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記協的角色與作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01日 16:40 來源:

一、中國記協目前的角色與作用

    中國記協(全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作為黨領導的新聞界的全國性群眾團體,是黨和政府同新聞界密切聯絡的橋梁和紐帶,擁有包括中央新聞單位、各省級記協及專業記協等在內的兩百多家團體會員和16個下屬社團。根據中國記協章程,各省級記協和專業記協與中國記協進行工作聯絡,即二者之間是平等合作關係,它們的角色和作用與中國記協基本相同。目前記協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參與新聞隊伍建設。江澤民同志1997年給中國記協60周年的題詞: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隊伍,高瞻遠矚地指明了記協工作的任務和方向。中國記協積極貫徹這一指示,先後制定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禁止有償新聞的若干規定》(與中宣部等聯合發佈),連續4年和中宣部等聯合召開五次職業道德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並受理了有關記者違反職業道德的社會投訴。為提高新聞業務素質,設立了中國新聞獎(已歷10屆)、范長江新聞獎、韜奮新聞獎和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獎(已歷4屆);加強了省市新聞單位業務骨幹的培訓工作,強化了對下屬16家全國性新聞社團的指導和管理工作,制定了明確可行的規章制度。

    2.提供新聞政策參考,維護新聞界權益。記協章程明確規定“維護新聞工作者的合法權益”,這是記協為新聞界服務的最佳切入點。首先是研究總結新聞實踐中的新情況,為黨和政府提供制定促進新聞事業發展政策的參考。例如仍將持續的關於新聞媒體網絡、新聞法制、新聞業務學術研究系列研討,省級黨報現狀與改革途徑新探索的國家級課題以及已經完成的都市報現象調查報告、新聞媒體資本運營調研報告。其次是進行個案維權。中國記協於1998年建立了維權委員會。3年來召開了8次有關新聞維權工作的會議,受理了數百起的記者投訴,對一些重大的侵害記者權益的事件公開發表意見,促進了問題的解決。再次是直接促成記者節日期的確定。國務院1999年9月發佈《全國年節放假辦法》規定“記者節”(無日期),中國記協遂提出以“中國青記”成立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作為記者節日期的建議,經反復徵求新聞界的意見並報中宣部、國務院,於去年8月1日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11月8日,中國記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丁關根同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全國和地方各主要媒體紛紛發表了慶祝報道和評論員文章,央視一套當晚黃金時間播放了96分鐘的《中國記者》。同時,中國記協與北京、黑龍江和上海東方等電視臺聯合製作了演唱會、文藝晚會和大型電視文獻片。這些活動在國內外産生很大反響,凝聚了新聞隊伍,增強了本組織的生命力。

    3.組織、推動新聞工作者參與社會發展。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是中國記協的一貫方針。去年,中國記協配合黨和國家開發西部、退耕還林的戰略部署,首倡並組織了“百名青年記者西部行”大型採訪活動,半年內組織全國百家新聞單位百餘名記者,分赴西部11個省市區,行程數萬公里,刊播500余篇稿件;發起營造“中國記者林”,已有283家新聞單位15000人捐資116萬元,在內蒙古植樹5000畝25萬棵,被國家列入沙原治理緊急工程。

    4.積極推進國內外新聞交流。一是積極開展“民間外交”。僅去年就接待來自美歐亞等17國的新聞團25個共127人,派出35個新聞代表團共305人次訪問了五大洲23個國家,與印尼記協首次實現了互訪,並首次派團訪問伊朗和科威特。新聞出訪團受到不少國家的元首、政要的接見。二是積極聯絡300多名外國駐京記者。為他們舉辦新聞發佈會、熱點問題座談會、組織採訪活動。三是開展對臺港澳交流。去年接待臺港澳新聞界來訪601人次,為臺港澳記者辦理採訪證514人次,接待採訪人大、政協“兩會”的臺港澳記者214人次。與國務院臺辦共同組織“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西藏活動”,組織6個出訪團共53人次出訪台港地區,並在臺舉辦了大陸部分中央新聞媒體和省市新聞媒體負責人及有關專家參加的第六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

二、中國記協的改革以及向非政府組織的過渡與發展

    去年,黨中央發佈關於21個群眾團體機構改革文件,首次用“群眾團體”代替原來的“人民團體”,並明確要求改進運行機制、克服行政化傾向、建立符合群團工作的自強自立新機制。這標誌着新世紀我國社團制度將邁向社會化、市場化、國際化。中國記協位列這21個群眾團體之中,目前正面臨機構改革。因此,梳理我國社團制度的發展之路、借鑒國際經驗,對於我們明確改革方向和思路大有裨益。

