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2006年“感動人物”推薦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6日 16:11 來源:

    12月1日,中央電視臺大型節目《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評選正式啟動,並開始向全國觀眾徵集可入選的感動人物。[進入論壇 推薦人物]

    目前,各地媒體和各種組織團體、民間機構以及個人、網友推薦的“感動人物”已達200多人,徵集還在繼續進行中。組委會正通過各種方式對所收到人選進行調查核實。

    部分“感動人物”推薦如下:

李栓良 模範交警

    李栓良,57歲,瀋陽皇姑區泰山崗交警。靠工資生活,沒有給兒女攢下錢,卻在10年間先後資助了50多名貧困學生。從警40年,他沒有買過一件衣服,也沒有穿過一次便服,甚至連女兒結婚,也是穿著警服去的。

文花枝 將生的希望留給了遊客

    文花枝,23歲,湖南湘潭導遊,2005年8月28日下午2時35分許,她所帶團隊乘坐的旅遊大巴發生車禍。當營救人員趕來時,本想將坐在前排的文花枝先搶救出來,她卻平靜地説:“我是導遊,後面都是我的遊客,請你們先救遊客。” 事實上,文花枝一直被卡在前排,數次昏迷卻不斷給遊客打氣。最後一個被營救的她由於延誤了治療時機而失去了一條腿。

申克 44年的義務郵差

    申克,67歲,陜西楊淩農業示範區建子溝村的鄉村教師。從1963年至今,除了教書、生産務農外,不論颳風下雨,春夏秋冬,義務把郵遞員送來的各種信件、包裹、電報等及時送到村民手中。

翟爾輝 殘疾志願者行三萬里路宣傳環保

    翟爾輝,41歲,江蘇籍殘疾志願者。一輛人力三輪車,一部傻瓜照相機,在內蒙古義務教學長達七年的他用三年時間在全國宣傳環保,從內蒙古經寧夏、甘肅、陜西、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行程已達16000公里。

中央電視臺《我的長征》攝製組及隊員

    重走長征路

宋立明 30年救助39人

    宋立明,60歲,滄州黃驊出租車司機。他把車輪下救人當作是自己分內的事兒,在30年間先後救助了39人。這些年,老宋開始尋找當年自己救過的人,

    他希望被救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也能像他那樣再去幫助別人。

牛志遠 自辦孤兒院收養39名孤兒,供養出21位大學生

    牛志遠,59歲,河南農民,銅像鑄造匠,20多年裏一度攢下40萬元積蓄。他自辦福利院,收養了39名孤兒,從他們中間已經走出了21名大學生。這位農民,幾乎傾盡家産,給這些孤兒營造了一個家——“陽光福利院”。

李嘉誠 慈善事業家

    李嘉誠早年便熱心慈善公益,支持內地及本港的教育醫療事業。于198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藉以對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作更有系統的資助。多年來,李先生成立的私人公益慈善基金會已捐出及承諾之款項約77億港元 。此外,李先生也在推動旗下企業集團捐資及參與社會公益項。

田家炳

    田家炳,1919年生,廣東大埔縣人。香港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家炳基金會董事會主席。 于1982年捐出十余億元的財産,成立"田家炳基金會",專門捐辦公益事業。田先生在全國各地均有獨資和襄資捐建善業,項目包括教育、醫療、衛生、交通、文娛、社會福利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單位和建築物數百項。

季羨林 學術大師

    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季羨林自1946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創建東方語文係,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均有造詣,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

張仁傑 感恩中國網站創建人

    張仁傑,22歲,安徽六安人,兼職健身教練、家庭教師。至目前,他已通過網站共救助各類病殘流浪乞討者150多人……他放棄比較優厚的薪金和安逸的生活,通過在網上發佈圖文並茂的帖子吸引救助資金,全心全意地幫助著那些弱勢群體——乞丐、流浪漢、病患兒等等。

曹愛文 勇救落水兒童

    7月10日下午,13歲的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黃河中。後來王孟珂被鄉親打撈上岸。在120急救車到現場之前,聞訊趕來採訪的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女記者曹愛文,向120電話請教人工呼吸的方法,之後為王孟珂做起人工呼吸。做了8分鐘心肺復蘇術,不見小女孩醒來,曹愛文急得直掉淚。曹愛文那張流淚的照片,感動了全國的網友,他們稱她為“中國最美的女記者”。

張丹 張昊 2006年都靈冬奧會花樣滑冰雙人滑亞軍

    2006年都靈冬奧會花樣滑冰雙人滑的比賽中,張丹失誤摔倒後強忍劇痛站立起來繼續比賽,中國隊史無前例地囊括了第二名、第三名和第四名,世界冰壇為之震驚,而中國花樣滑冰運動員表現出的頑強拼搏的中國精神更讓世界驚嘆。

張中行 著名學者

    張中行,1909年出生於河北香河。1931年進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就讀。張中行在學業方面興趣廣泛,博覽古今中外,人稱“雜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散文隨筆創作,出版散文集《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禪外説禪》《順生論》《説夢樓談屑》《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與白話》《文言津逮》《詩詞讀寫叢話》《佛教與中國文學》等。

李長松 警察與罪犯同時舉槍生死對決

    李長松,武警吉林總隊遼源支隊教導隊隊長。2005年6月19日,李長松在執行任務時隻身突入房間,與犯罪嫌疑人同時舉槍,就在這生死對決千鈞一髮的瞬間,李長松搶先扣動了扳機,將犯罪嫌疑人擊斃。

林秀貞 寡老人的好女兒

    林秀貞,女,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讚村農民,197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林秀貞30年如一日,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義務贍養了6位與自己及家庭成員無任何血緣關係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質生活等各方面對6位老人付出了兒女般的照料和孝道。林秀貞學科技、學經濟,&&創辦個體企業,並把經營企業作為扶貧濟困奉獻社會的基礎。多年來,為8位殘疾人傳授了玻璃鋼和橡膠生産技術,不但在自己的企業為他們安排就業崗位,還幫助他們解決了婚姻、疾病救治等許多生活困難。林秀貞熱心鄉村教育事業,先後出資4萬多元幫助鄉村中小學改善辦學條件。還資助本村和鄰村14名貧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專院校,收養救治了一名出生僅40天的患病棄嬰。她熱心公益事業,積極為村裏修路、打機井、文化娛樂隊伍建設等公益事業捐資出力。?

湯敏 社區女民警

    湯敏,女,36歲,中共黨員,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金牛區分局茶店子派出所社區民警。 做社區民警15年,她傾注心血,幫教違法人員,在她的感化下90%以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她鍥而不捨,狠抓防範,總結出“治安防範三字經”和“自我防範八招”,責任段發案數連年持續下降。

盲人音樂家——孫岩

    孫岩,1983年11月4日出生於中國吉林省長春市,是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古典鋼琴的第一屆學生。來自普通工人家庭。

    孫岩三歲時失明,四歲時他開始靠自己的記憶力和為盲人特別製作的樂譜學習彈鋼琴。曾經獲得的獎項包括:1993年全國殘疾人藝術家比賽一等獎;1997年全國殘疾人藝術家比賽一等獎,1998年第四屆青年大會上獲得優秀獎。1999年,他獲得共青團委頒發的跨世紀人才稱號,2000年,他再次獲得了全國殘疾人藝術家比賽一等獎。

黃欽華 桂林市消防支隊指導員

    黃欽華,生前曾任武警桂林市消防支隊北門中隊副政治指導員、支隊防火監督處參謀、疊彩消防科參謀、支隊後勤處助理員、靈川縣消防大隊政治教導員。 2006年6月14日,在靈川縣大圩鎮抗洪搶險、營救落水遇險群眾時,不幸以身殉職,獻出了年僅36歲的生命。

李春華 勇救落水少年犧牲

    李春華,出生在山田寺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是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3級學生,22歲的青春永遠定格在2006年7月21日那一天。

    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裏,他將兩名落水少年推向生的彼岸,自己卻消逝在水塘中。他的英勇事跡在三湘大地被人們廣為傳頌。日前,團湖南省委追授李春華同學為“捨己救人好青年”。

柳青 勸失足少年投案自首的北京女檢察官

    柳青,1995年到北京市西城區檢察院,一直在公訴部門工作。在履行一名首都檢察官神聖職責的同時,也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句話的真諦,不斷幫助服刑人員重塑人生。

趙世良 饒美萍 葬禮上舉行婚禮,教師與戀人救落水兒童獻身  

    2006年8月17日的下午,一場特殊的婚禮在廣西桂平市殯儀館舉行,現場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更沒有婚禮進行曲,有的只是親朋好友的哭泣和令人肝腸寸斷的哀樂。新郎新娘,也就是廣西師範大學教師趙世良和他的女友饒美萍,靜靜地躺在棺木之中,就在一天前,為了救助落水兒童,他們雙雙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黎菊蘭 勇救3名女童,六旬老太英勇獻身

    10月4日下午5時許,現年60歲的萍鄉市青峰水泥有限公司退休女工黎菊蘭在救起3名在鐵路上玩耍的女童之後,不幸被迎面駛來的列車攔腰壓過,當場犧牲。黎菊蘭10多年來,就一直義務擔負著守護道口安全的重任,多次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從列車車輪下救出了數名群眾。

  

郭秀英 靠拾荒照顧3名八九十歲鄰居

    在汪清縣西城街道,人們常會看到一個穿著破舊的老人推著幾個年紀更大的老人出來溜達,這樣的情形,已經有五六年了。

    平時,郭秀英還會推著老人到外面去曬太陽。對王淑蘭,郭秀英似乎有種特殊的感情,她幾乎每天都到老人家裏,不僅收拾屋子,還把自家種的青菜送給老人,有時還親自下廚,和老人一起吃飯。不僅是王淑蘭老人,還有剛剛動遷搬走的84歲的付瑞珍和83歲的楊淑珍老人,她們的子女都不在身邊。在做鄰居的幾年中,郭秀英每天的生活幾乎除了拾荒就是照顧她們,這在當地已傳為佳話。

長春市民 美麗的騙局

    2006年3月22日,吉林省長春市公共關係學校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升旗儀式。這次奏國歌,升國旗是專門為這個叫欣月的小女孩進行的。

    除了這個孩子,在場的其他人都知道,這裡是長春。升旗地點是學校操場,國旗護衛隊的隊員是學生。而在雙目失明的小欣月心中。這裡卻是北京,升旗地點是天安門廣場,進行升旗的是國旗班的解放軍叔叔。為孩子營造了這種假象的是在場的這兩千多人,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能滿足身患絕症的小欣月到北京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的願望。

張淑琴 女子自籌經費建兒童村 收養800名服刑人員子女

    張淑琴在北京順義區趙全營鎮開辦了一個兒童村——太陽村。村裏住著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有的在服刑,有的已經伏法。10年來,從陜西搭到河南,從河南搭到北京,這裡住過的孩子有800之多。現在,有的孩子已經出去工作,有的上了大學,有的還在這裡快樂地生活著。

陳銀清 山村教師6年未領工資 為省錢強迫女兒輟學

    陳銀清,巫溪的山村教師。在這幾乎被現代文明遺忘的角落,有這樣一群山村教師,他們默默堅守,在貧瘠的土地上撒播知識的火種。為了讓班裏的貧困學生上學,他強迫自己的女兒退學。

