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記者陳卓北京報道):這次坐火車採訪青藏鐵路的採訪活動給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回憶的東西,藍天、碧水、白雲、雪山,還有和高原反應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同時,也讓我對一位女同行——西藏文化網記者趙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者團內有60多人,為何是她?我回想了種種,原因概有三點:
| |
我在布達拉給趙月拍攝的一張照片 |
一、 容貌
是的,首先還是容貌。誠懇的説,我認為她是一位美麗的女記者,而且她身上還充滿了一種異國的情調。對於外貌的細節,在這裡我不想贅言,因為我相信圖像是最好的描繪。我下面會上傳一些照片和合影上來,這會比我的文字更有表現力。需要在這裡提到的是,她容貌的特點是我們“緣”的開始。
7月底,在外宣辦的行前準備會上,我四下裏打量著同行的各位記者,希望找到一些熟面孔。這是我注意到和我坐在同一排的有一位“外電”記者。這讓我很驚訝!怎麼中央外宣媒體裏面還有老外麼?從此,她的印象深植我腦海裏面。這就是趙月。後來我了解到她有四分之一蒙古血統,在烏克蘭學習俄語5年。也許是這些先天的和後天的因素加在一起,不僅是我有了誤解,也讓烏克蘭得老外曾經認為她是“自己人”!
| |
趙月正在在青藏列車上工作 |
二、 同病相憐
這裡的同病相憐有兩層含義,身體上的和工作上的。
很巧,這位我留意的“外國”記者在西寧去格爾木段的火車上恰好睡在我的下鋪。就像我在寫高原反應的一篇手記裏面提到的,當夜我第一次接觸到了高原反應。而其時,我並不孤單。因為躺在我“旁邊”的趙月也感受著同樣的痛苦。
趙月提到過:“如果你去西藏,肯定會交到很好的朋友。”一方面,美麗的景色會凈化人的心靈,平時人們在鋼筋水泥森林中緊閉的心扉在這裡會自然的放開。更重要的是,在通向世界屋脊的路上,我們可能會一起去面對很多困難,心理的和生理的。在共同對抗高原反應的過程中,我們相互鼓勵,一起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而我對她的認識也從外表進而擴大到一些內心的世界——她是個善解人意、關心他人的女記者。
| |
列車上趙月和一家蒙古族被採訪對象的合影 |
在工作上談“同病相憐”,是因為這次採訪我和趙月的單位都只派出了一個人。其他單位一般是兩名記者。兩個人的好處是在採訪時一名記者可以專注于文字和內容,另一名則可以側重在攝影、攝像方面。但我們不能,我們只能一人兼顧這兩者,而且很多時候必須進行權衡和放棄。這對於記者來説是痛苦的抉擇。新聞內容往往轉瞬即逝,我們多次需要做出“先救落水的母親還是妻子”般的抉擇。這種抉擇一次一次的打擊著我本已因缺氧而不那麼強勁的心。
三、 互相幫助
如果説“同病相憐”的經歷拉近了我和趙月的距離,那麼互相幫助進行工作的過程就最終使我們成為了好朋友。像上面所説的,為了不再一次次做出內容與圖片的抉擇,我們決定聯合採訪,團隊活動。有人負責照相,有人負責提問。這種方式在列車上對一家蒙古朝聖者的採訪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有些旅客並不喜歡被記者打擾自己對沿途風光的欣賞,有的對鏡頭存有憂慮和顧慮。而趙月的微笑是打開這道門的鑰匙。就像對這家人的採訪中,她的微笑輕易的“俘虜”了男主人。採訪得以順利進行。而我則在專注于用鏡頭記錄下被訪人的每一個細節,同時思考提問的角度和問題設計,進而提示趙月補充或者調整她的提問。
| |
我和趙月在聖湖納木措湖畔的合影 |
在工作中,我發現這個入行不到一年的“後輩”不僅具有一般新人所具有的熱情,還頗有一些天賦。首先她善於思考,因為工作的關係,她對西藏的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很熟悉。所以活用這些知識提前做了很多準備工作。而我利用自己採訪的經驗在臨場加以適當的引導,採訪就很順利和深入。另外,她對攝影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儘管不是專業的攝影師,但是利用背景知識的準備和不懈的努力,她排到了很多獨特的照片,如可可西裏的小熊、崑崙神泉等等。儘管在拍攝手法上還比較青澀,但是在內容上她已經受到不少同行前輩的讚賞。
從外貌到性格,從性格到作風,趙月給我留下了層層加深的印象。不可否認,她是我此次青藏之旅結識的好同事,更是好朋友。青藏鐵路的採訪我收穫的不僅是第一手的新聞素材和迷人的自然風光,更有許多精神上收穫,思想是如此,工作上亦然。
責編: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