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感動中國”製片人朱波:穿越歷史的目光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30日 08:36 來源:CCTV.com

  有段時間,好奇,總看台灣的電視新聞。台灣的新聞頻道不少,這個臺插廣告的時候,就換個臺接着看。他們的新聞時效快,大量的SNG小組現場直播,很過癮。信息量大,主持人播報象機關槍一樣,現場出鏡記者也象有槍頂在腦後,語速飛快,令人印象深刻。忽然有一天,覺得不對勁了。如果我沒有其它獲取信息的渠道,只看台灣新聞頻道,我的腦子裏就只會有政客的爭吵、 明星的緋聞和街頭的暴力。我不會了解朝核六方會談,南美政治動蕩、非洲愛滋肆虐以及印度咄咄逼人的發展潛力。一句話,我的眼光無法穿越這座孤島。

  是媒體遮蓋了我的視野,讓我沉溺於市井俚聞,津津樂道於是是非非。我欣賞台灣媒體人員的專業素質,但也絕不敢茍同他們的新聞價值觀念。他們會令我目光短淺、心胸狹隘、趣味低下、夜郎自大。

  當然,僅僅指責台灣媒體是不全面的。觀察我們周圍的電視欄目、報紙、雜誌,他們都帶給我們什麼?自以為是的判斷、充滿陳詞濫調的敘述、用個人隱私來吸引眼球、把肉麻當有趣的幽默等等,就是這些東西,陪伴我們的早餐,讓所有的觀眾每天晚上坐在沙發上張着嘴傻看。信息的質量是問題之一,更嚴重的是,你還會發現越來越強烈的娛樂傾向正在傳染病一樣侵襲媒體,即便是一些我們看起來還算有前途的主持人,也開始用各種嘩眾取寵不知所云的方式講話。結果就是,看那些資訊類節目,你只能用看娛樂節目的方式看,而對待娛樂節目,你把他們當體育節目好了,為了讓觀眾笑,他們已經很努力了。

  但是電視只是媒體。它不是天生就是這樣的。

  儘管有那樣多的社會學家關於電視的娛樂本質作出過精闢的判斷,但是我還是覺得電視它就是那樣一種技術,那樣一個方正的帶着尾巴的能發出光的盒子,它的種種傳播特性是在社會中因循人類中大多數人的惰性而形成的。人們希望放鬆,希望只要接受就好。但是也並不全都如此,第一,不是所有的人都依靠電視放鬆;第二,即便依靠電視放鬆的人也不是只需要放鬆,他們還需要另外的東西,一種和膚淺的娛樂有着本質區別的東西,這應該是一種力量。

  這是我最早在接手《感動中國》的時候正在琢磨的一個問題。

  媒體的影響也許並不象我們從業人員想象的那麼大,但確實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價值觀以及生活態度。我們掌握着媒體,那麼該傳播什麼樣的價值觀呢。

  因此,當我們舉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的時候,我感到是一個機會,展現媒體價值取向,媒體的責任以及媒體的眼光。

  2月14日,是情人們相約的玫瑰日子。但2003年的這天晚上,整個中國,都被另一種崇高的情感強烈感染,人們被一種“久違的感動”深深打動,電話潮水般涌入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評選》引發的反響,甚至超出了當初我們最樂觀的期待。

  街談巷議的,不是韓劇的華麗服飾,不是武打劇的跌宕情節,也不是剛剛過去的春節,而是那十個大部分陌生人的名字。這十個名字,在那個晚上,具有了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人們記住了兩位堅毅執著的女性,中國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王選,一個柔弱的女子擔負起歷史的使命;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劉姝威,面對一張深不可測的黑網,她有一雙揉不進沙子的眼睛。

  人們也許記不住張前東這個名字,卻記住了他在死神面前的那一次偉大選擇;人們也忘不了新疆警察趙新民爆炸前永恒的微笑瞬間。

  還有身居高位而心繫百姓的鄭培民,當代愚公張榮鎖,締造品牌傳奇的張瑞敏,淡泊名利的老科學家黃昆,對祖國一往情深的國際巨星姚明,熱心公益事業的藝術家濮存昕,舍小家為大家的三峽移民群體。這一夜,他們的人格光輝照亮了中國,照亮了人們的心靈。

  這一次嘗試起碼證明:摒棄娛樂是可以成功的。當各種積極的反饋充滿辦公室的時候,同事們的確高興了一陣,好在都是老資格的媒介人,沒有人被這種突然而來的成就感擊倒。我們也知道,《感動中國》打動了很多人頭腦中最脆弱的那麼一點,他們也在期待,期待這個一夜成名的節目,在2004年給人們帶來怎樣的感動。 

  2003年十月,《感動中國》節目組邀請新聞評論部各欄目的製片人和資深策劃人,為感動中國2003年度人物評選推薦候選人,一個個名字被提出來,帶出一個個故事。這是評論部最不會出現爭議的討論會,因為我們需要在前期最大限度地蒐集人選,為推選委員們準備盡可能豐富的推薦人選,每個人每件事都有打動人的因素,誰會對他們産生異議呢?

