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慈善1+1”傳播愛心為聾兒送去聲音
——走近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公益行動“愛要讓你聽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21日 12:26 來源:中國電視報

    中國電視報8月20日消息:慈善,一個溫暖的詞語,她從來都不是富人的專利,每一個看似微小的行為,都有聚沙成塔的能量。慈善,一個眾人參與的舞臺,她時刻演繹著人生的悲歡離合,每一愛心,都會澆注出幸福的果實。

    聾兒,一個無聲的群體,在他們的世界中,只有絢爛的色彩而沒有多彩的聲音。聾兒,一個充滿企盼的群體,在他們的眼睛中,溢滿了對聲音的渴望。無數的關愛讓聾兒不再孤單、不再恐懼,因為只要有愛,就一定有希望。

     與李嘉誠同臺領獎的“平民慈善家”

    第一次撥打“慈善1+1”製片人的移動電話,就被他與眾不同的彩鈴所吸引:“1,看上去微不足道,每一份微不足道加在一起,就會變成巨大的力量。捐出1元錢,捐獻1小時,一點愛心加一點行動,‘慈善1+1’,中央電視臺2007年公益行動,幫助他人,溫暖自己。”這首由李瑞英、羅京、白岩松、崔永元等多位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共同錄製的彩鈴,雖然很短小,但卻讓人印象深刻。

    “慈善1+1”,一個很新穎也很特別的名字,説起它的由來,還要追溯到今年3月19日“2006年度中國慈善獎頒獎典禮”。在那次的頒獎典禮上,一向以熱心公益、熱心慈善事業的著名企業家李嘉誠獲得了“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李嘉誠的獲獎可謂是意料之中、是眾望所歸,但在那天的舞臺上,還有一位獲獎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74歲高齡的新疆老人阿不利孜努來克。

    10年前,阿不利孜努來克在路邊的樹林裏撿到了一名被遺棄的女嬰,於是老人便把這名可憐的娃娃帶回了自己居住的村子,並把她交給了一位打算領養孩子的夫婦。老人本以為給這個不幸的娃娃找了一個好歸宿,但沒想到,幾天后,那對領養孩子的夫婦卻把女嬰送還給了阿不利孜努來克,這時,老人才發現原來這個女嬰先天沒有肛門。老人很擔心孩子的安危,於是馬上把她送到了當地的醫院治療。但是當時的醫療條件根本無法根治女嬰的先天缺陷,只能為小女嬰開了一個臨時的排便口以保住生命。看著可憐的小娃娃,阿不利孜努來克心疼了,決定收養她,並給她起名阿依布拉克。在維吾爾語中,阿依布拉克是“聖潔、至高無上”的意思。在撫養孩子的幾年裏,阿不利孜努來克經歷了多少苦、多少累,連老人自己也説不清楚,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老人,用自己無私的愛賦予了那名女嬰第二次生命:2006年2月,在自治區政府的幫助下,阿依布拉克成功的進行了手術,她終於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

    億萬富翁和平民百姓同臺領獎,不僅吸引了社會的關注,也激發了一群媒體人的思考:慈善不再是富人的專利,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慈善大舞臺上的佼佼者;慈善不再僅以物質和金錢作為載體,一點愛心、一點行動都會為別人帶去溫暖。在這種“全民慈善”理念的指引下,“慈善1+1”應運而生。“捐出1元錢”、“捐獻1小時”這個將物質與情感、精神與行為有機結合的全新的慈善模式由此悄然興起。而媒體人們也用鏡頭記錄著每一個感人至深的瞬間與片段:《天氣資訊》在第一時間發佈愛心公告,《新聞30分》用鏡頭銘記愛心行動……在愛心的感召下,電視人用自己的方式傳播並揮灑愛心。

     24小時為愛守候的平臺

    愛,是時刻被需要的;愛,是時刻需要守候的。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用心為愛守候、用心鑄造永恒。

    慈善,是一座橋梁,一邊連著需要幫助的人,一邊連著提供幫助的人,作為一座橋梁,隨時暢通是那麼的重要;慈善,是一條紐帶,一邊係著渴望,一邊係著牽掛,作為一條紐帶,四通八達是那麼的重要……