趙景華 八旬老人靠拾破爛撫養六名棄兒

    在陜西省興平市莊頭鎮,79歲的趙景華老人遠近聞名。30多年來,他靠收破爛養大了六名被父母遺棄的嬰兒。這六名孩子中有四個是趙景華老人在收破爛時撿到的,另外兩個是別人放在他家門口的,除老人1974年在廟會上撿到的老大會英已經出嫁外,其他孩子的年齡分別為:17歲的桃英、13歲的豐英、10歲的送英、8歲的留英、6歲的梅英。

黃啟俊 教師山裏教書40年 步行里程等於繞地球兩圈

    每天,他都要翻山越嶺10多公里上下班;每天,他會記錄下天氣預報以便接送學生;每天,他都在想如果自己退休誰來接自己的班……58歲的黃啟俊,一名普通的墊江山村教師,他用自己40年如一日的熱情教授山裏娃知識,將他們一個個送出大山。近年來,由於被檢查出患有頸椎病、高血壓等5種疾病,上級曾多次勸他去鎮中心校任副科老師,以便養病,但均被他婉拒。

于建政 天津市公安局靜海分局交警支隊綜合室主任

    于建政,男,34歲, 中共黨員,天津市公安局靜海分局交警支隊綜合室主任。

    1992年,于建政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右眼失明、左眼視力還達不到0.1,成為一等傷殘民警,至今他的頭部和手上還殘留著永遠無法取出的14顆鉛彈。多次手術和殘留頭部鉛彈的影響,使他患上了嚴重的腦外傷綜合症,種種痛苦的症狀時刻都在折磨著他。儘管如此,于建政仍戰鬥在公安工作第一線。十多年來,他謝絕了組織上對他的關懷照顧,克服傷殘造成的諸多困難,勤奮工作,扶貧助困,連續多年分管的各項工作成績考核始終名列交管系統前茅,年年都有新成績。不僅如此,他還長期資助一名失學兒童和一位身患重病的困難群眾。

于尚清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公安局特警支隊副局級偵察員

    于尚清,男,50歲,中共黨員,現任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公安局特警支隊副局級偵察員。在爆炸裝置即將炸響、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緊要關頭,勇敢地喊出了“讓我來”!在不到40小時的時間裏,他三次出入排爆現場,成功排除了10枚爆炸裝置。在拆除最後一枚爆炸裝置時,爆炸突然發生了……從死亡線上回來的他全身嚴重傷殘,身上至今還殘留著100多塊玻璃碎片。

    受傷後,分局要給他換個輕閒的工作,但他説什麼也不同意,仍然是一如既往地工作著。過去,他經常騎著一輛小摩托車到轄區各單位檢查安全工作。負傷後,由於右手食指缺失,其他幾個手指也不大好使,沒辦法加油門。可沒過多久,于尚清就琢磨出了好辦法。他在油門上固定了一個大號鐵卡子,靠手掌的力量就可以收放油門,他又用鐵絲做了一個套環,將手固定在摩托車的把手上。許多老百姓看到他這個樣子,都心疼地流淚。

王凱軍 青海省湟中縣公安局巡警大隊大隊長

    王凱軍,男,42歲,中共黨員,現任青海省湟中縣公安局巡警大隊大隊長兼110指揮中心指揮長。近年來,在他的帶領下共抓獲違法人員1200余名,從中破獲各類刑事案件200余起,挽回經濟損失100余萬元,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860余起,幫助救助群眾220余人。

龍濤 四川省威遠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大隊長

    龍濤,男,36歲,中共黨員,現任四川省威遠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大隊長。1991年參加公安工作以來,4次被威遠縣授予優秀黨員稱號,2次獲威遠縣公安局嘉獎,2003年榮立個人一等功。2006年先後被公安部授予“二級英雄模範”榮譽稱號和國家林業局授予“森林衛士”稱號。

桂紅林 武漢市公安局洪山區分局和平派出所副所長

    桂紅林,男,41歲,中共黨員,現任湖北省武漢市公安局洪山區分局和平派出所副所長。先後榮立一等功1次,二、三等功3次,榮獲武漢市勞動模範、武漢市老勞模新貢獻標兵、湖北省勞動模範、全國優秀人民警察、中國優秀青年衛士等稱號。2006年2月,被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榮譽稱號。

王百姓 河南省公安廳治安總隊調研員,三級警監警

    王百姓,男,55歲,中共黨員,全國知名排爆專家,現任河南省公安廳治安總隊調研員,三級警監警銜。曾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模”、“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從1969年參軍至1985年轉業到河南省公安廳至今,已經在爆破、防爆和排爆這個令人肅然的崗位上工作了37年。

霍英東 慈善家

    霍英東,男,漢族,1923年5月生,廣東番禺人。1953年創辦霍興業堂置業有限公司及有榮有限公司,任董事長。

    霍英東先生是全香港捐獻最多的慈善家,過去數十年裏,霍英東用作慈善的捐款超過150億港元,在推動各地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山區扶貧、幹部培訓等方面, 做出了許多的貢獻。

    霍英東一向對推動教育工作出錢又出力,過去數年鉅額捐款包括先後兩次向香港科技大學捐款,2003年先捐贈3000萬元,兩年後又向科大捐出一筆總值8億元的鉅額捐款,支持該校未來的發展,這筆捐款更創下該校十多年來接獲捐款的最高額紀錄。

    除了對本地教育支持,霍英東對內地教育也不遺餘力,尤其鍾情他的家鄉—番禺南沙。過去他曾捐款予南沙建中學,撥款支持香港大學北上南沙,與內地專家合作研究科研發展,其中包括“南沙信息科技園”等項目。

    霍英東曾捐贈興建的道路、大橋、基建更是不勝其數,例如英東體育館、泳池、醫院等社會設施,另又捐資興建洛溪大橋、大石大橋,撥款抵押建南沙大道。二十多年來,單是在家鄉已投資建設超過40億元。

    以霍英東的名字命名的“霍英東基金會”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會一直以捐獻和非牟利投資形式,策劃了數以百計的項目。有一次,某媒體記者問霍老一共向內地捐贈了多少錢,他回答不出來,只是謙虛地説:“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裏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説不上是貢獻,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劉芳艷 帶著盲母上大學

    劉芳艷,荊門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父親過世,與癱瘓的母親相依為命。

郭青梅 母親助半癱女孩千里求學

    母親背著一個,推著一個,用5年時間從陜西淳化走到北京

賈秀蘭 400孤寡老人的女兒

    賈秀蘭,敬老院院長20多年,先後照料了400多位孤寡老人。

中國女子體操隊

    中國女子體操隊克服重重困難,第一次獲得團體世界冠軍,開創了中國體操的新紀元。

老紅軍 2006我們追尋地球上的紅飄帶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穿越雪山草地,突破臘子口……創造奇跡的是一支衣衫襤褸的工農武裝,他們裝備低劣而士氣高昂,他們幾入絕境又幾度重生。是長征,鑄就了這支人民軍隊不可戰勝的軍魂。

劉才通 現代文明裏的古樸傳奇

    劉才通85歲。湖南洪災,老人走了十幾裏山路,到鄉政府去,請他們派人到他家裏挑走5000斤糧,還從自己的養老積蓄裏摳出1000元現金,也捐給了災區。

王升英 以家為校 以校為家

    一個自幼患小兒麻痹致殘的山村女性,在村小學危房坍塌、學校無以為繼的關頭,和丈夫刨土、挖沙,四處借債建起了家庭學校,十年以家為校,二十年以校為家,以柔弱的臂膀支撐起山村教育的大廈。

汪來九 35年紮根山區 一人撐起一所學校

    一把二胡,一本日記,一人撐起一所學校。。35年來,由於汪老師的存在,村裏很多家庭幾代人都成為了他的學生,毛田村沒有一名孩子輟學和留級。

李長有 盲人收養棄嬰15載

    57歲的李長有是位盲人,收養一個連常人都難養活的孩子,刮屎擦尿,喂奶喂飯,看病吃藥,縫補洗漿……一過就是15年。

丁婕 青島癌症女孩打工上大學

    3年前——她在臨近高考時被診斷出患有惡性腫瘤;她,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參加了高考,並考取中國海洋大學;3年來——她,利用課餘時間偷偷打工以減輕家庭的負擔;她,為了省錢,自己在家注射抗凝劑……

孫園娜 俠義女孩背殘疾同學上學8年

    在萊陽市譚格莊鎮小于家村,有一個俠義女孩,8年來,健全的她每天背著殘疾同學上學,酷暑寒冬、崎嶇山路始終沒能阻擋她的腳步,時間同時見證了這對情同手足的姐妹情。她説,她願意一直做她的腳,8年前她就這樣想,8年後這個想法仍舊延續著,一直到未來。

李景榮 愛心老人

    離休16年,他在忙碌中度過5000多個日夜———創辦了4家企業;走遍了省內22個縣市的38個敬老院、35所學校,扶貧資金累計98萬元,個人捐款就達18.5萬元;先後200多次深入學校、工廠做革命傳統教育報告,資助特困學生達3510人次……

孟二冬 教師楷模

    孟二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來,他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不懈地教育學生追求真知、樹立人生理想,被北京大學黨委授予“優秀共産黨員”和“優秀教師標兵”榮譽稱號。2006年4月23日淩晨1時20分,孟二冬因患惡性腫瘤(晚期),醫治無效,在北京市腫瘤醫院逝世,年僅49歲。

王雪原 主治醫師自爆天價醫藥費內幕

    哈爾濱天價醫藥費的揭發者。

張北川 被偏見連累的鬥士——艾滋病研究者

    在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男同性性接觸者的艾滋病干預和科研方面處全國領先水平,獲得“馬丁獎”(獎勵艾滋病預防傑出人士的國際最高獎)的國內第一人。

陳剛毅 援藏交通技術人員的楷模

    身患癌症,仍心繫工作,在手術後7次化療期間,4次進藏,獻身崗位,為確保工程建設安全、優質、高效進行,並順利實現提前建成通車,作出了突出貢獻。

凍土專家張魯新 青藏鐵路關鍵人物

    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專家諮詢組組長。在海拔4800米以上的高原,為確定凍土的性質,張魯新與另外一名同志一年曾挖過437個試坑;為確定青藏鐵路線路方案,張魯新曾步行在雪域荒原考察;為了獲取凍土長期承載力數據,張魯新曾在零下30攝氏度的寒夜裏頂著雪花和冰粒,不顧腿腳凍僵,站立8個小時觀測……

劉默涵 北大愛心女孩

    劉默涵,北大03級歷史系本科生,2005年,創立“默涵助學金”,以辦知識講座的方式籌款,至今已經發放了三次,共資助64位貧困學子,今年暑假,她組織了在北大就讀的全國各地高考狀元,先後在無極縣、唐山市、邯鄲市和石家莊通過狀元講課的方式,為河北的貧困學生籌措助學金。

