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城鄉統籌發展的“金橋”?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4日 15:57 來源: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課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1996年以來,河北省衡水市積極推進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堅持在實踐中進行理念和制度創新,將“三下鄉”變成“三紮根”,使“三下鄉”活動成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推進城鄉互動的重要載體,在城鄉之間架起了一座統籌協調發展的“金橋”,走出了一條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路子。
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持久不衰,成效顯著?
衡水市地處冀中平原,農村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83%,“三農”特徵明顯。隨著發展步伐的加快,城鄉二元結構特徵日益凸顯。與城市相比,農村文化、科技、衛生等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基層人才稀少,農村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較貧乏的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制約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1996年,中宣部等10部委提出開展“三下鄉”活動,衡水市委就深刻認識到,“三下鄉”並不是簡單地送文化、科技、衛生下鄉,也不是一般地扶貧送溫暖,而是構建城鄉聯絡,密切黨、政府與農民關係的橋梁和紐帶,是在新形勢下做好農村工作的有力抓手,是促進城市各種資源向農村流動,實現城鄉共同發展的重要之舉。因此,市委始終站在事關發展穩定大局的戰略高度,切實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每年至少召開兩次市委、政府聯席會專題研究“三下鄉”工作,進行協調指導,市縣兩級建立了常設機構“三下鄉”工作辦公室,全市“三下鄉”的重大活動,每次都有市、縣級領導親自參與,有力的推動了這項工作的開展。?
近10年來,衡水市始終堅持適應農村發展變化的形勢需要,“三下鄉”思路上不斷完善,方法上不斷改進,工作上不斷深入。從最初的以“送”為主到“送建”結合,從“三下鄉”到“三紮根”,“三下鄉”活動的主題不斷深化。經過工作實踐探索,衡水市委體會到,“送”是活動的基礎,能夠解決農民的燃眉之急,能夠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特別是集中活動社會影響大,導向性強,受眾多,有利於形成聲勢,打開局面。但是,“三下鄉”集中活動畢竟不能天天搞,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在搞好集中活動的同時,立足於把主要精力和力量放在抓好經常性工作上來。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重點抓好了五個轉變:一是在活動時間上,由“常下鄉”向“常在鄉”過渡;二是在活動內容上,由單純自上而下的“送”,轉變為“送建”結合,以“建”為主;三是在執行主體上,由部門行為轉變為全社會的共同行為;四是在工作方式上,由過去的以集中活動為主轉變為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的經常性工作;五是在工作特點上,由小範圍的試點和受益人群,轉變為廣泛的示範基地和大部分農民受益的特點。這“五個轉變”既體現了“三下鄉”不斷深化發展的方向,也為衡水市“三下鄉”活動開展10年來提供了長盛不衰的根本保障。?
扎文明之根,結發展之果。“三下鄉”活動的近10年來的深入開展,已經對於衡水市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公認的顯著成效。一是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三下鄉”活動帶動發展起了瘦肉型豬、肉(奶)牛、蔬菜、林果四大主導産業,形成産業化基地67個,帶動50萬農戶進入市場,農民收入由1996年的1994元增加2004年的3184元,增長了59.7%。
二是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三下鄉”活動始終用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培訓農民,促進了農民思維方式的轉變,增強了農民的科技意識和市場意識,使更多的農民掌握了一技之長,全市已有8個縣市區被京津等地定為勞務輸出基地,常年在外務工人員已達40萬人。三是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始終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以文化下鄉為先導,迎合了農民群眾對先進思想道德文化的期盼;以科技下鄉為主體,促進了農村生産力和農村經濟發展;以衛生下鄉為重要內容,使農民看病難、看不起病的狀況明顯好轉。農民群眾高興地説,“三下鄉”想的是農民所想,送的是農民所需,幹的是農民所盼,把好事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四是促進了農村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通過“三下鄉”活動,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使農民精神充實,社會政治穩定,農村三個文明建設有了實質性進展。?
