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為農村發展帶來“金鑰匙”廣西不斷鞏固掃盲成果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8日 16:28 來源:廣西日報

    編者按:從1986年至今,歷經21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到2007年初,我區110個縣(市、區)全部通過自治區級“兩基”達標驗收。今年6月中旬,我區“兩基”(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將接受國家教育督導團的全面督導檢查驗收。為給迎“國檢”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本報從今日起開闢“貫徹胡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鞏固‘兩基’攻堅成果”專欄,刊發系列深度分析報道和評論,宣傳我區“兩基”工作的經驗與成就,以饗讀者。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東西南北,四方天地;知古知今,知天知地;大事小事,提筆就記;風霜雪雨,事事在意;能寫會算,是件好事……人生在世,要有志氣。”

    這首《識字歌》,出自張藝謀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

    歷經21年堅苦卓絕的奮鬥,我區“兩基”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今年1月,全區所有縣(市、區)全部通過自治區“兩基”評估驗收。當前,全區上下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迎接全國評估驗收。

    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跬步。

    回顧我區“兩基”工作漫漫長路,其中之“一基”——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正是從教農民“識字”開始的,21年來,走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曾經數十萬計的青壯年文盲,而今不僅“能寫會算”,還“知古知今,知天知地”……“兩基”工作,為農村發展帶來了金鑰匙。

    沉重的翅膀

    鳥兒飛翔靠翅膀,農民致富先脫盲。

    當前,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歷史變革中,農業呼喚科技,農民盼望脫盲。當長期在傳統落後的農事耕作中疲於奔命的農民們,感悟到急需追逐現代化農業步伐的時候,他們就會産生對文化科技的強烈期盼。

    然而,由於缺乏知識文化,有的農民甚至尚未脫盲,猶如鳥兒被栓住了翅膀,嚴重束縛了農村和農業的發展。

    前些年,那坡縣城廂鎮村民蒙勝昌種的水稻發生稻瘟病,由於不識字,錯誤使用農藥,致使當年水稻大量減産。村民鄧顯貴也因“字識我,我不識它”,把飼料袋中“豬病防治藥方”丟在一旁,無奈看著生病的豬仔幹著急。

    隆林各族自治縣天生橋鎮馬窩村,村民李開秀的菜地裏鬧蟲害,因為不懂農藥配方,噴灑不合比例配方的農藥後,蔬菜全部死去,使她蒙受經濟損失數千元。

    人們年年盼豐收,耕田種養一窩蜂。結果,果賤傷農年年上演。無奈,大批農村青年選擇外出打工。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無奈——不識字,外面的門怎樣向他們打開呢?在採訪中,記者聽到這樣幾則“故事”:

    幾個農村青年婦女,迷迷糊糊跟著別人到廣東打工,苦幹了兩個多月,在回家途中卻被人騙得高價買了假車票,車上又讓列車員罰了兩倍票錢,回到家幾乎是兩手空空;幾個不識字的農村青年到小煤窯去挖煤,在一次塌方事故中險些丟了命,但由於缺少相關知識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他們沒有得到一分錢的賠償。

    在融水苗族自治縣,一批滿身泥土的農村孩子竟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屏幕!然而,這卻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他們成了反面教材——由於不識字,被人拐騙了。

    像這樣的事情太多了。一系列活生生的事例讓農民深深感到:沒有文化,連生存都成問題,更不用説發展。正如村民劉宏所説:“要學農業新技術,首先就要識字,不識字就會吃大虧。”這句質樸的話,道出了“要致富,先治愚”的真諦。於是,學文化、學實用技術,就成了渴望走上致富道路農民的自覺行動。

    不竭的努力

    儘管早在1998年,我區就通過了全國掃盲達標驗收。但這並非一勞永逸,如何鞏固掃盲成果,遏制文盲反彈,避免新文盲出現,則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為此,我區工作機構不撤,人員不散,經費不減,工作不停,繼續掃除剩餘文盲和掃盲後繼續教育。

    行走在八桂鄉村,隨處可見“脫盲光榮”、“脫貧先脫盲”、“致富先治愚”、“初中不畢業,打工不合格”等大幅標語,折射出我區掃盲工作及鞏固掃盲成果的艱辛歷程。

    21年來,我區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增加投入,採取“雙線”承包、層層建立目標責任制、任務落實到人的辦法,不僅贏取掃盲攻堅的勝利,鞏固掃盲成果亦取得了顯著成效。

