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華網]2006感動中國英雄亮相:打假醫生矢志不改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5日 08:47 來源: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錦武、羅博、張舵) 打假醫生陳曉蘭屢遭報復矢志不改、歌手叢飛生前身後愛灑人間、“最美”女記者曹愛文放棄採訪搶救溺水女孩……翻開2006年的“英雄譜”,一位位躍然眼前的人物,或剛強、或柔美,一次次撥動我們的心弦。

  感動産生力量,給無助者力量,助孤獨者前行,更讓善良和愛的種子播撒在我們心裏……

  丁曉兵:“只有一隻手,我也要做生活的強者!”

  20年前的一次光榮負傷,讓丁曉兵一夜之間從偵察大隊“第一捕俘手”變為失去右手的傷殘軍人。但他從來沒有向命運屈服,從繫鞋帶、越障礙、整內務到切菜、做飯、包餃子,一切都是單手操練;無論各種姿勢的射擊還是單杠單臂引體向上等高難度訓練科目,丁曉兵都能高質量完成。8門軍事訓練課目,他7門優秀,1門良好,成為新時代勇立潮頭的忠誠衛士。

  記者感言:20年前,丁曉兵是赴湯蹈火的英雄;20年後,他是感動中國的榜樣。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鋼鐵般的意志”,這是支撐人生的鋼梁,是成就英雄的法寶。

  叢飛:“我為自己能堅定地走一條奉獻之路而欣慰。”

  11年裏,先後資助貧困山區178名貧困兒童;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後,他依然以自己鬥病魔的行為激勵世人,億萬中國人為之動容;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給三名女孩,愛心大使的人生完美謝幕。

  記者感言:在外人看來,叢飛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付出了超人的艱辛,但他一直微笑著、享受著。37歲的生命,似乎有太多的遺憾,但叢飛感到了奉獻的欣慰。他的一言一行播撒著希望,更讓全社會感悟。

  曹愛文:“救人是一種本能。”

  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參加工作一年的23歲女記者曹愛文,在一次採訪落水少女的報道現場,不顧女孩身上和面部的嘔吐物,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女孩最終沒能醒來,曹愛文哭了。但她奮力救人的照片在互聯網上傳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她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女記者”。

  記者感言:愛是一種本能。面對一個陌生的生命,她奮不顧身。當全社會都在向她求證這一壯舉的原因時,她的回答卻很簡單:“救人是一種本能。”我們從曹愛文身上獲得了感動。面對世俗的追捧,曹愛文所表現出來的這種平靜坦然更顯可貴。

  陳曉蘭:“我是醫生,我不能容忍!”

  陳曉蘭原是上海一所醫院的醫生。1997年7月,在偶然發現自己醫院使用的“光量子氧透射液體治療儀”是假劣醫療器械後,她走上了漫長的醫療器械打假之路。9年不懈的艱辛舉報,陳曉蘭促使8種假劣醫療器械和治療方法被查處,自己卻因此被迫“下崗”,甚至失去了退休金和醫療保險。

  記者感言:陳曉蘭的打假經歷,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看似弱小的女人身上的堅韌與力量,悲愴中令人為之動容。“不能容忍”,見證著醫生的良知和職業操守。面對醫療體系的種種黑幕,只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再容忍”,“打假英雄”才不再是“另類”。

  熊文清:“見死不救,我將一輩子不安生。”

  在今年7月的一場車禍中,退役的江西省運動會舉重冠軍熊文清接連救出27名乘客後悄然離去,卻因手機被受傷乘客借走和“不慎”被當地電視臺記者拍攝到而“曝光”。

  記者感言:舉重冠軍卻非因舉重成名。一場偶遇的車禍、一個瞬間決定的救人舉動讓熊文清聲名鵲起。也許我們不應過分拔高他的“壯舉”,也許僅僅是出於善良的天性,讓英雄一次次從平凡人中誕生。“見死不救,我將一輩子不安生。”越是質樸無華的語言,往往越能讓人眼眶一熱。

  衚同開:“孩子們叫我一聲‘爸爸’,就值了。”

  從當清潔工到撿破爛為生,雲南昆明“破爛王”衚同開13年收養了21個棄嬰。妻子因為“不理解”帶著兒子離開了他,有的人認為他是“神經病”而歧視他。但他為孩子尋找親情的執著,最終感動了棄嬰的父母,也讓他的“愛心孤島”傳遞出了無窮力量。

  記者感言:大愛無聲。世俗的誤解、歧視沒有讓衚同開心生怨恨,更沒有扼殺他身上樂觀的天性,在他悲天憫人的宗教式情懷中,人性中最為寶貴的東西熠熠發光。

  祝香雲:瞬間一推成就生命絕唱

  浙江紹興縣平水鎮中心小學老師祝香雲在帶領學生過馬路時,面對突然疾馳而來的大貨車,她奮力推開身邊的學生,自己的血肉之軀卻遭遇車輪致命的碾壓。上千市民自發到她家中弔唁,花圈、鮮花,密密圍住了祝老師的靈堂。

  記者感言:生死一瞬,她的奮力一推,成就了生命的輝煌。然而,感動我們的絕不僅於此:連續數年每天陪伴學生走20多公里路上下學,從教20多年時刻嚴格要求自身素質提升。這些樸實追求、默默奉獻的鮮活細節,構成一名當代人民教師的生命樣本。

  劉易:“我要讓衛生院走進農民心窩窩。”

  1991年從衛校畢業後,劉易就一直紮根在陜西省延安市最偏遠的貧困山區。在他的眼裏,病人就像自己的親人,他經常“半夜叫,半夜到;‘雞叫’叫,‘雞叫’到”。他從不開大處方,還時常為農村貧困患者墊付醫藥費,他把溫暖帶到每一個病人的身旁。劉易不幸因公殉職後,幾千名山裏的老百姓自發地為他立碑。

  記者感言:劉易本可以像時下某些人一樣,把人人離不開的醫院辦成“暴利”之地。然而在劉易的眼中沒有“賺錢”二字,有的只是病人的疾苦。他把四處奔波為農民看病當成是一種幸福,而恰恰是這種幸福彰顯了一位人民醫生的高尚情操!

  李春華:用生命詮釋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2006年7月21日傍晚,湖南師範大學大四學生李春華正挑著稻穀往家趕,當路過一水塘時聽到“救命”的呼喊聲,他奮不顧身跳進水深達8米的水塘裏,使出渾身氣力先後把落入水中的兩名小孩救了上來,而自己卻沉入了水底,獻出了年僅22歲的生命。

  記者感言:一位家境貧寒卻精神富有的優秀大學生,在危難面前,他連衣服都沒來得及脫,就跳進了水塘,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時間會沖淡記憶,但無私的奉獻、捨己救人的壯舉,人們將永遠銘記在心。

  王顯明:“撈垃圾可以讓人們喝上乾淨的黃浦江水。”

  儘管年過花甲還身患絕症,上海吳涇鎮的孤老王顯明卻用一根自製的撈竿四年如一日在黃浦江打撈各類垃圾400余噸,處理江中動物屍體200多具,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一位平凡老人用他平凡的舉動感動了整個社會!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人加入到了環保志願者的行列。

  記者感言:一位孤獨的老人,一根自製的撈竿——王顯明的故事猶如一部現代版的“愚公移山”。在這種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跡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責任,感受到的是平凡中蘊含的巨大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一根撈竿變成了一批撈竿,讓一個人的身影變成了一組群像。

責編:曉星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