李春峰 阿倫 廣東惠州兩青年奮勇救出兩百多人 甘當無名英雄

    強熱帶風暴“碧利斯”突襲東南海時,李春峰和網友阿倫帶著自己的機動橡皮艇趕往災區,協助公安幹警救助了200人。

丁曉兵 獨臂英雄

    丁曉兵,入伍20多年,武警8722部隊政治委員。

    在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中,身為偵察大隊“第一捕俘手”的丁曉兵,在敵人陣地生擒一俘虜回撤途中,為掩護戰友和俘虜,抓起敵人投來的手雷向外扔的剎那間,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點皮肉。為了把任務完成到底,他以驚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殘臂,扛著俘虜,冒著炮火翻山越嶺4個多小時才與接應分隊碰上頭。而就在此時,他一頭栽倒在地,戰友們以為他犧牲了,含淚為他化粧,緊緊抱著遲遲不忍就此讓他而去。路過的前線醫療分隊被這個場面深深感動,切開腿部動脈血管強行壓進2600CC血漿。死神就這樣與這位獨臂英雄擦肩而過。

    2003年,部隊在淮河流域抗洪搶險,丁曉兵一隻胳膊不能挖土,就扛包運土;不能打樁,就潛到水裏壘圍堰。其身如令,其勢似鋒,18天時間,他在抗洪一線表現著他的人格官品。二十多年來,他把對黨的忠誠、對國家的熱愛、對部隊的責任,全部傾注于他軍人生涯中的每一個細節,付諸於部隊生活中的每一個舉動。284面獎牌證書見證了他以殘缺之軀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的不平凡歷程。

姚莉 女企業家放棄公司創辦免費農民工子弟學校

    姚莉曾經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如今卻轉行創辦“北京百年農工子弟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學校專門招收輟學的農民工子弟,學制兩年,不收學費。

李繼東 十大民間禁毒人士

    李繼東,男,29歲,雲南省思茅市民營企業家。2002年8月1日,李繼東創辦了思茅重生預製板廠,對戒毒者實行“人性化關愛,準軍事化管理”,探索出一種“無毒品+無歧視+生産自救+勞動康復+靈魂重塑”的“幫教模式”。

東史郎 直面血腥歷史的日本老人

吳仁寶 新農村的&&人

    吳仁寶,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華士鎮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全國勞動模範、縣江蘇省政協常委、華西集團董事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30多年來帶領華西村艱苦創業,走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道路,成功地把昔日偏僻落後的窮華西建成了富裕、美麗的新華西。

錢學森

成都警察夫妻麥興志、王茜

    在新婚前夜舍命救落水兒童。

欒福山 高威 斯正華 三個響噹噹的名字

    12年前,高威的孝心感動了欒福山,初次見面,欒福山就拿出了3200元幫助高威。後來,欒福山得了白血病,高威傾盡所有,甚至賣掉了房子———這可是農民的命根子啊,幫欒福山治病。最後,發生在這兩個男人之間的故事,又感動了遠在萬里之外的第三個男人———斯正華,他拿出了5萬元幫高威贖回房子,又拿出20萬元幫欒福山治病。

焦波 攝影畫冊《俺爹俺娘》作者

    焦波,男,中共黨員,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執委、博學會士。

黃舸 父子 感恩之旅

    黃舸以羸弱之驅一直與病魔作鬥爭8年之久,並與父親在長達3年的時間裏環遊全國,只為向幾年來幫助過自己的人道一聲謝。

子尤 少年作家

    一個15歲就患絕症的少年,不僅沒有被病痛打敗,反而用自己昂揚的青春活力向死神宣戰,他的宣戰書是一本8歲以來寫就的詩歌、散文、隨筆、雜文、小説合集,這本書有一個令人過目難忘的名字《誰的青春有我狂》。

胡衛民 曝光醫療腐敗黑幕

    2004年12月中句,湖南婁底市中心醫院醫生胡衛民通過中央權威媒體,指斥該院院長楊志毅公然推行醫療腐敗,並提出辭職,此事燃點民間不滿醫療腐敗的累積輿情,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熱點。時隔一個多月後,胡和楊對決的結果為後者“取勝”。

費立鵬 科苑專家

    博士,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處顧問,美國哈佛大學社會醫學系副教授。來中國做研究18年,從1995年起,他開始專門研究中國人的自殺問題。

康金環 28年大寫人間真情

    在北大荒農墾建三江分局勤得利農場,康金環28年如一日,照顧一位無親無故的精神病人。

肖敬 醉心研究少年自殺

    醴陵市醴泉高級中學學生肖敬,在繁重的學習之餘,醉心於青少年自殺干預研究。他通過網上論壇、熱線電話和QQ聊天等方式,向人們宣傳介紹預防自殺的知識;他自費拜訪專家學者、寫信給國家有關部門,還積極籌劃中國第一個以青少年自殺防治為主題的“茉莉花”論壇,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青少年自殺問題。

交通部北海救助局第一飛行大隊 失火客滾船 745人全部獲救

    06年5月2日3時23分,一艘客滾船“寶華”輪在渤海灣海域著火,經過交通部北海救助局第一飛行大隊 4個多小時的海陸空立體救助,船上698名旅客和47名船員全部獲救。

翟玉和 鄉村孝道調查

    翟玉和是雞西市一家民營企業的老總,這個農民出身的企業家近年來一直關注農村養老問題。2005年11月起,他個人出資10萬元,組織了三個新聞調查小組歷時50天行程達5.2萬公里對我國除台灣以外的31個省(市、自治區)的46個縣(市、區)72個村的10401名60歲以上與子女分居老人的養老現狀進行了實地調查。

姜天 還肇事司機清白 大學生爆亡父訛詐真相

    父親死於一場意外的車禍。本以為是件普通肇事案,一封遺書道出了驚天秘密:這場意外竟是這名絕症父親蓄意製造的!目的就是為給即將上大學的兒子留筆學費。17歲的兒子知道真相後內心十分矛盾:他明白父親此舉既是一種無私的愛,又是一種卑鄙自私的手段。如果説出去,他從此就沒錢上大學;如果不説,雖然沒任何人知道,但內心深處的負罪感像大山一樣壓得他抬不起頭做人。最終,他選擇了説出秘密。

王玉松,葉向義 營救遇劫中國船員的維和消防警官

    維和警官王玉松,葉向義,在生活艱苦、工作危險的環境中,以勇敢頑強的精神,圓滿完成了駐地警務、警員培訓、李肇星外長警衛、警隊授勳指揮等聯合國維和警隊工作任務。成功營救了在利比裏亞海域遇劫的7名中國船員。保護了祖國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充分展現了中國消防部隊警官的良好形象,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得到了聯合國,我國外交部、公安部的充分認可和高度評價,並榮立個人二等功。

李玉蘭 倡導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共産黨員

    蚌埠市蚌山區天橋街道轄區居民,一名普通的共産黨員。自1990年以來,為社會各界捐款達16萬元,捐助一百多名失學兒童,涉及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救助下崗工人及其他困難群眾;認領了7位“親爹親娘”,按月給他們匯寄生活費。無私助人的高尚品德及至愛精神,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是共産黨員先進性的具體體現,是新時期優秀社區黨員的典型代表,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楷模。(敬一丹推薦)

張鈞 隻身追歹徒

    廣東湛江王村港邊防派出所幹部,網吧內為解救群眾隻身與三名歹徒搏鬥,身中100多處傷口,頭部被砍六刀,並被霰彈射傷,右手肌腱被砍斷,仍隻身追趕歹徒幾十米。先後被授予 “吳川優秀青年”、“湛江優秀青年衛士”榮譽稱號,在全市青年中掀起了向張鈞同志學習的熱潮。(張士峰推薦)

朱燕珍 “中國驕傲十大人物”

    在一場大火中臨危不亂,一把木梯救出30人生命;在由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公安部,團中央等6部委辦舉辦的尋找英雄活動中,70歲的朱阿婆獲得了中國驕傲十大人物的稱號。(來自中國驕傲的候選人)

王安江 守望古歌,傳承“心史”路漫漫

    苗族老人王安江,肩負民族神聖使命的當代苗家人。為了優秀的苗族文化,為了苗族古歌不會“歌滅曲絕”,拋棄了自己本應擁有的一切,近四十年以乞討的方式走遍苗鄉侗寨,走南闖北蒐集整理《苗族古歌》。(北京地球村推薦)

袁柱石 身殘志堅,創新鋪就成功路

    袁柱石,男,1952年4月17日出生,漢族,中共黨員。他是一個山區農民的兒子,是一個左手和左腳都比正常人短了13厘米,動過十七次手術的殘疾農民,也是一個敢於與命運抗急的殘疾人。獲得2004年度“中國改革之星”。他創辦的湘圓農機製造廠,獲得“中國名優品牌”和“中國最具競爭力中小企業500強”。(劉江洪推薦)

汪椿濤 情傾民政十八載,力促和諧譜華章

    汪椿濤,廣東電白縣民政局優撫股股長、茂名市十傑青年。為黨的事業嘔心瀝血,深入各個社團,不厭其煩地認真調研。用自己最大的愛心與誠心,切實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在社科學術領域也建樹甚豐,榮獲各有關部門頒發的各種獎級的工作獎、學術成果獎有15項之多。三次被評為茂名市社團管理先進工作者,多次被評為市縣民政系統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産黨員和電白縣社科工作先進個人。

王東靈 “穴居部落”的播火姑娘

    王東靈瞞著家人隻身來到亞洲現存唯一的“穴居部落”——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水塘鎮中洞苗寨。她不要工資,不要報酬,自願在那裏義務支教。因此她被媒體喻為“穴居部落”的播火者。(2005感動中原人物)

張傑 “我在世一天,就要支持家鄉教育一天!”

