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感動中國”編導手記:生命就是長時間的堅守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1月28日 20:55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讓我去拍這個片子的時候,説實在的我不太情願,我知道又是個苦差使。

  果然……

  出發的那天是12月幾號 忘了,反正就是北京狂冷的那麼一天!飛機到貴陽已經是晚上7點多,那天下雨,可我仍然覺得貴陽很暖和,由衷的和攝像誇讚著溫軟的南方的冬天:不冷不冷。穿多了穿多了……

  4個小時以後,我們已經身處在放眼望去除了車燈外再沒有光亮的山裏了,事實證明我剛才顯得很愚蠢,因為我渾身冰冷。

  夜裏12點多,我們到了大水鄉,這個地方根本沒有旅店,任何檔次的都沒有,我們被安排在鄉政府對面的一個2層樓裏,我們進屋時,已經有幾個來路不明的人睡在那裏。其實我身為一個幹電視的,也去過不少次窮山僻壤,可説心裏話,我真的不適應,我只是一城市中的哺乳動物,這真令人羞愧。真冷,我睡的時候連大衣都沒脫。

  第2天早上我們接著上路了,今天走的路的路況可謂每況愈下,我是想説路越來越難走,後來已經逐漸幾乎沒有了路的概念,我們的車多次被迫停下清理出道路才能繼續前進。我在車裏忽上忽下的坐著想著魯先生説:世上本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又想《同一首歌》裏總有個中年男人唱:一條路……轉念一想條條大路通羅馬……在我腦漿還差一小會就被顛成糨糊時,我們到了……

  徐本禹支教的大石小學共有三個建築物,一幢木樓,據説是解放前國民黨修的,它是學校最主要的教學樓,四個年級的學生在裏面上課;第2個建築物是一個帆布帳篷,裏面有兩個年級在上課:第3個是遠處一個用樹棍搭的小木棚,是廁所。

  於是,在一個陰冷冬日的上午,在一幢讓人感覺跺腳都會晃的木樓裏,在一群衣衫襤褸的孩子中間,我們見到了徐本禹,竟感受到一片快樂的氣氛.

  我不記得我當時還想了些什麼,惟一的一點印象也不知道值不值得説

  我在網上見過徐本禹的照片,陽光裏他穿一件紫色運動服,衣袖挽起,牛仔褲,紅色運動鞋,看著挺新潮一副過得挺美的感覺,我見到的真實的徐本禹仍穿著我剛説的那一身,我有點佩服他,他可真不怕冷,轉念想到人身也是肉長的,他怎會不怕冷,於是覺得他的生活可真苦,於是有些感動

  這種感動貫穿了我們的拍攝過程,我也是個有良知的熱血青年,甚至在和女友浪漫時也曾幻想過要去山裏教書,我也風裏來雨裏去的在不少貧困地區拍片,但是,在拍徐本禹時,我忽然明白:長時間的堅守和短暫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作為一名生活在城市裏的年輕人,徐本禹令我最佩服的一點是在那種極度艱苦的環境下長時間的堅守。也許忍耐也是一個人品質的一個方面,我被徐本禹的這份堅韌而打動。

  和徐本禹短短幾天的接觸,我們發現他平常話並不是很多,只要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卻是話最多的時候。也許有的人認為他很傻;而事實上徐本禹也有自己的理想,他也希望自己將來能找到一份理想的職業,能有富裕的收入,能讓自己的父母過上好日子;但是當他面臨方向的選擇的時候,最終他還是遵守了自己的淳樸的本性,我想這也是一個人對於生活對於理想的一種感悟和理解;在現在浮躁的社會裏,徐本禹的這種質樸的品質恰恰正是我們這些實際的社會人和急功近利的年輕人們所缺少的吧。後來我們了解到目前已有13個國家的熱心人士通過網絡了解到徐本禹的支教事跡,並要求資助大石小學的貧困學生。美籍華人陳旭昭女士還在美國進行募捐,為大石小學的學生資助2000美元。54歲的王昌茹一直在關注徐本禹的事跡,2004年7月初她從武漢趕到了大方縣,“我是衝著徐本禹來的,徐本禹走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她決定與徐本禹一起支教。據大水鄉政府統計,截止到1004年8月29日時,共有36名志願者在大水鄉支教或考察。受捐贈的小學生達188人,捐助資金13760元。

  在採訪結束後,我們給徐本禹留下了1000元錢,希望他能買些營養品,大水鄉的環境在我看來實在是太艱苦了。徐本禹並沒有過多的推辭。在回到北京後的一個早上,我收到了徐本禹給我發來的一個短信,內容如下:“王哥,我給學生們定了全年的報紙,共花了891。5元,剩下的,我買了文具,發票我過兩天寄給你”(中央電視臺 王偉達)

責編:曉星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