  嚴重的分歧,從《實話實説》欄目的製片人海嘯提出“尾山宏”這個名字後出現了。海嘯介紹了尾山宏的背景:這是一位70多歲的日本老人,作為日本侵華戰爭中國受害人的代理律師,四十多年來參與了大量對日訴訟案件,屢戰屢敗,不屈不撓,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不懈地追求正義。沒人會對這樣一位老人不敬重,但畢竟這是“感動中國”的崇高榮譽,一個日本人,承受的起嗎?有那麼多感動中國的中國人,非要入選一個敏感的日本人嗎?會不會不被理解,廣受置疑,甚至影響這個剛創辦一年的品牌?

  激烈的爭論之後,尾山宏被暫時擱置。

  在我的內心深處,也有一個相信和許多中國人一樣的想法:日本侵華戰爭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無比深重的傷害,至今日本政府也不肯正視歷史,身為日本人,做什麼不是應該的?!

  作為一個個體,我不願意看到一個日本人,在億萬中國人的注視下接過這個沉甸甸的水晶獎盃。但作為一個媒體從業者,我又必須超越個人的好惡,理性地慎重地重新審視。我們調看了所有能蒐集到的尾山宏的資料,約見了幾年來一直跟拍日本律師團的紀錄片導演趙東苓,還邀請了和尾山宏並肩工作的中方律師蘇向祥。

  我所了解到的一切,讓我慚愧。一個跨越了國家和民族界限的心靈,象一面鏡子,映出了我的狹隘和偏執。

  我們把尾山宏的資料整理後,送交新聞中心主任李挺,很快就被批准,轉交到推委委員案頭。

  尾山宏老先生最後出現在頒獎現場時,掌聲雷動,幾位中國老年人在儀式結束後,專程到休息室找到尾山宏鞠躬致意。而原來曾反對尾山宏入選的同事,在看了節目後,也都改變了認識。

  尾山宏的當選,事實上並沒出現我們擔心的情形。雖然也聽到一些不理解的詰問,但寬厚的中國人再一次展現了大國國民的氣度與胸襟。

  國際巨星成龍的出現,使2003年感動中國人物評選熠熠生輝,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成龍,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名字,但也是“感動中國”這個活動推選候選人時最容易遺漏的名字。當我們在蒐集一個個感人事跡的時候,很容易把目光略過這些影視明星,他們屬於名利場,他們似乎天然不屬於“感動中國”的那群人。但成龍出席北京奧運會會徽發佈儀式時,向世界露出他經典的招牌微笑時,我忽有感悟。

  我們不會在明星的光芒下失去理性的判斷,但也不能因為他們炫目而失去探究的興趣。成龍的價值,在於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形象:健康、樂觀、向上。

  我們第一次試圖從另一個角度解析成龍,於是發現了他不為人所知的另一面。他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時間和金錢,在世界各地做善事,其目的只有一個:向世界展示中國人的形象。

  巨星成龍,以他的成功去征服觀眾,以他的愛國心贏得了“感動中國”的至高榮譽。對於這份榮譽,成龍也備加珍惜。在時間安排極為緊張的情況下,成龍為了出席頒獎典禮,自費包機前來,這於他,也是絕對僅有的。

  成龍在頒獎晚會的講話擲地有聲,感人肺腑,迅速成為各大媒體的焦點。“全中國的年輕少年們,我們一起努力,做到有一天,中國沒有窮人!”無數的成龍崇拜者這一夜聽到這句話。我無法推測這句話,帶給那些年輕人多少激情,但選擇成龍無疑得到全國人民的認同,也為年輕少年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不是功夫,而是做人,做一個驕傲的中國人。