    張傑,男,1929年9月15日出生。上虞市政協委員,上虞旅港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一位在香港以賣大閘蟹、茶葉蛋謀生的平凡老人。20年前一次回鄉的所見所聞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他走進上虞中學,卻發現整個學校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實驗室和圖書館,教室光線暗淡。於是,他慷慨解囊,為上虞中學捐建了圖書館、宿舍樓和許多器具。20年來,他持續捐贈家鄉的教育事業,至今已累計捐贈1200余萬元,建起了18棟教學樓,並捐贈了教學儀器和設備,讓10000多名學生受惠。全家至今還擠住在香港一套30平米的房子中。他説,只有所有的人都幸福起來才是最大的幸福。(2005浙江驕傲人物)

洪波 創辦中國最大的民間助學組織——格桑花西部助學網

    洪波,今年37歲。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高級工程師。是中國第一批深入中國最大的無人區可可西裏的志願者。從2004年,她開始把自己的心血傾注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區那些孩子身上,多次深入西部高原進行實地調查。2005年,她創辦了中國最大的民間助學組織、格桑花西部助學網。格桑花西部助學網以網絡為平臺,以貧困學生資助、物資捐助、西部支教等方式進行多方位綜合助學,實行一對一捐款、捐物、個人結對、團體結對、助學支教等活動,幫助西部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為西部支教、募集資金為貧困地區學校修建校舍和圖書館。宗旨是通過網絡與現實社會的互動,支持西部教育。在洪波和義工的共同努力下,如今7000多名會員、1000多捐助人、100多名義工、幾千個孩子,以及許許多多的熱心網友,組成了一個溫馨的網絡大家庭。格桑花西部助學網成立一年多來,已經為西部100多所學校的藏、漢、回、土等民族幾千名貧困學生提供了一對一捐資助學,募集學習用品近6000件,書籍2萬多冊、衣物20多噸、燃料50噸、食品5噸,等等。目前,格桑花正在上海、北京、杭州、寧波、無錫、揚中、常州、廈門、廣州、深圳等城市推廣助學項目,讓更多的人加入格桑花,幫助西部的貧困學生。(安徽,《新安晚報》宮禮推薦)

楊陽 做永不離校的學生

    楊陽是一個非常懂事、善良的孩子,她勤奮好學,積極進取,時時關心他人,從小學開始就是班幹部,年年都被評為三好學生。2006年元旦,她不幸得了血癌,但仍然以堅強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為了回報社會上的諸多好心人,她決定將身體的器官捐獻給急需救治的病人和所在的學校。希望自己的骨骼能在實驗室長期保存,讓她為一名永不離校的“學生”。(哈爾濱電視臺萬家燈火欄目組推薦)

王麗 學生20年,一個都沒少

    王麗,自告奮勇到農村做代課教師。她跑遍了周邊十多個村尋回輟學學生。為了不讓成績稍差的孩子流失到社會,為了讓他們重返課堂,她暗下決心,帶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於是,家訪和找學生便成了她每天必做的一項功課。20年來,王麗為了讓輟學的孩子返回校園,走遍了周邊十多個村屯,挨過遊戲廳老闆的辱罵,受過檯球室業主的白眼,遭過村中野狗的追咬,忍過學生家長的誤解,吃過無數次閉門羹。這一切對她來説就一個字:值!因為她帶過的700多名學生,一個都沒少。為了學生,她不顧自己的身體,不幸患了癌症。不過如今,王麗已戰勝了癌魔,又精神抖擻地和她心愛的同學們相伴在一起,她説:“我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只有讓他們掌握了知識,他們的人生才更有希望和意義!”(哈爾濱電視臺萬家燈火欄目組推薦)

孟凡樂 熱血鑄警魂

    28歲的孟凡樂是黑龍江省泰來縣人,2003年畢業于黑龍江大學法律系,同年12月通過公務員考試成為一名人民警察。孟凡樂平時工作勤勉,作風樸實,受到人們一致好評。這名大學生警官從警兩年多,在打擊犯罪工作中從來都是一個“拼命三郎”。而且他還幫助下崗職工找工作,幫助失學的孩子重返學堂,幫助在外地做生意的群眾照顧家小……他每天除工作時間在轄區巡邏外,下班後還主動和當班民警再到轄區巡邏走訪。今年以來,他負責的轄區刑事案件同比下降了30%。孟凡樂擔當轄區民警以來,用愛心幫助弱者,用真情服務百姓,而正是這些被他稱作“點滴”的小事,折射了一名人民警察的愛民情懷。(哈爾濱電視臺萬家燈火欄目組推薦)

于雲村 三代人34年義務守候文化遺存

    蓬萊市村裏集柳格莊村周圍的一片山地,三十四年前,地下爆出一個驚世之密:5000多年前的文明遺存被農民的鋤頭掘開!從此,柳格莊村的一戶于姓農民——開始了一段一家三代人先後為這片文化遺存義務守護長達34年的故事。(煙臺日報推薦)

欒麗君 將救命錢轉捐給其他患者

    24歲,女大學生欒麗君是煙臺棲霞市藏家莊鎮埠後村人。2004年,在青島大學市場營銷專業一年級就讀的她不幸患上白血病,高昂的醫藥費,讓這個山村農家更加貧困。就在這時,煙臺晚報的記者為她寫下了一篇報道,很快,欒麗君的事引起了煙臺網友們的關注。在記者和網友們的幫助下,欒麗君樹立起了戰勝病魔的信心,並開辦了彩虹熱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白血病患者。在得知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三年級學生宮玉峰也得了白血病後,欒麗君立即通過短信與宮玉峰建立了聯絡,鼓勵他積極治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欒麗君的骨髓捐獻者突然懷孕,3年之內不能捐獻骨髓;而宮玉峰的手術也因缺錢而擱淺。看著被病痛折磨的宮玉峰,欒麗君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把好心人捐給自己的10萬元錢捐給宮玉峰。(煙臺日報推薦)

竇雲英 好兒媳

    竇雲英,她毅然承擔起照顧公公,婆婆的重任。七年如一日,照看兩位老人的起居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用自己的愛心溫暖著兩位老人孤寂的心。當愛情悄然到來時,她選擇了放棄。因為雲英卻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帶著以前的公公,婆婆一起生活!雲英説,照看兩位老人就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哈爾濱電視臺萬家燈火欄目組推薦)

左國棟 “一分錢讀書社”

    用自己幾十年收藏的圖書、擺攤剩餘的書籍加上5000余元下崗費做成本,開了一家以喝茶坐閱休閒為形式的“讀者茶社”。最初由於店名不響,生意清淡,冥思苦想一個月,更名為內涵與形式統一的“一分錢讀書社”。如今商品經濟社會,一分錢實在微不足道,可是幾經命運沉浮的他依舊堅信積土成山、集腋成裘的真理,精心設計的讀書卡形式在全國罕見:讀書社實行會員制,會員辦卡每年只收33元!由於運營模式新鮮,第一年就吸引了眾多顧客,發展會員千余名。(光明日報新天地雜誌推薦)

何建章 點燃遺孤的希望

    何建章本來是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03級學生,但因為選擇了“休學一年”,所以“降級”為04級。因為在這一年裏,他以特困生名義休學一年到河南艾滋病村做了一名志願者,教那裏的孩子讀書。

    一年時間到了,何建章不得不回到了學校。有很多人問他:“為什麼不等畢業以後去做這件事呢?” 他回答:“也許我可以等得起時間,但那些孩子卻是等不起的,我們遲到一天,就意味著會有孩子上不了學。更可怕的是,我害怕他們重蹈父輩們的命運。”(哈爾濱電視臺萬家燈火欄目組推薦)

王廣君 堅持幾年如一日照顧孤寡老人

    王廣君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産黨員,在哈爾濱市司法局萬家勞教所工作。1999年初,撫順街工委在林家和王廣君家之間率先安裝了“黨員求助門鈴”,將兩家連了起來。有什麼事她可以按鈴找王廣君幫忙,鈴聲一響,王廣君就會馬上過來。從此,林日賢老人的生活就有了著落,她家有個大事小情,總能看到王廣君忙碌的身影。王廣君説,“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重要思想。他想,對每個普通黨員來説,實踐“三個代表”,就是不論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都起模範&&作用,盡最大努力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從一言一行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王廣君的帶動下,陸續有27戶黨員和他們有特殊困難的鄰居之間安上了“黨員求助門鈴”。

    如今,撫順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孤寡老人、殘疾人、特困戶等社會弱勢群體通過他們的黨員鄰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黨的溫暖,感到“三個代表”就在自己身邊。(哈爾濱電視臺萬家燈火欄目組推薦)

郭春輝 失聰青年見義勇為

    郭春輝,23歲,河北邢臺失聰青年。是中鋼邢機冶金爐料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在看到兩名外地小偷試圖行竊時,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前制止,身受重傷,經全力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

    今年9月18日19時30分許,在邢臺市中興西大街與育才路交叉口附近,郭春輝看到兩名外地小偷試圖行竊時,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前制止,在與小偷搏鬥和追捕過程中被窮兇極惡的歹徒砍斷頸部大動脈,身受重傷,經全力搶救無效,于9月23日21時20分離開了深愛他的父母、懷孕六個月的妻子以及諸多眷戀他的好心人。

金春明 “雷鋒式消防戰士”

    金春明,29歲,1995年12月入伍。現在是遼寧省公安消防總隊本溪市支隊明山區大隊特勤班班長。金春明,一個當地百姓傳誦的英雄名字。這3個字和1650余次滅火戰鬥、搶險救援連在一起,和從高空、水中、井下、山崖、高速公路等各種災害現場救出的65名群眾連在一起。在國家和人民利益每一次遭到危害的關鍵時刻,這位瘦小的消防戰士總是置生死於不顧、衝在最前面,一次次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詮釋了當代軍人“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英雄本色。在本溪,隨著高空智救輕生者、淩空飛身救少女、倒挂金鉤救老漢等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在電視、報紙上廣為宣傳,金春明漸漸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人們親切地稱他為“老百姓的保護神”。

李櫻櫻 美女導遊大山深處孤身支教

    李櫻櫻,一位24歲的漂亮女孩。3個月前,這位在廣東工作的女導遊自願報名支教,成為了中國首例個人募師支教活動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支教老師。

    24歲的李櫻櫻從黑龍江大學畢業後就來到了廣東省深圳市工作,成為一名職業導遊。在黑龍江省穆棱市長大,從小到大都沒去過農村。這位年輕的女孩孤身一人在湖南大山裏的一所學校支教。一到學校,李櫻櫻就成為改變歷史的人,她不僅是學校有史以來第一位支教的老師、有史以來首位大學本科畢業的老師,而且是學校裏唯一的一名女教師。

凈月大隊赴黑河增援作戰三十四名撲火英雄 熱血屏障

    2006年5月24日,武警吉林森林總隊接到跨省增援撲救黑龍江黑河森林大火的命令後,率所屬凈月森林大隊等700余名官兵經過3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到達濱南林場。林場位於黑河市西北方向密林深處,有兩條簡易的公路與外界連接,居住著80多戶群眾,存放有3個18噸的汽油罐。26日上午11時,撲火聯合指揮部領導乘坐直升飛機從空中觀察發現,距濱南林場西南7公里處有一新的火點,如不及時撲滅,大火將與林場西、北兩側火線形成合圍,不僅林場與外界的通道被切斷,油罐一旦爆炸,林場將夷為平地。濱南林場告急!350多名林場群眾和1000多名正在集結的撲火人員危在旦夕!隊員們不顧危險,視死如歸。為了保護國家森林資源赴湯蹈火,很多隊員都身受重傷。

徐婷婷 十三歲少女一人供養妹妹上學

活了一輩子 幹了兩輩子——李繼碩

    李繼碩,我國著名解剖學專家。他一生致力於教學、科研、育人事業,並取得突出成就,為我國醫學解剖學和軍事醫學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解剖學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專業,經常接觸屍體,難聞的福爾馬林,常時間的接觸對人身體傷害很大,很少人願意從事這個職業。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十年裏,李繼碩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5個小時以上,一年的工作量相當與正常人2年的工作量,把工作的生命拉長了百餘年,長期超負荷工作,他積勞成疾,先是患嚴重的頸椎骨質增生壓迫脊髓,又患上了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2004年初的一天,李繼碩被發現患了肺癌。2005年10月11日,李繼碩因積勞成疾患肺癌不幸逝世,走完了他86年的壯美人生。

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王樂義

    從一個普通村官成長為聞名全國的蔬菜專家、一個家喻戶曉的重大典型。

    王樂義是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鎮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他發明推廣的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技術,不僅改變了本村的貧窮落後面貌,而且在我國北方掀起了一場“菜籃子革命”。幾十年來,王樂義當好了群眾致富的“領頭雁”,自己卻甘守清貧;不僅帶領鄉親依靠科技富了一個村,還四處傳經無私奉獻。

