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紀錄片《崑曲六百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5日 15:23 來源:

    

    每個民族都有一種高雅精緻的表演藝術,深刻地表現出那個民族的精神與心聲,希臘人有悲劇,意大利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劇。他們對自己民族的“雅樂”都極端引以為傲。我們中國人的“雅樂”是什麼?是崑曲。

    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崑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歷史,被譽為世界戲劇的三大源頭之一,中國戲曲的“百戲之祖”。它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説,中國人的音樂韻律、舞蹈精髓、文學詩性和心靈境界,盡在崑曲之中?

    電視紀錄片《崑曲六百年》以再現、記實、動畫等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經典的崑曲與滄海桑田的崑曲史,還原其歷史與現實的真實處境。在崑曲的前世今生裏,探尋民族藝術形成、發展、生存的土壤,在崑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華民族傳統美學,重樹中華民族傳統自信。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授予世界不同地區的19個文化社區和文化表現形式以“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産代表作”,中國崑曲(Kunqu Opera of China)赫然在列。作為中國最古老和最有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之一,崑曲擁有600多年的歷史,流佈廣遠,被稱作“百戲之祖”。雖然近些年來政府和有識之士為崑曲的振興多有作為,但和很多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一樣,崑曲幾乎成為遺忘在博物館的“活化石”。縱向上看,崑曲曾經擁有的長達兩百年的全民性癡狂在中國文化史上成為塵埃一頁,已有的輝煌被湮滅;橫向上説,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像崑曲這樣代表民族文化的高雅藝術失去了應有的地位和認同。

    清末民初的戲曲大師吳梅在《中國戲曲概論》開篇即説,樂府亡而詞興,詞亡而曲興。戲曲一脈貫承中國文學傳統,是中國文化中已經深入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崑曲則在600年間上承宋金院本,下啟今日各地劇種,是中國戲曲藝術最高的典範。600年來,崑曲在音樂和文學上的成就早有前人總結,而隨著東西方交流的興起,近世學者更是關注她所形成的東方表演體系。這種表演體系是獨特的,也是博大精深的,足以讓每一個中國人去了解、去讚嘆、去驕傲,也足以讓我們拿起攝影機去紀錄、去表現、去宣傳。在某種程度上,崑曲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戲劇史,對崑曲的紀錄,就是對中國戲曲的紀錄。

    紀錄片《崑曲六百年》用電視手法來全面而又細緻地表現中國的崑曲藝術,使中國文化中最精緻最高雅也最獨特的一部分傳諸廣遠。電視之為工具,不僅在宣傳一時,也應為文化的薪火作歷史的傳遞。在崑曲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之後的時間裏,已經有崑曲大師相繼凋零,隨之而去的,除了他們經歷和見證的歷史,更有他們身上幾十齣戲。舞臺的燈光還在,但傳來的已是隔世之聲。如果我們不抓緊時間用膠片或磁帶進行紀錄,恐怕我們的後來者所能紀錄的會更少,而到了我們的後代,舞臺也許會更空曠。

    紀錄片《崑曲六百年》展示崑曲600年的歷史以及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和卓越的藝術魅力,更有現實最新發生的事情涉及國內、港臺以及海外等地,內容涉及歷史和當代。在節目形式上力求豐富並有所突破,具體形態體現為動畫、訪談、空鏡、再現、紀實等等。這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展現崑曲的古今全貌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力求以影像的記錄與呈現去探尋一個民族的藝術精神,恢復中國人“對於傳統美學的自信”。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這是在崑曲最為衰微的時候崑曲藝人由衷的慨嘆。我們在此闡述對大型紀錄片《崑曲六百年》的創作構想,唯願溝通彼此,達成共識,以期身體力行,以崑曲為契機,共同擔當復興民族傳統文化之責任。

責編:扈航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