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元:
讀完你的大作總是靜不下來。
按時下的説法,這本書是有些“賣點”的。
首先,書中主人公李春平是個大款,有的是錢,是當下社會的寵兒。有個社會學家給我畫個“金三角”,分別是錢、權、色。意思是,在這個三角中,你只要擁有其中一項便可以輕意換取其它兩項,便可立足於這個社會了。
社會上人們對錢的嚮往,已經超乎道德規範和法律的約束,你我有目共睹。有個極端的例子,一對漂亮的雙胞姐妹雙雙為大款做情人,母親陪着,我親眼見到,無話可説。
對錢、權、色加上一個名的發自內心的追崇,衍生了社會上形態廣泛的畸形,如普遍的道德感的遲鈍,普遍的法律意識的淡漠,普遍的人際關係的緊張,普遍的個體心態的焦燥等等。
誰會以為這樣一個社會形態是健康的,更要命的是,毛澤東偏左理論的潰解,讓國人的信念體系土崩瓦解,舊的信念體系打破,新的又未建起,信念與信仰出現了大段的盲區,大段的空檔,人們各自為戰,專門利已,可愛的國人,男女老少,經常圍觀,起鬨,呈現出集體無意識的麻木狀態。
現在的氣氛是娛樂的,通常又是集體娛樂的,而這種集體娛樂總是表現在對一個人,一件事,一種思潮突然迸發的狂熱,他們把他們一次次拋向高空,嘴裏整齊一致地喊着他們自造的語匯,直到他們興致全無,任憑被拋者重重砸在地上,故事就收場了。集體娛樂的製造者甚至是無心插柳,而集體娛樂的參加者卻在顯示力量,炫耀威力的過程中心理上獲得極大的滿足。
我在集體娛樂參加者的身上是無法感受任何所謂團隊之威嚴的,到底還是一盤散沙,起鬨就象同命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啊。
我是不是扯遠了。
反過來再説李春平的錢吧,看過你的作品,頓覺李春平的錢也來之不易,它搭上了自己的青春和唾手可得的三份以上的愛情。
我總是想,讓李春平交出錢,把青春和愛情還給他,他願意嗎?
願意交出錢,也換不回青春和愛情。
當然,有錢可以買一些青春一樣的感覺,可以買一些愛情感覺的東西,這解決不了質的問題,畫餅充饑罷了。
不知是你的筆下生花還是李春平命中呈現的靈性,我要説,那幾個女孩太可愛了。
他們無一例外都擁有青春的美麗,無一例外地執着於真愛情,無一例外地視金錢如糞土,無一例外地選擇孤傲和自尊結束往事,當我看到李春平拿着大把錢換不回任何一個回心轉意的時候,我扔開書拍起桌子:幸虧中國還有女人!
我去過三回重慶渣滓洞,館長説,那麼多女犯人,一個叛徒都沒有。
我見過兩回李春平,印象平平,因為不知他有多少錢,更不知錢的出處,只覺得他還擁有着暴發戶的氣質,坐立不安,靜不下來。
看完此書,我對李春平生出許多敬意,不為別的,只為他的懺悔之意,他現在是個慈善家,我相信他的慈善事出有因,他在反思過去,盡最大可能彌補他的過失造成的別人的心靈之痛。雖然他常常無功而返,但只懺悔這一事,就足以讓他在數以億計的國人中鶴立雞群,因為國人中會做壞事又不會懺悔的人太多。
“文革”過去了許多年,受害者捶胸頓足,至今不忘,我們有那麼多受害者,你見過幾個加害人?好象讓萬千生命抿滅、讓山河染血的一場空前的浩劫是四個人幹的似的。
其實,許多當年的受害者,同時又是加害人,他們既沒有對別人行為的寬容,也缺乏對自己行為的自省,只能冤冤相報。
隨手翻到一篇隨筆,講的是“破四舊”,有這樣兩句:“沒有任何人敢於提出非議,實際上,當時的大多數人是給予相當支持的,而且這種支持具有很大的真誠成分。”
二戰之後,德國人懺悔了,贏得了世界的寬容,日本人不自省,至今被世界人民揪住不放。
關鍵之處在於,不自省,不懺悔就意味着不知錯,不知罪,就意味着那些非人道的作法很可能捲土重來。
李春平的經歷,四百年一個,可謂傳奇人生,李春平的自省,原始又缺乏規劃,卻是當今中國的稀缺資源。因此,這本書在閱讀本身和傳播思想的範疇內都説得過去了。
你能投入這麼大精力去寫大部頭,我也佩服,這年月,讀書人少,寫書人無動力,全靠着和自己過不去了。
思來想去,用提筆書信的方式與你交流,想把自己的心底的想法説得準確一些,是否如願,只有天知道。
此致
敬禮!
崔永元
2006.3.30
責編:何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