先鋒艦上的先鋒兵——朱桂全

    朱桂全,男,江蘇姜堰市人,1970年1月出生,1987年11月入伍,1994年11月入黨,先後在海軍三型驅逐艦上工作。現任海軍“哈爾濱”號(112艦)機電部門燃氣輪機班班長(兼技師),海軍五級士官。執行過30余項重大戰備訓練任務,出訪過8國9港。因工作出色,他先後被評為“海軍十傑青年”、全軍“優秀士官”、全軍“學習成才先進個人”。2006年,他被授予“愛艦精武模範士官”榮譽稱號。

“草帽書記”——黃成模

    黃成模,男,漢族,廣東海豐人,黨校研究生,1953年3月出生,黃成模當官,不是空對空地“喊破嗓子”,而是實打實地“幹出樣子”。 在黃成模的頭腦裏,私利和公益,幹部與群眾,權力與責任,這些至關重要的關係都能夠得到很好的處理。他認為“權為民用是公僕,權為己用是公敵”。 他以身作則、不辭辛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一個稱職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者。

捨身救戰友——王慶平

    王慶平1970年7月出生於合肥市,1987年11月入伍,199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畢業于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他先後參加了APEC會議、軍事演習和衛星發射等幾十次重大通信保障任務,曾兩次榮立三等功。

    在戰友生命危在旦夕的關鍵時刻,共産黨員、上海警備區司令部通信站副教導員王慶平挺身而出,戰友得救了,王慶平卻在手榴彈的爆炸聲中,獻出了年僅35歲的寶貴生命。

人民的好軍醫——華益慰

    華益慰,著名醫學專家、北京軍區總醫院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常務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長為普通外科:胃腸道、乳腺、甲狀腺疾病的外科診斷治療。

    華益慰同志從醫56年來,始終忠誠實踐黨和軍隊的根本宗旨,自覺恪守人民軍醫的行為準則,以高超的醫術救治了眾多患者,以高尚的醫德溫暖了千萬人的心,書寫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壯麗篇章,為醫生這個神聖職業樹起了一座道德豐碑,為共産黨員這個光榮稱號增添了光彩。他不愧是共産黨員的優秀楷模,不愧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傑出代表。胡主席充分肯定了華益慰同志為醫療衛生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精闢概括了華益慰同志先進思想的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要求全國全軍衛生戰線深入開展向華益慰同志學習的活動。

“抓斗大王”——包起帆

    包起帆 男,1951年2月生。是有名的工人出身的發明家。現任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教授級高工。三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發明多種“散貨抓鬥”,被譽為“抓斗大王”。

    數十年來本著“在崗位盡責、為事業奉獻”的精神,包起帆與其他同志一起,發明創造了多種高效、安全的裝卸工具和裝卸工藝,為國家和人民創造了大量財富。艱辛的勞動和突出的貢獻,給他帶來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金桂蘭

    金桂蘭同志是黑龍江省寧安市人民法院東京城人民法庭審判員。作為基層共産黨員和人民法官的傑出代表,金桂蘭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落實司法為民要求,以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崇高的職業道德,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金桂蘭同志的先進事跡已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

當代畢?——王選

    王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選被人們譽為“當代畢??”。他研製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引發了我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一場技術革命。他主持開發的華光和方正電子出版系統,佔據國內99%的報業市場和90%的書刊(黑白)出版業市場,以及海外80%的華文報業市場,並打入日本、韓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鳳陽好法官——趙家忠

    趙家忠,原安徽省鳳陽縣人民法院審判員,中共黨員,國家三級法官。自參加工作以來,表現突出,連續十多次被評為辦案能手、優秀法官、優秀公務員,其中2001年2月被安徽省高院評為全省法院系統先進個人,是鳳陽縣人民法院青年法官的傑出代表,其工作一直受到當地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不幸積勞成疾,于2005年6月26日離開了他熱愛的審判事業。

感恩中國網站站長——張仁傑

    張仁傑,來自安徽農村一個貧困的家庭。一度流浪乞討,後在好心人幫助下,有了機會上學,習武,在北京當了健身教練。閒暇中,他注意了那些乞討者和拾荒者,並尾隨他們,觀察他們的真實生活,並決心幫助他們。後來,辭了教練的工作,成了專職的“慈善家”,專門到大街小巷尋找乞討者和拾荒者,當確信他們的困境是真實的,他就開始求助媒體,求助慈善組織來幫助他們。在張仁傑的努力下,已經為雙胞胎的腦癱孩子做了手術,為白血病孩子籌到了款,為流浪的老人找到家。他已經幫助了無數多的窮苦人。而他自己,住在3平米的出租屋裏,自己的所有積蓄都捐助給了那些需要的人。

“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

    黃緯祿,90歲。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我國首枚潛地導彈總設計師。

    他長期從事導彈武器系統研製工作,成功地領導我國第一發固體潛地戰略導彈的研製。他提出“一彈兩用”設想,將潛地導彈搬上岸,研製成功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武器系統,這兩個型號的研製成功,為我國固體戰略導彈研製提供了理論依據,探索出我國固體火箭的研製規律,填補了我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空白。1985年“巨浪一號固體潛地戰略武器及潛艇水下發射”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他排名第一。曾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勞動模範”、“航天工業部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求實基金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等多項榮譽稱號。

“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

    孫家棟,77歲。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技術總負責人。1999年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3年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他先後領導和參加中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地地導彈與液體中程彈道地地導彈的研製試驗工作。1967年後,開始從事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試驗工作。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中,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主持完成衛星總體和各分系統技術方案的修改工作。在研製試驗過程中,深入實際,艱苦奮鬥,帶領科技人員攻克了多項技術關鍵,解決了一系列技術問題。他為中國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範稱號,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

    陳能寬,83歲。著名的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彈、氫彈最主要的研製者之一。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60年6月,經中央批准,陳能寬與其他科技骨幹奉命選調到二機部參與原子彈、氫彈的攻關事業,由於工作的特殊性,陳能寬在這一專業領域中默默無聞地工作了30餘年,他組織並參加了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以及核裝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較短時間內攻克了技術難關。陳能寬説,用自己的知識來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提高國家科技水平是自己的榮幸。上世紀80年代初,陳能寬院士開始參加“863”高科技研究的前期論證,之後擔任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陳能寬院士從零起步,組織全國各優勢單位的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為我國強激光技術在15年內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礎。

“兩彈一星”元勳——王希季

    王希季,85歲。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我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技術負責人。我國第一枚返回衛 星的總設計師。

    王希季是我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及其後的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倡導並參與發展無控制火箭技術和回收技術兩門新的學科。他創造性地把我國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提出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主持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製。作為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他負責制定出立足國內技術和工業基礎而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研製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採用新技術並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使衛星增大了功能,延長了壽命,使我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第三個掌握此項高技術的國家。

大愛如山——王禮傑

    王禮傑,男,下崗工人,從事海上捕撈生意。面對著妻子和前夫所生的女兒,作為養父的他無私地傾注了全部的父愛。

    2005年10月2日,女兒發了高燒,血常規化驗白血球高得嚇人。醫生的檢查結果令王禮傑大吃一驚是“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雖然是孩子的養父,但他始終是親近的人,在女兒求醫的艱難而又曲折的過程中,王禮傑為了籌集高昂的醫療費,甚至賣掉了父母留給自己的房子,這,也是他的全部家當。他的寬容令妻子感動,也令所有關心女兒的人感動。不止一次有人提醒他:“你只是個繼父。”但是,大愛如山,王禮傑始終覺得自己是女兒最親愛的——爸爸。

“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胡志國

    胡志國,男,2004年畢業于東北農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是哈爾濱目前惟一擁有正規本科學歷的“修腳匠”。 大學畢業後創業幹修腳,並拿人們看不起的工作修腳當事業,胡志國每天背著一個工具箱忙碌于自己的小店和一些服務場所,辛苦之下有相當不錯的收入。在一些人的不解中,他找到了自信和快樂。胡志國説,“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我希望用自己腳踏實地的行動,給徘徊中的同學們樹立一個榜樣。”

凝聚每份愛,澎湃顆顆心——“挽救10名白血病患者生命募捐大行動”紀實

    2006年4月7日起,鹽城市亭湖區紅十字會攜手鹽城電視臺《今晚播報》、《鹽城晚報》、“鹽城交通之聲臺”、亭湖電視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感動鹽城”“感動江蘇”的“挽救10名白血病患者生命募捐大行動”活動。

    凝聚每份愛,點燃顆顆心,愛心同在,信心就擁有。市區各行各業也加入了“愛心大行動”活動中。全國有20多個城市的市民也加入了募捐的行列!匯款到“挽救10名白血病患者生命募捐大行動”募捐辦公室,形成一股股愛的暖流,90多天就募捐50余萬元善款。

“留下眼睛看世界”——單曉霞

    單曉霞,一個普通的河南籍打工妹,她不但是一個角膜捐獻者,更是河北省角膜勸捐第一人,她生前開辦了 “曉霞熱線”,宣傳角膜捐贈活動。她説想讓更多的人撥打她的角膜熱線。現在,在單曉霞事跡的感召下,石家莊已經有上千人志願捐獻眼角膜,相信還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用“愛”字連接的溫暖行列中來。

希望將軍——趙渭忠

    趙渭忠從河北省軍區副政委的崗位上退休後,就全身心的開始為希望工程而勞碌奔波。95年,趙老向阜平縣陳南莊希望小學資助了第一筆捐款;1996年,第一所由趙老捐資1萬元修建的趙家井希望小學落成;隨後的幾年中,易縣嶺東村八一希望學校、涉縣下溫村八一希望學校等一批希望學校在趙老和他的希望朋友的資助下相繼落成。趙老的心願是希望再也沒有因為貧困而讀不起書的孩子。

頑強樂觀——高毅

    高毅,十一歲。一個身患腦癱的男孩。堅持學習唱歌四年,歌唱不僅讓高毅找到了自信,也讓家庭充滿了陽光。高毅的父母單位很不景氣,家裏的經濟狀況很是一般,但整個家庭展現出來的是一種積極向上永不服輸的精神。2005年,高毅在石家莊市中山賓館舉行了自己的個人演唱會,贏得了在場所有觀眾的掌聲。高毅的夢想是能出專輯,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

紅領巾人生——郭文鄴

    郭文鄴,石家莊市少年兒童保護教育中心副主任。為了讓流浪兒童走出流浪的陰影,郭文鄴深入調查,了解了100名流浪兒童的流浪經歷,分析了背後的家庭、學校、社會原因,提出了“一人一冊”的觀點,即針對每一位孩子的流浪經歷和不良行為習慣,有的放矢,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制定了激發愛心,開掘特長,開拓視野等教育方法,他運用自己多年的教育經驗,創建了具有特色的“流浪兒童發展救助模式”,不僅為流浪兒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還專門聘請老師開設文化科、技能科,對流浪兒童進行九年的義務教育及職業技術培訓。將流浪兒童培養成遵紀守法,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種救助模式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對此項工作予以充分肯定,30多個國家的專家前來參觀。