  選擇尾山宏,體現媒體的責任;選擇成龍,體現媒體的眼光。一個不媚俗的媒體,是有責任與眼光的。

  當越來越多的“感動中國”字樣作為形容詞出現在各種報章媒體的時候,《感動中國》獲獎人物成為大多數人道德衡量標準的時候,我們意識到了節目的成功,但是作為個人來講,我還有一種壓力,那就是怎麼樣才能把這樣一個品牌持續做好。國有老企業金字招牌一個接一個的倒,經營媒體品牌比經營一家企業要難的多,畢竟人心是更難琢磨的。好在這種壓力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因為我們意識到:節目能否持續成功還不是最重要的,從嚴格的儒家學派説法看,這還是一種功利心理。最重要是我們能不能堅持媒體責任、直指人心。也就是説如果我們能夠堅持一貫的有責任心的媒體立場,就沒有必要擔心成敗。

  就這樣,2004年裏我們一直在保持一種觀察和記錄的狀態,默默地記下那些曾經讓我們心動的人和事。

  2005年春節一過,我們交出了這樣一份答卷:獲獎的人是劉翔、任長霞、牛玉儒、桂希恩、孫必幹、袁隆平、田世國、徐本禹、明正彬、梁萬俊和中國女排全體隊員。

  我們自己是滿意的。

  這麼自信是因為,事實上這個答卷並不是我們執筆的,這些優美的答案是整個中國用一年的時間書寫的。優秀的官員、為國爭光的運動員、傑出的知識分子、出生入死的人民衛士,還有那些並不具備豐功偉績的普通的人。每個人都像掂在手裏的金塊,沉甸甸的,讓人有一種欣喜和收穫感。

  也許有些人説,袁隆平的確很讓人感動,但是他作出最大成就的並不在2004年。這沒有太大關係,因為我們也很難説,以前的某一年就是他作出最大成就的一年,他的輝煌在未來也未可説。關鍵的是我們要彰顯這樣的知識分子,而且我們用這樣一種儀式做到了。

  我記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海明威那一年,也不是他狀態最佳的一年,據説是評委會覺得這一年海明威需要肯定,需要支持,也需要這筆獎金。我們肯定袁隆平同樣沒有循着時間軌跡,不過原因正好相反,袁隆平不需要這個名譽,是這一年裏知識分子需要袁隆平,人民需要袁隆平。

  想起來這實在是個可敬的老頭。雖然他沒有來到現場,但是在鄉間的試驗室裏,他已經獲得了高在殿堂的尊敬。

  還有另外一個年輕人,也不能不提到,這就是徐本禹,一個剛過20的毛頭小夥子,其實還是個孩子,他在錄製現場流了淚。但是煽情從來就不是我們的手段,在開場前的交流中,所有環節都按照計劃作了淡化、理性的處理,他的淚水有點突如其來。

  小徐來北京之前還不知道有這麼大的陣勢,只知道要參加一個晚會,當他面對敬一丹的時候,才發現這和他看過的所有節目都不一樣。開場沒有幾句話,眼淚就止不住了。而在他對面,千錘百煉的敬大姐聽着那些大山裏孩子們的夢想,忽然沒有了定力,聲音顯得微微發顫。

  稚嫩的臉龐,瘦弱的肩膀,可偏偏是他,站出來扛住了這樣一種責任,這讓所有自以為有力量的人感到臉頰發燙。為徐本禹所感動的人都是有責任心的人,他們必然在某個時刻曾經質問過自己。所以我特別欣賞我們年輕的策劃劉凱為徐本禹所寫的頒獎詞:他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我相信這詩一樣的語言,不僅是因為年輕人的橫溢才華而迸發,更源於他內心真切的感受。

  田世國,看起來是不起眼的人。但是他的作為讓全中國一起幫他編制一個美麗的謊言,被欺騙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他的母親,一個身體裏移植自己兒子腎臟的母親。這是一個媒體多麼發達的時代,能讓所有的媒體和所有媒體的觀眾心甘情願地跟着他一起遮掩事實,是不是説,他已經贏得了所有的觀眾的心?

  能夠感動別人的人,大概有兩類。一種是利他精神,一種是超越自我。很難説田世國為母親捐腎到底屬於哪一類,也許他就是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完成利他。最終受益的是他的至親??母親,但是這並不排除田世國行為中所包含的偉大的利他性。更何況,老人依舊不知情這個事實也説明,在我們的社會,每個人心理都存在着對傳統孝悌美德的追求。所以田世國是崇高的,而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善良的。

  2005年已經開始了。多年的體察,讓我們有了一種敏感,仿佛覺得感動在我們周圍悄悄蔓延。其實我們的社會並不缺少感動,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相信吧,每天都有感動我們的人和事,他們激勵我們,使我們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人性的善良與崇高。(朱波)

責編:曉星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