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馮根勝:如何避免“烏龍新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13日 14:54 來源:

  馮根勝

  浙江金華日報社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來自湖北省孝感市一個名叫詹望林的中年人,到報社投訴説,他拿了一件西服去金華國貿賓館洗衣部幹洗。兩天后取衣服時,發現洗好的西服上有一條5厘米的刀割口子。據詹説,他送洗的衣服是日本舊西裝,價值1700元。他為賠償問題多次與賓館交涉,但對方總説查查看,至今沒給個説法。

  報社值班記者根據投訴情況,寫了一篇題為《衣服幹洗被人割破該不該賠?》的報道。分管領導在審看大樣時,覺得這一糾紛有許多疑點,不能簡單地當作消費者投訴看待,而應作為一個待破的案件或者説一個待解之謎來處理。於是要求記者改寫報道,並將題目改成《幹洗衣服被刀片割破成了待解之謎》。報道發表後,過了好長一段時間,這個口口聲聲表示“解決不好,就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回公道”的詹望林,一直沒有什麼“討回公道”的動作。正當人們漸漸忘卻這一糾紛的時候,《報刊文摘》刊登了一則摘自《溫州都市報》的題為《溫州警方抓獲專騙酒店的騙子》的新聞。報道説,45歲的湖北孝感籍男子詹某因涉嫌詐騙,被甌海警方依法刑拘。詹某入住大酒店後,專以一套廉價西裝和剃鬚刀片作為作案工具,手段如出一轍:入住大酒店後,將廉價西裝交給服務員拿去清洗,待服務員送還西裝時伺機用剃鬚刀割破衣服,接著“獅子開大口”,向酒店索取高額賠償。

  一切都明白了:這個詹望林正是一個“賊喊捉賊”的騙子。如果不是警惕性高,媒體險些弄出條“烏龍新聞”。

  類似情況並不少見。前不久,許多媒體報道了長春“孕婦”喬玉波“懷”了5個“寶寶”的新聞,一時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可後來當地醫院的醫護人員去喬玉波家接她到醫院檢查時,喬玉波肚子裏的“五胞胎”一下子“變”成了棉衣、棉褲、絨線帽等20件填充物……

  這就引出了一個媒體如何避免“烏龍新聞”的問題。

  現在,媒體踐行“三貼近”,體現為民辦實事,紛紛開通“報料熱線”,設立投訴接待室,報道百姓生活,為他們排憂解難,為弱勢群體説話撐腰。但媒體所處的是一個紛繁複雜的社會,每天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其中就有一些居心叵測的人想利用媒體的輿論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像前面提到的那個姓詹的人,就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受害人來報社投訴,而媒體記者一般都會同情“弱勢”的消費者,稍不注意,就會寫出為“受害人”鳴不平的文章。而這樣做,正中了騙子的圈套。

  因此,媒體對遇到糾紛一類的投訴或接到什麼離奇的新聞線索,一定要善於分析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解開一個個疑團,弄清楚事實的真相。如上述西裝被割的糾紛,疑點是很多的:一是顧客拿到衣服後走到門口時,為什麼突然折回説要檢查衣服的油漬,然後才發現破口?二是為什麼顧客對舊衣服的賠償“獅子開大口”?三是取衣時除了當班服務員和取衣顧客外沒有其他人,誰更有人為破壞的嫌疑?目的是什麼?仔細一分析,就可以在發稿時留有餘地,不至於使自己陷入被動甚至被騙的境地。像“五胞胎”的新聞,也存在許多令人懷疑的地方。懷孕那麼短的時間腹部就這麼大,這是很少見的。再説,真懷孕還是演假戲,記者在採訪的時候如果多注意觀察,多分析思考,還是會發現問題的。不符合邏輯和情理的事,本身就可以間接驗證新聞的真實性。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媒體不能因為片面追求時效、追求轟動效應而去搶發新聞,炒作新聞,使騙局越吹越神。現在新聞媒體之間競爭激烈,一家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其他媒體即使是補做,也會跟著把這件事情報道出來。面對這樣一個國內外均屬罕見、平均幾率只有六千萬分之一的“猛料”,媒體記者在採訪時絕不能僅憑表面現象和當事人的口述就發佈新聞,而理應向孕婦及其家人索取正規醫院的檢查診斷結果,並向醫學專業人士諮詢求證。如果做到這一點,這條愚弄天下人的“烏龍新聞”是絕不會出籠的。各媒體要報道新聞,但更要善於發現和報道其他媒體沒有注意到的內容,新聞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報道的,包括對不合情理內容的懷疑和質疑。

  由此,我還想到媒體記者和把關領導要多掌握點各方面的基本常識,以便及時戮穿騙局,增強防範受騙的免疫力。從媒體當時刊登的照片看,這位“孕婦”挺這麼大的肚子,居然能挺直腰板站在那兒讓人量腰圍,還能昂首挺胸地走動。依據生活經驗和醫學常識,如果真是懷有五胞胎,那麼不但孕婦的反應要比普通孕婦厲害得多,而且還會出現水腫加重、呼吸困難、行走不便、心肺功能障礙、血液濃縮、肝功能損害等一系列症狀,屬於易流産、易早産的高危孕婦,且由於心肺受到眾多胎兒的壓迫,不能平躺,也不能久坐,只能斜臥在床上。難怪網上發佈這一“引人矚目”消息時,立刻有很多網友提出了質疑,甚至當時就斷定這是一條假新聞。後來果然不幸被言中了。

  現在新聞隊伍“新兵”較多,他們有幹勁、有朝氣、有為受害人和弱勢群體伸張正義的熱情,也有一心想捕捉大新聞的願望,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新兵”畢竟還缺乏社會經驗,容易感情衝動,有時往往容易上當受騙。這就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多磨練,多增長見識,需要向新聞前輩學習。當然,作為新聞媒體的領導也負有指點和把關之責。

  總之,媒體屢屢上當受騙,教訓很深,值得反思。媒體同仁遇到糾紛投訴和比較離奇的新聞,心要熱,但腦子要冷,要多長個心眼。不能聽到風就是雨,不要聽信當事人的一面之詞和胡編亂造,要深入現場追根溯源,分析研究,探求事實的真相和本質。否則,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上了壞人的當,當了詐騙行為的幫兇,或者被人耍了,成了謊言的傳聲筒,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影響新聞的社會公信力。

  但願不要再出現媒體被騙的笑話了。■

  (作者係浙江省金華日報社副社長)

  來源:人民網--新聞記者

責編:王麗華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