“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高瑞奎

    高瑞奎,正定縣民主街村調解委員會主任。多年來,他一次次的奔波在矛盾雙方之間,大到婚姻、財産、宅基地問題,小到針頭線腦的一些小事,村民們只要有糾紛,就少不了老高忙碌的身影。老高整天忙著幫別人的忙,卻很少顧得上自己家的事。雖然有時可能會受到傷害,但老高還是一如既往地奔波在民主街村的大街小巷,他説沒別的,自己就是喜歡這份工作。三十年來,老高先後受理各類民間民事糾紛400多起,調解率達到100%,調解成功率達到98.6%,全村連續13年沒有發生一起重大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他協助村委會將一個亂村變為連續十幾年的石家莊市“文明村街”。高瑞奎本人還兩次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的稱號。(感動省城2005年人物)

肩負正義,無罪辯護——康君元

    康君元,男,河北省法律援助中心律師。2003年10月17日,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65歲的農民李春興死刑,面對家境貧寒的當事人李春興,康君元竭盡全力、無怨無悔,踏上了法律援助之路。歷經兩次死刑判決,2005年12月7日,河北省高院的終審判決最終支持了無罪辯護意見,判決李春興無罪,當庭釋放。歷時913天,康君元終於為67歲的農民李春興贏回了生命的自由和尊嚴。(感動省城2005年人物)

救援英雄——李新寶

    李新寶,男,石家莊市公安消防特勤大隊大隊長, 1979年入伍,從事搶險救援工作27年。在各種事故中,在無數的災難現場,我們總能看到他的身影,27年來,他共救出1500多人,其中,2005年救援180余人。先後獲得公安部“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河北省公安廳“全省十大傑出民警”、河北省公安廳“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稱號。(感動省城2005年人物)

城市治水者——龐榮昌

    龐榮昌,現任滹沱河生態開發整治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主任。1990-1993年任橋西污水處理廠籌建處辦公室主任,該工程被國家有關部門評為“我國同類、同等規模項目中建設週期最短、投資最少、發揮運行效益最快的示範工程”。1994年-1997年,龐榮昌負責組織、高標準地完成了市地表水廠工程建設任務,解決了石家莊市幾十萬居民和部分企事業單位的用水問題,該項目還榮獲了建設部“魯班獎”。1997年-2002年任民心河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民心河管理處主任,該項目的建成實現了石家莊人“碧水人家繞”的夢想,這項工程還榮獲了聯合國“人居環境迪拜獎”。(感動省城2005年人物)

“我要一輩子做好事”——溫德軍

    溫德軍,男,現年56歲,石家莊市普通市民。從16歲唸書時他就開始不斷的做好事,他曾經從河裏救起兩名落水兒童;在跑車的時候救起路邊待産孕婦;1983年,他將拾到的500元現金如數交公;非典時期,他拋開個人安危,為17名孤寡老人送藥、買菜;他還14年如一日地照顧市孤寡老人底恩華,直到老人過世;如今,他依然照顧著幾位經濟條件較差的老人。40年來,老溫已經把幫助別人當成了一種習慣。在老溫的家中,有一個本子,上面一頁頁的記滿了需要幫助的人的情況。(感動省城2005年人物)

帶著重病母親上大學——李園園

    李園園,女,邯鄲市涉縣涉城鎮北崗村人,河北師範大學學生。李圓圓在9歲時候就遭遇了家庭的分離,由於家中經濟困難,相依為命的母親江保仙又身患重病無人照看,生活十分艱苦,但堅強的李園園一邊勤工儉學一邊照顧母親。(2006年感動省城提名人物)

    無微不至照顧孤寡老人——李淑清

    李淑清,現年72歲,井陘縣上安鎮上安村人。在30歲時認識了本村58歲的孤寡老人王喜瑞。王喜瑞老人幫她先後照看了3個孩子,在老人年老的時候,李淑清就把老人接到自己家,93年退休後,就專門伺候起老人。她自己患有嚴重的骨質增生,但仍堅持無微不至地伺候老人。(2006年感動省城提名人物)

排爆專家——王百姓

    王百姓,1951年出生,現任河南省公安廳治安管理總隊調研員,三級警監,高級工程師。1985年從部隊轉業到河南省公安廳工作以來,始終戰鬥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線,多次臨危受命,冒著生命危險,親手排除戰爭時期遺留的各類炸彈1.5萬多枚;從事排爆工作35年來,先後“擺平”各類炸彈1、5萬多枚,排除爆破裝置和啞炮1100多個,處置大小爆炸現場無數,是公安系統唯一沒有傷殘、排爆沒出過一次差錯的全國勞模。他創立的有關爆破理論和爆破方法填補了國內空白,為偵破案件及處理事故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他參與的“爆破治黃”等重點工程業務指導工作,有力地服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愛心團體——青島“微塵”

    “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後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後來,擴展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

    “微塵”在印度洋海嘯、湖南水災、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時期數次向災區捐款,多次救助貧困患病兒童和福利院孤兒。大家都覺得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有公益心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錢才可以,重要的是有這樣的愛心。微塵是個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圖名、不圖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同時大家希望微塵這兩個字成為青島公益事業的一個符號。在她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熱心公益、無私奉獻、關愛他人。“微塵”已成為青島市一個體現愛心的公益品牌,當選為2005年“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並榮獲中華慈善獎。

主政世衛的中國“鐵娘子”——陳馮富珍

    陳馮富珍,今年59歲。加拿大西安大略省大學醫學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公共衛生科碩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1978年擔任香港衛生署醫生,1989年擔任助理衛生署長,1992年擔任副署長,1994年擔任衛生署署長,成為香港第一位女性衛生署署長。

    在香港擔任衛生署署長的九年裏,努力拓展香港衛生服務及推動公共衛生發展,推動了香港多項衛生及預防疾病措施,例如艾滋病、中醫發展等。

    2003年赴世界衛生組織工作後,她主要負責傳染病防控事務,成績卓著,受到許多國家的稱讚。

    對急性傳染病的防治是陳馮富珍的專長,SARS、禽流感這類疾病的防治都屬於她研究的領域。

    陳馮富珍毫不掩飾自己對工作的熱情和投入。就像她在接受聯合國電臺記者採訪時所説:“我對這份工作有很高的熱情。我真的喜歡這份工作,但同時我也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很重。我有一些經驗,能有這個機會為世界人民服務,我感到非常榮幸和驕傲。”為了更好服務於世界公共衛生事業,陳馮富珍在得到中國政府的推薦後,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的競選,並已超半數的得票當選。

12歲始成為一家之長,為弟弟妹妹撐起一個家——高敏

    高敏,19歲,老家原在皖北農村,現為滁州學院大一學生。7年前,父親的不幸病逝,母親的離家出走,12歲的她成為了四個弟弟妹妹的“一家之長”。七年來,她不但堅強地用稚嫩的肩膀撐起了風雨飄搖的“家”,而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學。(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學院國土信息工程系教師 王岩推薦)

中國第一個盲人醫科博士——李雁雁

    李雁雁,湖南池州人。中國第一個赴國外留學的盲人,是獲得中國首批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唯一殘疾學生,是中國第一個盲人醫科博士。1986年大學畢業那年,李雁雁突然患了青光眼,很快便發展成視神經萎縮,最後導致雙眼失明。

    經歷了身心的雙重痛苦,李雁雁用十年的時間,他自學了英語、日語盲文,並利用盲文學習了物理、歷史、計算機、地理、英語等多門學科,1995年2月,經過日本國際視覺障礙者援護協會的面試,他成為第一個獲全額獎學金去日本留學的中國盲人。在日本學習期間,李雁雁成績優秀,順利通過日本針灸、指壓、按摩國家執業考試。但李雁雁並沒有滿足,為了學習西方徒手療法技術,1999年6月,他隻身一人來到美國加州,攻讀起源於美國以西方醫學理論為基礎的脊柱神經矯正療法的博士學位。在美國,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他于2002年7月考取美國著名的加利福尼亞帕默正骨大學脊柱神經矯正專業,成為亞洲盲人讀博第一人。(池州日報社 張本健推薦)

與世隔絕,守候病妻13年——彭軍

    彭軍,現在大慶市。妻子癱瘓在床13年,不能説話,生活不能自理,彭軍就在病床前守候13年。13年的時間裏,彭軍沒有走出過自家的院子,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村口的食雜店,13年的時間裏,外邊的世界發生了滄桑巨變,彭軍全都感受不到。彭軍放棄了接觸世界,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全部都給了他的妻子。13年的時間他們夫妻二人只能靠著妻子480元的生活費用維持生活,為了給妻子節省出藥費,彭軍自己停下了自己的藥。生活的困難並沒有打倒他們,而是樂觀的面對一切,彭軍要用再幾個十三的時間去守候他的妻子——他的至愛。(大慶電視臺 于靜推薦)

拄著雙拐為農民建言的人大代表——姜德明

    姜德明,人稱“議案大王”。每次都要帶幾十份議案進京。從1998年初當選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姜德明連續多年議案全國第一(採納:2004年44件,2005年35件,2006年36件)。在1999年全國人代會上,率先提出“關於蔬菜實行無害化生産的建議”,2001年始連續六年向全國人代會領銜提交《農産品質量安全法》議案。現《農産品質量安全法》已于2006年4月29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審通過,11月1日施行。

    十多年前,姜德明相繼身患骨癌、肺癌,左腿高位截肢,被切除了兩根肋骨和一個肺葉,從那以後他只能架著雙拐行走。但他拖著病體,奔波在田間地頭,先後完成農業新技術推廣項目30個,發表論文及調研報告120多篇,被譽為“農技鐵人”,溫家寶總理兩次稱姜德明為“全國農技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鄉醫紮根大巴山行醫30年——趙子全

    鄭子全,52歲。是巫溪縣尖山鎮八寨村唯一的村醫。一間30多年前修建的泥巴房就是他的家。可在村民的眼裏,那是一座保有生命的“聖殿”。31年間,他累計診治病人10萬人次。為了搶救鄉親,他失去了女兒。他有多次機會離開農村,但是他卻依然選擇了與大山為伴。

    他親嘗百草,在自己身上做藥物實驗;他扎便全身,熟悉針灸穴位。他虔誠地對待自己的事業,在臨床實踐中,他深深感到,僅靠“一根針,一把草,一雙鐵腳板”,並不能當個好醫生。他自學完成了成都中醫學炎四年本科課程,成為全縣第一個接受大學本科教育的村醫。

    他用自己研製的藥膏,醫治疥瘡患者兩萬多人次。他不求賺錢,免費治療學生數百名,避免了疾病蔓延。他把病人的事看得比天還大。只要有鄉親來喊,無論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遠,隨時出診,幫別人渡過苦難,是他的最大快樂。鄭子全對軍烈屬、五保戶、貧困戶、過路的沒錢病人等都是免費治療,他不捨得為自己花錢,卻舍得為病人貼錢,從不圖任何回報。

穿“船鞋”的鄉村教師——陸永康

    陸永康,今年58歲,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羊福民族學校的教師。在他出生9個月時,因小兒麻痹症導致雙腿膝蓋以下肌肉萎縮。別人學走,他學跪。20歲那年,機緣巧合地他成為一名小學民辦教師,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教書生涯。