    我國市場經濟改革推動了社團制度進一步發展。據統計,1996年中,已登記的全國性社團1800多個,地方性社團接近20萬個。它們分為兩類,一是直屬於中共中央領導的21個群眾團體,實行類似公務員的管理制度;二是一般社團,實行雙重分層管理體制,即必須登記並接受業務主管部門內容廣泛細緻的管理。因此,我國社團仍然是行政主導型的,普遍存在行政化傾向,缺乏應有的靈活性、積極主動性。儘管如此,她們在捍衛所代表的群體利益、參與公共決策和國家立法等方面正在發揮着越來越多和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共十五大報告審時度勢,要求大力發展各類社會仲介組織,如進行行業管理、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社區自治、維護社會公正秩序、民間外交等方面的社團。目前較著名的如中國消費者協會、殘疾人聯合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現在,隨着政府職能轉變,“部門管理模式”逐漸為“行業管理模式”所替代。行業協會與其他自治性社會組織正在成為行業、社會與政府之間的橋梁,被逐步賦予越來越大的自治權利和公共管理權力。這就為社團向非政府組織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社會空間。

    綜觀國外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也被稱為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或第三部門(Third Sector)。對其的研究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吸收了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理論的成果(後者是近代歐美資産階級反對專制國家、捍衛個人自由和權利的思想武器,90年代後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成為當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會政治思潮)。非政府組織理論認為非政府組織與國家之間通過制衡、參與、合作互補,達到維繫社會民主和平、促進發展的共同目的。國家並不是萬能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民主,需要非政府組織與集權的國家機關之間形成相互合作、監督的良好機制。以新聞界為例,美英德法等西方國家以及拉美、亞洲等國家和地區普遍存在新聞界行業組織如記者協會、新聞出版委員會等,他們是新聞界的非政府組織,具有行業自律和維護新聞界權益的功能。他們與政府和國際組織進行廣泛交流與合作,在很多國際會議中佔有一席之地,成為影響國際國內政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以美國為例,非政府組織的工作方法是自覺、主動地尋找和發現新的社會需求,自己籌資開拓服務項目,並力求政府給予支持。而政府對其實行特殊的財稅政策如每年提供10%-80%不等的財政資金,對其從事服務時所獲得的各項收入和所購買的商品免稅,同時規定其從事公益服務所形成的利潤必須用於公益服務再投入。現在,非政府組織正面臨新考驗:財政資助減少,促使他們增強自身的營利能力。政府鼓勵其尋求和形成一定的自立機制,可以提供有償服務、開辦營利性公司,以營利性的收入來彌補非營利性服務的需求,同時要求壓縮行政經費、保證服務效率。

    中國記協應當抓住這次機構改革的契機,為成為我國新聞界的非政府組織角色併發揮作用而努力。雖然它目前具有半官半民的雙重性:既是黨政權力機關的延伸,又某種程度地代表新聞界群體利益,其行為受到行政機制和自治機制的雙重支配。但是,它本質上是新聞界的群眾自治組織,而不是發號施令的黨政機關,因此存在着邁向非政府組織的客觀內在要求和優越的外部支持環境。1997年後,它相繼成立了行業自律和維護新聞工作者權益的專門機構,從而縱深拓展了工作領域。其作用由此得到加強,引起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與重視。新聞界更希望它在為會員服務等方面有更深的開拓、更大的進展。中國記協常務副主席鄭夢熊指出:“(要)做黨政領導機關要求新聞界做但又不便直接出面做的工作,做新聞界想做但由新聞單位出面做又有困難的工作,做社會各界希望新聞界做又沒有條件組織新聞界做的工作。”這極其精確地概括了記協工作的實質內容,很受新聞界的贊同。

    黨中央對21個群眾團體機構改革提出克服行政化傾向、建立適應群團工作的自強自立新機制的決策,我們認為這是非常英明的舉措,是一個非常可喜的變化,是中國記協邁向新世紀、邁向國際化的行動綱領,是中國記協大膽革新的最好時機。這種新機制是什麼?我們認為,就是在充分借鑒西方非政府組織的經驗和國際新聞界慣例的基礎上,形成中國自己的非政府組織運行模式:堅持黨的政治領導,實行類似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充滿活力的內部組織架構,充分發揮和行使行業自律職能,積極維護會員權益,開展有償服務,興辦營利公司,減少國家財政資助、享受特殊的免稅或減稅待遇,廣泛開拓、接受國內外各種資助,以形成自立自強的運行機制。