    深入宣傳,廣泛動員,營造良好的掃盲氛圍。結合廣大農民群眾在商品經濟大潮衝擊下對知識渴盼的心理,通過各種形式深入宣傳、廣泛動員,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治窮先治愚”的道理,在全區上下營造出了“要摘文盲帽,趕快上夜校”、“有文化的都來教,沒文化的都來學”的濃厚氛圍。

    因地制宜,以點帶面,重點抓好婦女掃盲工作。各地政府把掃除婦女文盲作為掃盲工作的重點,針對婦女實際,開展婦女“學文化、學技術、比成績、比貢獻、比自立”活動,並籌措資金,創辦春蕾女童班,成立婦女脫盲班。在教文化知識的同時,讓他們認識自身的價值,通過學文化、學技術,改善經濟狀況,提高家庭、社會地位。

    形式多樣,拓展渠道。全區先後實施“教育興農金色項目”、“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等,把掃盲與實用技術培訓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鄉、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組織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把先進文化和實用科學技術源源不斷地傳播到廣大農村,為新農村建設培養新型農民。2001年以來,每年培訓農民在500萬人(次)以上。

    按需施教,不斷充實教材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各地使用了適應新時期掃盲特點的教材《讀寫算》、《農村實用技術手冊》。一些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針對不同掃盲對象的特點,編寫了鄉土教材。有的鄉村還組織有技術特長的脫盲者,把自己的學習經歷和脫盲經驗貫穿于教學中,提高了學習效果。

    奮飛的希望

    天等縣馱堪鄉是自治區級特困鄉,上世紀九十年代,全鄉16歲至60歲的勞動者竟有70%沒上過初中。勞動者文化素質不高,嚴重地制約當地經濟發展。

    在掃盲工作中,該鄉建起一個成人文化技術教育專用教室,並把全鄉各小學的低年級教室當作農民夜校,還專門撥出經費,購買掃盲課本和科技教材,以推動成人文化技術教育的開展。前些年,又建起了宣傳文化站,把成人文化技校搬到了農民家門口。

    平臺有了,一批有志之士便以此無怨無悔地奉獻自己的青春。長年奮鬥在成人文化技術教育第一線的60多位專職兼職教師,利用晚上別人休息和娛樂時間,給當地農民上課,教他們識字,並舉辦了養豬、養雞、種果、培育玉米良種等實用技術短訓班。

    成人文化技術教育同農民相結合,産生了奇妙的魅力,開放出艷麗的花朵。啟新村山仕屯何廷春和愛人許彩盈當初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進了夜校。不久後,許彩盈順利脫盲,又進了實用技術培訓班學習。一年後,她便能用學到技術辦起家庭養殖場,現在僅養豬一項收入就達4萬多元。何廷春本人參加實用技術培訓班後,搞龍眼樹育苗,年純收入3萬元。

    鄉鎮宣傳文化站的建設,是我區鞏固掃盲成果、引領農民學文化的有效舉措。宣傳文化站與成人文化技校結合起來,資源整合,效果顯著。現在,“茶余飯後到文化站看書看報,想要致富先上技校”,已經成為農民的生活新時尚。

    廣大農民從學文化、學技術中得到了實惠,一批批脫盲人員經過培訓學到了技術,轉移到城鎮就業,增加了收入,也鞏固提高了掃盲工作成果。

    近兩年,各地又興起了一種全新的培訓學習模式——“農家課堂”,在農村黨員中心戶、致富能人家中開設實用技術培訓課堂,通過農民培訓農民,黨員中心戶發揮&&作用,先富帶動後富,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農家課堂”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實行“點菜式”培訓,變以往培訓中“我講什麼你就學什麼”為“你需要什麼就安排你學什麼”,在培訓戶家中跟著學,回到自己家實踐學,碰到問題再聯絡學,使黨員群眾能夠真正學到自己想學的技術。

    田陽縣頭塘鎮頭塘村村民黃運聰,在黨員中心戶黃克家裏學習了5天后,買了25對兔子飼養,但在飼養過程中還有疑惑,便又來上門求教。他説:“一邊做一邊學,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們看得真切,學得實在!”

責編:何偉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