    當他剛拿起教師棒的時候,學校裏沒有老師,學生也流失的差不多,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輟學的孩子勸回來。他用木板、舊籃球、廢舊輪胎、鐵絲自製了一雙重達兩公斤的“船鞋”,縛住雙膝,再拄上一根木棍,開始了艱難的勸學過程。 “跪行”感動了村民,第二個學期,他的學生增加到50名。3年後,孔榮小學破天荒有了150名學生。陸永康在這裡一教就是13年,13年裏他跪壞了5雙自製的“船鞋”。

    36年來,陸永康日復一日地跪在講臺上傳道授業;年復一年地跪著前行在山間道上,走村串寨做家訪。家訪,對於陸永康來説不是件容易的事,爬山、過河、跨溝,稍不小心就摔跟頭。沒人攙扶,他“蹭”起來再繼續往前“走”。一茬一茬的學生走了,陸永康卻始終留在大山深處。

慈善家——余彭年

    余彭年,又名彭立珊。是湖南省婁底地區漣源市藍田鎮人。1958年,他從上海申請去香港,在港臺經商50年,先打工後做老闆,主要從事地産建築、酒店業,最終從勤雜工成為五星級酒店董事長和著名慈善家。

    這位84歲的企業家,是中國最慷慨的人,為了行善,他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財産。他3年行善累計20億元,2006年胡潤富豪慈善榜榜首。

    2003年,為幫助白內障患者,他啟動了“光明行動”計劃,該計劃將用5年左右的時間,耗資5億元人民幣,陸續對內蒙、西藏、甘肅、湖南、遼寧的白內障患者進行救治。

    為了更專心地投入慈善事業,從2004年1月1日起,余彭年將深圳彭年酒店的業務交由希爾頓國際酒店管理集團管理,併為此每年向希爾頓支付1500萬元。為了更投入地做善事,他辭去酒店董事長職務,成為一個專職慈善家。

飛奔在荒漠上的“摩托車衛生站”——馬玉鵬

    馬玉鵬,今年37歲,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花馬池鎮東塘村衛生站鄉村醫生。2001年他從固原衛校畢業後回到村上,繼承父業,成了這個村唯一名醫生。他隻身擔負起鄰近鄉村3000多人的醫療保障任務,並長期照料著50多對空巢老人。

    7年來,馬玉鵬跑遍了方圓10多公里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春秋冬夏、嚴寒酷暑,馬玉鵬幾乎天天出診,餓了就啃口饅頭,渴了就喝口涼水;路難走時,就推著摩托車越過一座又一座沙丘。這期間馬玉鵬已騎壞了兩輛摩托車。妻子心疼地説:“他都把衛生站搬到摩托車上了!”

    馬玉鵬行醫,一個月也就收入六七百塊錢,可病人欠他的醫藥費累計已達5000多元。對於一時沒錢看病的村民,馬玉鵬從沒耽擱過對他們的治療。因為馬玉鵬整天騎著摩托車飛奔在荒漠上,時間久了,村民們習慣地稱他是“摩托車衛生站”。 馬玉鵬説:“儘管自己的工作很辛苦,可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孩子,是這裡的父老鄉親看著我長大的,我服務的對象就是我的父母兄妹,苦點、累點、少收入點也沒啥。他們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圓孩子的上學夢想——葉樹元

    葉樹元,四川省三台縣水務局一名普通公務員.他在十五年中幫助了六個不同民族的三十三個孩子,為他們圓了上學的夢想.為了讓貧困家庭有志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孩子能夠上學,他利用一切工作之餘,忘命的勞動,開花店,拉三輪送花等,這一切都是為了給孩子們掙點學費.五十二歲的他如今借著朋友的房子居住。現在的他為幫助孩子而使家庭破碎,但為了孩子們能用知識改變命運,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無怨無悔.

    在和三十三個孩子們的十五年生活中,他有説不出的艱辛,道不完的苦水,但在其中他卻體會到了許多許多.並他用自己的行動傳遞著人間的真情.我們被他深深的感動著,孩子們也因他改變了命運而感動,並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祖國,回報他.(三台縣愛心救助協會推薦)

花季少女捐肝救父——沈曉曉

    沈曉曉,河南安陽衛校學生。曉曉的父親沈生根45歲,是建築集團公司建築安裝工程處四分公司經理, 11月5日,沈生根被專家診治確診為肝硬化晚期。專家説:要想治療好並延續他地生命,必須採取肝臟移植。沈曉曉毅然決定捐出自己五分之二的肝臟,獻給父親。11月15日經過8個多小時的肝臟移植手術後,沈生根現已完全脫離生命危險,正在醫院靜養。(中原油田建築集團公司黨委宣傳科 許海軍推薦)

鄉村醫生——楊智

    楊智,高中學歷,寧夏海原縣關橋鄉圈灣村村民,自學醫學者,酷愛醫學事業。因為腦神經衰弱,耽誤了學業,沒有考上夢想的大學。之後自學醫學,經過十年多的努力,寫成《精氣學説》全文。

    楊智現在村子裏開了個村衛生室。沒有衛生室就租借別人的房子,沒有錢,就與親戚朋友借,衛生室終於開起來了。兩年多來,很多人因為沒錢交不起醫藥費,使楊智欠了不少的帳,沒有錢進藥,他又不得不與人借錢進藥,有時候雖然也很想出去打工,但看到患者的疾苦和渴望的眼神,就堅持把衛生開下去。他説:“患者的滿意、信賴和微笑,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心願,也是我最大的動力的源泉!”(寧夏海原縣關橋鄉圈灣村 楊智自薦)

資助莘莘“寒門學子”十春秋 的“希望老人”——江詩信

    江詩信,1935年生,1985年因病離休。1992年一次偶然經歷促使他走上了捐資助學的道路。十幾年,在他的努力下,184個單位、2000多名“愛心使者”自願加入到愛心助學的行列,2164名失學兒童重返學堂,其中39人跨進大學校門,300多人參加了工作。2006年11月24日晚,江詩信老人辭世,享年71歲。百名受助學子跪送恩公。

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的理事長——張保慶

    張保慶,男,漢族,1944年6月生,河南鎮平人,中共黨員。他是去年從教育部副部長職位上卸任的,退休後他沒有過隨意、平靜、瀟灑的生活,因為他心裏還是惦記著那些上不起學的苦孩子。每每看見貧困的孩子上不起學,他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常常掉淚;每每看到貧困生助學貸款的政策落實不下去,他肯定是不管不顧,不分場合怒斥“中南海的政令有時都出不了中南海”。張保慶説:“中國有4000萬貧困學生,保障他們不輟學才是和諧社會的一個最大的公平。”

    張保慶現在是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的理事長。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8個多月,基金會已經匯款資助貧困學生8875人,正在網上公示將陸續匯款資助的學生有4560人,資助的總金額超過兩千萬元。在社會各界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到年底籌款有望突破5億元!

為烈士尋親——王艾甫

    山西省退休幹部王艾甫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開始在各地蒐集抗戰時期的文獻資料。其中包括抗日根據地編印的書籍、小報、邊區政府的文告、收據、幹部補助表等,還有日軍的地圖、畫報等侵華史料。

    他偶然間得到了一份84位戰士陣亡通知書。懷著對陣亡將士深深的敬意,王艾甫苦苦的尋找著陣亡將士的家人。目前王艾甫手中還有60多位烈士的親屬下落不明,他將繼續完成讓烈士魂歸故里的心願。

     環保傑出人物——白春蘭

    白春蘭,寧夏自治區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綠化標兵、全國環保百佳先進個人、全國十大綠化女狀元、全國防沙治沙十大標兵。經過25年的辛勤付出,她將不毛之地變成了千畝林的綠洲。

    白春蘭還將多年積累的植樹種草、種植養殖技術和自製的飼料配方技術傳授給別人,給貧困戶賒樹苗、草籽,賒豬崽,免費為周圍鄉親們加工豬、羊飼料……幫助他們致富。

    憑著頑強的毅力與拼命的幹勁,25年來,白春蘭治理沙漠2300畝,種植喬木5萬株、種植灌木1200畝,封山育林1000多畝,圍欄草原100多畝,發展棗樹套種藥材60畝,建立起110畝的育苗基地,拉沙平整水澆地 80畝……用她的青春年華在人跡罕至的沙漠地帶繪出了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世界!

臥底金三角義務禁毒13載險些喪命——傅衍鯤

    傅衍鯤,今年69歲,山東聊城人,耳不聾眼不花。1993年,他拿著緬甸果敢同盟軍司令楊茂良的請柬,第一次進入這個毒品氾濫的“金三角”地區時,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個臥底,化名勞富;2004年12月31日,當他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份已被暴露,他正站在中緬邊界上,成功躲過一劫;前國家禁毒局局長卓楓將軍説,他是國家禁毒局挂了名的“朋友”(圈內對臥底人員的稱呼)。

李恒英 麻風病防治專家

    李恒英,1921年生,山西襄垣人。

    1958年,李桓英全家早已移居美國,但是她婉言謝絕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續簽5年合同的聘請,瞞著家人回到了祖國。1970年,由於海外留學、工作的經歷,李桓英被下放江蘇泰州麻風村工作,那是她第一次接觸麻風病的防治工作。

    1978年,幾近退休的李桓英選擇了麻風病防治這塊“硬骨頭”。當年底,她被調到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從事麻風病的研究和防治,57歲的她從此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遠航。西南地區是我國麻風病的高發地區,她把目光首先投向了那裏。“一年怎麼也得去個兩三次,一次最少呆兩三個星期。”李桓英一直將這個工作習慣保持了幾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西南麻防基地,經她治愈的病人已達1萬多人,復發率僅為0.03%,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1%的標準。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公佈一則消息:中國麻風病專家李桓英,運用一種名為“短期聯合化療”的方法,經過兩年的治療,十年的觀察,有近萬名麻風病病人完全治愈。消息一傳出,震驚了世界麻風界。同年,該組織開始向全世界推廣李桓英的做法。世界衛生組織官員諾丁博士這樣評價她:“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李桓英工作起來不要命,她曾四次遇險,身上傷痕纍纍。翻車了,她説:“按乘車的概率也該輪到自己了”;船翻了,她説:“我胖得像個皮球,沉不了”。一側鎖骨、三根肋骨骨折,可她依然拼在麻防一線。(《人民日報》20020905《拼搏的人生最美麗———訪“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獲得者李桓英》 記者盛若蔚)

馮驥才 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

    馮驥才,中國著名作家、畫家。近年來,他全身心投入對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發起“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對現代社會進程中瀕臨滅絕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産進行普查和保護,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

    馮驥才目前和將要積極奔走的工作包括:將中國56個民族的民間藝術進行“地毯式”的登記、拍照、錄像;出版2000多個民俗縣集本;出版120卷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出版中國民俗民間藝術分佈地圖冊;向聯合國推薦一批文化遺産名單;命名一批文化藝術之鄉……今年,在他堅持多年的文化遺産保護事業中,他主要關注的是:中國古村落。

    今年兩會期間,忙著為中國民間文化奔走呼號的馮驥才表示,他決心將“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進行到底。