三、中國記協完善自身機制實現非政府組織角色的幾點思考

    中國記協存在的價值以及生命力正是來自它不斷適應國家、社會、新聞界的不同需要所創造的層出不窮、內涵豐富、形式新穎、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活動。這就需要善於發現新的活動主題、開闢新的活動領域,抓住機遇、精心策劃,適時推出新項目。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善於最大限度地爭取會員的大力支持。通過舉辦這種主題活動,充分調動全國新聞單位的參與積極性,充分激發廣大新聞工作者的關注熱情,更加有力有效地配合黨和國家的各項重大工作。目前,為迎接我國加入WTO、使我國新聞界儘快與國際新聞界對等交流,中國記協應當未雨綢繆,着手開拓下列工作領域:

    1.建立比較系統的行業自律制度和組織,適應新聞業管理體制由黨政管理模式向行業管理模式轉變。參考歐美、日本等世界各國的有益經驗,他們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行業組織和自律制度,比如由記者協會等行業組織頒發記者證,規定錄用記者的學歷標準(大學學歷),統一最低工資和工作時間標準,要求大學新聞系教師必須是資深記者,建立全國新聞紀律法庭或仲裁機構,制定職業道德標準,建立記者編輯的繼續教育制度等等。目前,我們應當考慮籌備建立健全下列標準或制度:制定或參與制定新聞從業標準、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新聞教育標準、紀律處分制度(紀律處分機構、禁業制度等),修改、完善職業道德準則,提高新聞獎的質量和權威性,指導、協調新聞媒體和新聞社團的活動,進行有關數據、文獻的統計公佈等等。根據實際工作經驗,中國記協應當加強對地方記協業務和組織建設等工作的全面指導,以形成覆蓋全國的工作網絡系統。

    2.全面維護新聞界的各種權益。首先,應當在整體層面上通過對有關新聞業的政策、立法、執法、司法活動進行經常性調查研究,從維護新聞界整體權益出發提出建議,促進有關政策法律文件的制定和修改,推動國家和社會對新聞界權益的重視和支持。例如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社團在新聞源、頻道、頻率、域名等資源分配、發行、貿易、投資、稅收等方面的整體利益,提高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政治待遇和物質待遇,擴大採訪報道的領域、縮小禁區,使全國新聞媒體和新聞社團能夠在國內平等自由競爭,保護、促進本國新聞界參與國際交流合作與競爭等等。其次,針對採訪報道、健康安全、就業、培訓、生活貧困、家庭等具體方面開展日常的服務工作。如為新聞界爭取特定事件的採訪權、組織新聞界聯合採訪報道,使全體新聞工作者享受社會保險的便利,提供就業諮詢,調解新聞界的勞動合同糾紛,提供業務培訓便利,扶助貧困者,開展家政服務以解決其後顧之憂,支持會員訴訟、提供法律諮詢等等。

    3.建立新的運行機制:社會化籌資機制和開展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活動的社會代理機制。中國記協現有五個經費來源:國家財政資助(僅可維持人員工資、醫療及日常辦公支出)、新聞界資助(全國新聞媒體、新聞社團的現金和非現金資助,用來承辦某項活動,很少節余)、國內企、事業單位等贊助(用於某一具體項目,一般略有節余)、所屬不動産孳息和下屬單位上交的管理費(該部分數額不固定,因經營管理不善可能虧損)、會費收入(目前因只實行團體會員制,加之會費標準很低,因此收入有限),收入相當有限。機構改革後工作人員也比較少。改革所面臨的必然問題是:如何以有限的人員去開展大量的工作?因此答案也必然是廣泛拓展民間籌資渠道、利用各種社會仲介組織協助開展活動(項目代理制)。應當擴大與世界各國新聞媒體和新聞社團、各種國際組織、各國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等的交往以爭取國際民間資助,提供有償服務和興辦營利企業,提高會員會費標準等等;可以與志願者組織、會員以及其他組織簽訂項目實施代理合同,實行分工協作。(來源:人民網 筆者:中國記協國內部主任王大龍,國內部權益保障處幹部闞敬俠)

責編:朱春鳳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