我市“三下鄉”積累的經驗和取得的成效,引起上級黨政機關和社會各方面的關注。1999年2月10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以《把根留住》為題對衡水市“三下鄉、三紮根”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等中央級多家新聞媒體多次對衡水經驗進行了集中報道。同年,衡水市被中宣部確立為全國“三下鄉”重大典型之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在衡水考察指導工作時,對衡水市把“三下鄉”變為“三紮根”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作出重要批示:衡水“三下鄉”工作很有深度,“三下鄉”要“常下鄉”,最後要把根留住,實現“三紮根”,總結衡水“三下鄉”三部曲的經驗,同時也指明了“三下鄉”深入開展的方向,對推動面上的工作很有指導和促進作用。
將“三下鄉”變成“三紮根”:有益探索和成功經驗?
衡水市“三下鄉”工作之所以取得公認的顯著成效,就在於他們不斷總結實踐經驗,探索“三下鄉”活動的內在規律,不斷進行活動理念、內容、方式和機制的創新,就在於他們在工作思路上堅持“四個結合”,在管理方式上堅持“四個到位”,在工作機制上堅持“四個保障”,將“三下鄉”變成了“三紮根”。?
——工作思路堅持“四個結合”:一是將黨委、政府的工作目標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發展需求有機結合。“三下鄉”活動把黨委政府與群眾有效聯絡起來,使決策方式實現了從上到下到自下而上的轉變,決策依據來自農民的需求,體現農民的需求,並有效解決了政府願望與群眾直接見面的問題,把各項工作“一竿子插到底”,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政府的工作目標與農民的發展需求之間找到了最好的結合點。二是將行政推動和市場驅動有機結合。堅持以行政推動為主,以市場驅動為輔,“雙管齊下,兩輪並行”。市委下發專門意見,對“三下鄉”工作的指導思想、任務、目標、責任和保障措施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並把“三下鄉”工作列為市委對各職能部門和縣市區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各有關部門也通過量化指標,層層實行了責任制。在強化政府推動的同時,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推行了有償技術信息服務、科技承包等市場運作方式,在確保農民受益的前提下,讓下鄉部門和人員也得到一定的經濟收入,實現了部門與農民群眾的雙贏。三是將外力幫助與提高農民內在能力有機結合。廣大農民群眾有著強烈的內在需求,成為“三紮根”工作的原動力,一批回村的初、高中畢業生能夠接受新鮮事物,成為農村骨幹人才的主力軍。衡水市以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自我服務的能力為著力點,變輸血為造血,早在1999年就提出,利用3-5年的時間達到每村至少有一個法律明白人,每戶有一個科技當家人。通過積極培訓農村中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文化、科技、衛生人才,帶動廣大農民群眾提高素質、開闊眼界。四是將臨時性服務與經常性工作有機結合。以農村集市為載體,組織動員各涉農部門開展了一些經常性、大規模的集中活動,保證了“三下鄉”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性。進一步建立健全了市、縣、鄉三級農技服務中心、信息中心,組建了農村發展促進會等多種服務網絡,把服務延伸到每一位農民群眾身邊,確保了“三下鄉”成為“常在鄉”。?
