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光 題目:《容與融》
在看這部被稱為紀錄電影的影片之前,並沒有特別的期待感,頭腦裏依舊是紀錄片那種屬於歷史的色彩和具有歷史滄桑感的解説。和許多事情一樣,反差越強烈印象越深刻,影片看到三分之一處,驚訝之餘讓人感覺到一部史詩電影傳達給人的震撼力。當然,紀錄電影也好,史詩電影也罷,《圓明園》的基礎依然是紀錄片,雖不曾有機會接觸紀錄片的創作但一直都很關注紀錄片,也曾思考紀錄片是否能夠擺脫小眾走向老百姓,走向市場。
《圓明園》讓我想到香港的鳳凰衛視,劉長樂曾説,鳳凰衛視先“包容”了東西南北中再最終“融入”主流媒體。媒體如此,一部片子亦如此。在《圓明園》中,容納了曾經紀錄片不曾擁有的元素,最明顯的是通過演繹還原歷史真實,我突然想起前不久一些學者關於《唐山大地震》等為代表的紀錄片是否能夠加入表演的爭論,從這個角度出發,《圓明園》是對紀錄片的新發展。加入表演是為了更好的還原歷史,彌補歷史資料的不足,同時為講述故事提供平臺,無論是影片中的人物還是影片的線索和邏輯都加入了吸引人們視線的視覺因素。所以,也可以説這是一部紀錄歷史真實的故事片。另外,《圓明園》在全國院線放映,萬圓之圓將呈現在觀眾的面前,也將面對票房的考驗,可以説《圓明園》是紀錄片市場化的一道別樣風景。
正是包容了紀錄片和電影的元素,才能讓觀眾看到如此震撼和驚訝的影片,讓人們融入到影片中,感受圓明園以及她所承載的歷史的震撼。看過《圓明園》曾一度有感於影片的色彩,康乾盛世時的圓明園瑰麗的色彩讓人感覺到無比驕傲,鴉片戰爭遭受洗劫的圓明園區別傳統黑白的青灰色彩又讓人産生無比憤恨的情愫,無論是三維動畫還是實拍部分都通過色彩酣暢淋漓地表達了情緒。
由於《圓明園》包容了許多新鮮的元素才使得影片融入市場,融入普通觀眾。許多媒體稱她為大型文化史詩電影,試想《圓明園》還抱著過去的小眾關注的紀錄片的話,恐怕不會有更多的觀眾能夠感受到圓明園以及她背後所承載的真實的歷史,當然更不會有機會對影片所帶來的震撼感到驚訝,《圓明園》從“容”到“融”,用電影手段還原歷史真實,難得一見。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