王布和 草原神醫

    他20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為農牧民群眾解除病痛之苦,在他那裏,有錢沒錢都能看病吃藥治療,對待貧困的群眾,不僅提供免費的食宿,還贈送回家的路費。一批批患者健康地離去,一個個病人慕名而來。20餘年的時間裏,他就這樣接待、救治了60余萬人。

捨己救人——李春華

    李春華,男,中共黨員,1984年12月20日出生於湖南省衡陽市岳屏鄉山田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儘管家境貧寒,但李春華同學始終保持堅忍不拔的品質和樂觀向上的心態,不斷努力奮鬥,開創自己的天空。2006年7月21日,兩個少年不小心掉進李春華家附近的池塘裏,在聽到呼救聲時,李春華連衣服都沒來得及脫,果斷跳下水去救人。救了兩名少年,卻不幸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十六歲白血病少年打工救母

    陳輝,河南信陽人。2002年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因家境貧寒,母親又癱瘓在床,病情一直很難醫治。今年16歲的他,知道自己生命所剩時間不多,瞞著家人外出打工,想要在活著的有限時間裏賺錢把母親的病治好。

    他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目前很多熱心人自發組織為他募捐。

鋼琴王子朗朗

    郎朗出生在瀋陽,3歲時師從瀋陽音樂學院的朱雅芬教授開始學習鋼琴。9歲時進入北京的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於趙屏國教授。1997年,他又以各項的優異成績,被享有盛名的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錄取,師從該院院長、著名鋼琴大師格拉伕曼。

    13歲獲第二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家比賽第一名。從17歲開始朗朗已經迅速成為繼霍洛維茨之後,世界鋼琴界有一領軍人物。沒有一位鋼琴家能在他這個年齡取得這樣的成就。2002年,在斯坦威公司150週年慶典上,朗朗獲得了斯坦威頒發的首枚藝術金獎。

黨素珍 礦工心中的“黨媽媽”

    黨素珍,71歲。1953年,18歲的黨素珍結婚後,隨丈夫李萬義來到山西西山礦務局(現西山煤電集團)杜兒坪煤礦。當時杜兒坪煤礦還處在建設初期,黨素珍從丈夫身上,從丈夫的工友身上看到了礦工艱苦、危險的工作環境和常人難以承受的體力付出。於是,從1954年起,黨素珍就全身心地去做這樣一件事情,而且這一做就是五十年:

    黨素珍每天早晨不到4點就起床,先是拿著笤帚打掃家屬區衛生,義務清掃4個家屬區的6個廁所。大約5點,她要挑著前一天熬好的重達40公斤的綠豆湯走到井口,然後再登上108級臺階來到井口,就是為了讓下井的礦工喝上一口綠豆湯,聽上幾句安全的囑咐。

    建礦初期,井下事故多,礦工郭德安受傷後昏迷不醒,黨素珍就像母親一樣守護了三天三夜;發生痰塞,黨媽媽口對口地為他吸痰;大便不通,黨媽媽用手一點一點摳……文革期間,她被誣衊為“假積極”而挨批、挨鬥,可是每次批完,她還是來到礦上,為礦工們服務。風雨無阻的堅守,讓黨素珍獲得了全國勞模的榮譽,可她卻把獎金、獎品全部捐給了災區……

    如今,在黨媽媽的鼓舞下,許多礦工家屬也像她那樣,每天來到井口,為礦工奉獻著綿綿的愛心,延續著黨媽媽對礦工的一片情……

陳輝 血癌少年打工救母

    陳輝,16歲,河南信陽市息縣八里岔鄉黃莊村人,他出生不久,母親徐正珍就因到河裏幹活患上了産後類風濕癱瘓不起。12歲時,陳輝又被查出患上白血病,為了給他治病,哥哥主動退學打工掙錢;癱瘓的母親也主動停止用藥。今年,雖然陳輝以512分的優異成績考上了高中——息縣四中,但卻因身體和家庭的雙重原因沒能去上。

    陳輝恨自己不爭氣,給家人增添了負擔,“如果沒有我這個兒子,也許全家人不會過得這麼艱難。”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他瞞著父母離開家鄉,來到鄭東新區一建築工地,希望自己打工賺錢為癱瘓在床的母親治病。他説:“在我活著的有限時間裏,只要攢些錢能給媽媽把病治好,死了也能瞑目了。”

李目輝 勇救落水者的好少年

    李目輝,14歲,男,漢族,少先隊員,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肖雲鎮店子村人。2006年8月12日下午,剛上中學的李目輝正在河邊溫習功課,突然傳來一陣急切的呼救聲:四名少年正在他右前方一百多米的河中掙扎。李目輝不顧個人安危,縱身跳入河中,經過他的奮力搶救,4名溺水少年全部獲救,但是,李目輝自己卻因體力耗盡、嗆水過多沉入水底,獻出了年僅14歲的寶貴生命。

華益慰 人民的好軍醫

    華益慰是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外一科主任。去年7月底,華益慰被查出患晚期胃癌。病重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自看望、慰問了華益慰,對他的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讚他是共産黨員的優秀楷模,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傑出代表,號召全國、全軍醫療衛生戰線開展向華益慰同志學習的活動。

    華益慰用畢生的精力獻身救死扶傷。他一生做手術數千例,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沒有出現過一次醫療事故和差錯;他醫德高尚,廉潔行醫,一生拒收紅包,對病人沒有貴賤之分,被患者譽為“值得託付生命的人”;他為醫療事業鞠躬盡瘁,在遺囑中表示將遺體解剖,貢獻給醫療事業,不留骨灰。

    華益慰的崇高精神和先進事跡在全國廣泛宣傳後,在人民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各界和無數的患者紛紛通過各種途徑和不同形式,表達了對人民的好軍醫華益慰的敬重和愛戴之情。

孔祥瑞 藍領專家

    1972年,孔祥瑞初中畢業後到天津港碼頭當了工人。他放棄了多次學習深造的機會,始終堅持在實踐中學習,把工作崗位當課堂,把生産實踐作為教材,把設備故障作為課題,把身邊懷有一技之長的工友作為老師,努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2001年,他主持創新"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門機每一次作業可節省時間15.8秒,當年創效1600萬元;2003年,他主持的"門座式起重機中心集電器"技改項目,被授予國家級實用型發明專利。……

    一名僅有初中學歷的普通工人,34年創造了150多項科技成果,為企業創造效益8400多萬元。孔祥瑞在為企業創出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使他所在部門的機械設備使用管理跨入同行業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水平。

科學前沿 葉篤正

    葉篤正先生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葉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巨匠之一,為全球變化、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做出了開創性重大創新貢獻,在全球變化領域提出了新的系統創見,對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做出了重大原始創新貢獻,也是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他在國際前沿的工作,並不是跟在外國人後面的所謂“同國際接軌”,而是做出了系統的原始創新成果,並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同,從而成為這些前沿領域科學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葉先生常説的,“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他先後從事動力氣象、高原氣象、海氣關係、大氣與地表面過程、全球變化等專業方向的研究工作,共發表專著6冊、科學論文90余篇。因葉篤正先生的傑出貢獻,他曾于198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並於1995年獲得第一屆何梁何利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和陳家庚地球科學獎。

“順其自然” 寧波的慈善群體

    從1999年到2005年,每年的12月,寧波市慈善總會都會收到來自“順其自然”的一筆捐款,7年來,“順其自然”已累計為“慈善一日捐”捐款117萬元。除向慈善總會捐款外,“順其自然”的蹤跡還遍佈全國各地。

    想説聲“謝謝”的人們一直在尋找“順其自然”,但是多次的尋找依然無果而終。日前,寧波市慈善總會宣佈停止尋找“順其自然”。 2005年,“順其自然”入選“中國最具影響力的100位慈善人物特別獎”,而主角一直沒有露面。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寧波市民開始效倣“順其自然”。寧海縣一位68歲的退休女教師捐獻一萬元善款後表示,寧波城裏有個捐款不留名的叫“順其自然”,那她也叫“順其自然”。一對青年男女向寧波江東區慈善分會捐獻2.6萬元現金後,也留名“順其自然”。

    此外,還有更多化了名的“順其自然”——欲援助失明者和白內障患者的,就寫“任(迎)光明”;欲幫助貧困學生解決讀書困難的,就寫“朱(助)學”;欲幫助生命垂危又拿不出醫療費用的患者的,就寫“朱藝(助醫)”等等。

寧波汽車南站3561服務班 一群助人為樂的年輕姑娘

    “35”代表學習雷鋒日,“61”寧波話綠葉的諧音。寧波汽車南站3561服務班,組建於1997年,2002年正式命名,現有的服務員是16位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姑娘。

    攙扶老人上廁所,幫助乘客換車票,抬著殘疾人上下車,為體弱的旅客提行李……寧波汽車南站3561服務班,一個小小的服務“窗口”,一群普通的年輕人,一些平常的碎事雜活,不僅讓成千上萬的旅客深受感動,許多人還因此改變了對社會的偏見,修正了自己的人生理念,有的還加入了關愛他人的行列。

    截至2006年10月統計,3561服務班命名四年零八個月來,共有一萬五千多位旅客寫下表揚留言、寄來感謝信。當面一句“謝謝”的更是難以計數。留言寫信的人有的年過八旬,有的稚氣未退,還有外國友人,他們講述3561班幫助旅客的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成為3561班的工作日記。

馮志遠 大漠裏的紅燭

    馮志遠,長春人,1949年考入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1953年,馮志遠畢業後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學,擔任語文老師。

    1958年,馮志遠響應國家支持邊疆教育事業的號召,不顧新婚不久的妻子的反對,自願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的一所中學,一年後又主動轉到更偏遠的關帝中學任教。關帝中學的學生們都是農民子弟,生活都很困難,他就從工資裏拿出錢來,給學生們買書和學習用品,剩下的錢再寄回家裏,常年不換新衣服。

    11年間他一直與妻子分居,以致在他40歲的時候,才和妻子生下了一個男孩,他每年只有兩次機會聽兒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每年暑假和寒假回上海時。一次兒子生病了,妻子發來加急電報讓他回去,當時正好趕上馮志遠班裏的學生中考,他一咬牙留在了課堂上,直到學生們中考結束才從寧夏坐火車返回上海。由於馮志遠常年不回家,和妻兒的關係也越來越淡,以致他至今未得到妻兒的諒解。老人説,他這一生惟一的遺憾是太愧對妻兒,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見他們一面。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不少支邊人員紛紛返鄉,他也曾不止一次地給組織寫過調離報告,但他常常是一遍遍地寫,卻又一次次地撕掉,最終也沒有將一封報告正式遞交上去。1984年,馮志遠雙眼視力急劇下降,由於沒時間治病,不久他在一次語文課上雙目失明。失明後的他,沒有辦法備課,就憑著記憶用説評書的方式給孩子們上歷史課。馮志遠又堅持當了5年盲人老師,直到60歲退休才正式離開講臺。然而,他仍舊住在學校,只要孩子們需要,就義務為孩子們輔導,直到身患腦血栓,無法自理的那天。

    從教47年,桃李滿天下,馮志遠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就呆了42年,他一生教過10000多名學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學教授,大學生數不過來。

責編:曉星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多哈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