——管理方式的“四個到位”。一是設施建設到位。衡水市堅持以“陣地意識”抓設施建設,採取財政撥款、部門捐贈和多方籌集相結合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在全市114個鄉鎮建立了文化站和新華書店發行網點,80%以上的農村建立了廣播室、圖書室、科技園地等基礎設施,文化活動中心、鑼鼓隊、秧歌隊等群眾文化組織。村村建起了衛生室,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一般不出縣”。二是示範帶動到位。農民最講實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才能打動農民,吸引農民參與。衡水市充分發揮示範鄉、村和示範戶的帶動作用,在文化紮根上,通過建立鄉村文化社團、花會組織和示範文化活動戶,健全了文化網絡和文化體系;在科技紮根上,培育科技示範鄉20個、示範村150個、示範戶12000個、示範田和示範園200個;在衛生方面,實施了一個縣市醫院對口幫扶兩個鄉鎮衛生院的“一幫二”過程,培養了一批條件比較成熟的示範鄉鎮中心醫院。這些示範基地和示範村、戶不僅成為培養農村骨幹人才的基地、先進科技的示範基地,還形成了一些以基地為龍頭的新的經濟帶,促進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三是隊伍建設到位。衡水市把培養一支留在農村的文化科技衛生隊伍作為“三紮根”的一項重要內容,利用科技傳播站、農民夜校、田間課堂等方法,積極組織開展了“農村科技&&人培訓工程”、農業綠色證書培訓、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文化熱心人”骨幹培訓等系列活動,並與國內150多所大中專院校、農業科技院所建立了長期的聯絡。近年來,全市通過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活動,累計培訓農民群眾270萬人次。四是提供服務到位。各縣和市直“三下鄉”部門尤其是涉農部門都建立起服務中心,設立熱線諮詢電話;各鄉鎮村建立服務站點,建立健全了農村科普網絡。本著“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把農村的文化科技衛生骨幹組織起來,建立了辣椒協會、蘑菇協會、西瓜協會等各種專業協會和各種銷售服務組織,把服務貫穿于農民生産經營銷售的全過程。目前,全市共建起各類經濟服務組織190多個,種養協會220多個,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産的産業化程度,促進了農民小規模生産和大市場的對接,增強了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工作機制方面的“四個保障”。〖HTF〗一是政策保障。市委把“三下鄉”工作列入對各級黨委、政府和市直各有關部門年度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市各有關部門結合行業特點,把參與“三下鄉”活動和職稱評定、評先創優、物質獎勵、經濟補貼挂鉤,並把下鄉工作的計劃安排通過新聞媒體向群眾公佈,把“三下鄉”活動的時間、地點向農民交待清楚,把每一階段的具體活動置於農民的監督之下。如衛生系統規定晉陞中級職稱,必須到鄉級衛生機構工作半年以上;晉陞高級職稱,必須到鄉級衛生機構工作半年以上。還建立了“三下鄉”反饋卡制度,每次下鄉活動都由農民填寫意見,保證了“三下鄉”的經常性和實效性。二是服務保障。衡水市堅持重心下移,重點前移,把服務直接送到村頭、地頭、炕頭,大力實施了“科技服務直通車”工程,利用“160農業技術諮詢專線”、“科技服務熱線”、“畜牧110”、“科技服務農訊通”等諮詢服務渠道,及時接受群眾諮詢、救助。組織了農業科技專家巡迴服務團和各級應急服務小分隊51個,下鄉醫療隊78個,開闢了“科技招手停”、“農機服務招手停”等服務專車200余輛,常年活躍在農村,確保農民群眾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得到及時的服務。針對農村科技大戶、文化骨幹和老弱病殘等重點群體,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結對幫扶,全程跟蹤,上門服務。去年至今,全市各級專業技術人員採取結對子的方式幫助農民群眾4000余人次。三是組織保障。市縣兩級黨委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組長、宣傳部&&、20多個職能部門參加的“三下鄉”領導小組,市直有關部門也建立了相應組織,明確人員,明確責任,建立健全了“三下鄉”工作領導機制。市縣“三下鄉”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對各部門“三下鄉”工作的督促、檢查、協調、指導。同時,還把“三下鄉”工作列入市委督查室定期督查內容,加強督辦指導。四是資金保障。市、縣兩級財政每年都為“三下鄉”工作劃撥專項資金。各級有關部門也從業務經費中抽出一定資金用於“三下鄉”工作。鄉村按照財政收入和集體收入的一定比例,投資用於文化、科技、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和組織涉農部門、企業,如畜牧局、林業局、農業局、商業銀行、移動通信、保險公司等在基層設立經營服務站點,既提高農村設施建設水平,方便服務農民,又增加自身收入,形成全社會籌資,支援農村建設的工作格局。
責編: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