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新聞主播:我們注意到很多新聞中説了安倍這屆政府在外交關繫上的説法,都有一些曖昧,劉教授對這個問題,給我們網友做進一步的闡述。
劉江永:其實我個人這樣看,安倍晉三首相他們這一代人,基本和我是同一代人。我理解他們目前整體上看,跟過去的老一輩比較起來,應該説他們是不太曖昧的。作為老一輩的,或者日本文化傳承來講,通常從日本人的表達方式來説,與英語或漢語相比,他不願意自己的表達方式過於直率,傷害了和自己不同意見的人,所以日本人一般認為,話雖不明説而別人能理解,這種表達方式是最好的。那麼説英語和漢語的人也許就會覺得這個很虛偽、很狡猾,不可思議。但是,作為日本文化來講,不願意自己出口傷人,所以顯得不是挺直率。現在這一代日本人當中仍存在這種傾向,但已經有了很大改變。再一個就是,戰後這一代人,他們沒有在戰前侵略中國的負罪感或者道義上的內疚。所以有時説的話很直白,甚至讓我們覺得刺耳。
同時,正因為日本的“冰”仍然存在,安倍如果在採訪中把“冰”都點破了,那麼對中日關係,他作為首相其見解便有了傾向性。我們也知道,現在支持安倍晉三的一部分勢力立場偏右,其本身的言行就導致了這個“冰”的存在,或者説他們正是“冰”之所以形成的日本的社會基礎。因此,説到這,安倍的回答還是有些曖昧。
但是我想,中日發展關係實際上有個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的問題。一種方式是,如果日本不這樣做,我們就不這樣做。還有一種思維方式是,只要日本不做哪些事情我們就和它交往。在交往的過程中,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很重要,只要大家能夠更好地發展關係就行,所以策略上我們應該注意。
責編:劉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