    區別於其他的慈善活動與慈善節目,“慈善1+1”的創新與獨到之處在於它搭建了一個“24小時為愛守候的平臺”。隨時隨地,只要鍵入http://1jia1.cctv.com,每一個願意奉獻愛心的人都可以在這個無國界、無時間限制的平臺上發佈愛心公告,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登陸“慈善1+1”的網站,已經有將近4萬的註冊志願者,他們捐獻了1萬多小時的時間。在這個為愛搭建的平臺上,已經有5萬多人得到了幫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慈善”正在成為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的一項事業。

    “慈善1+1”今年的主題行動是“愛要讓你聽見——救助貧困聾兒”,在從尋找聾兒、尋找醫療機構、尋找贊助企業的每一環節,都承載著大家對聾兒的關愛。在“慈善1+1”的大力倡導下,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

    在救助聾兒的行動中,讓20位重度聾兒重新回到有聲世界是第一個子行動,然而尋找20位重度聾兒的線索是由一家由個人創建的網站所提供,這個網站就是“中國聾兒網”。“中國聾兒網”的創始人一位聾兒的父親,在承受著親生兒子從失聰到失聲的痛苦經歷後,他決定辭職,並創辦一家幫助全國聾兒的網站。這家網站的首頁是爸爸和孩子的背影,很多註冊的會員都是聾兒的家長,他們在這裡交流著、找尋著,希望為自己的孩子尋找到一個美好的未來。“慈善1+1”讓很多聾兒的家長看到了希望,最終在中國聾兒網和“慈善1+1”的合作下,20名家庭貧困的重度聾兒走上了“拯救聲音”的征程。

    需要幫助的20名聾兒浮出水面,但接下來的工作十分艱巨。由於中國聾兒網與“慈善1+1”既不是政府機構也不是慈善機構,更不是醫療機構,因此,如何將救治聾兒的計劃落到實處,成為無法回避的當務之急。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全民慈善”的號召下,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目前,令聾兒擺脫失聰危險並重回有聲世界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植入人工耳蝸。雖然人工耳蝸體積很小,卻價值不菲,一般來講,一個耳蝸的造價在15萬左右,而移植耳蝸的手術費用也要2至3萬元。這筆將近20萬元的費用不要説對於貧困家庭而言,即使對於一般的家庭而言也絕非一筆小數目。按照20名聾兒每人18萬元的費用來計算,加起來將近400萬元。如何解決這筆昂貴的費用?就在這時,天津第一中醫醫院伸出援手,提出減免這批聾兒的手術費用;南方李錦記公司也慷慨解囊,捐獻50萬元人民幣,承擔了第一批10名聾兒的包括路費、生活費等在內的費用。但此時,最大的支出——耳蝸的費用還沒有著落,在大家積極奔走尋找資助之際,一家生産耳蝸的公司提出願意為10名聾兒減免耳蝸費用。至此,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已經解決,第一批10名聾兒滿懷著希望與憧憬,來到北京,準備接受手術治療。

    在這些聾兒來到北京的短短不到兩天的時間裏,又發生了兩件意想不到的事情。10個孩子來到北京後,會有一天的時間在北京逗留,組委會本來沒有安排任何活動,但此時,E-space遊戲體驗中心的出現,讓孩子們度過了極其豐富而有趣的一天。E-space遊戲體驗中心位於北京中關村,他們把這些有聽力障礙的孩子們帶到了他們的遊戲體驗大廳,為他們精心挑選了遊戲,在這裡,讓孩子們體驗了許多聲音和震動相結合的遊戲。雖然現在這些聾兒還無法聽到聲音,但伴隨著震動,孩子們已經感受到高科技帶來的喜悅。

    從民間組織到知名企業,從團體到個人,“全民慈善”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20名聾兒的渴望

    鞏俐主演的電影《漂亮媽媽》講述的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幫助自己失聰的兒子走出無聲世界的故事。俗話説“十聾九啞”,聽力上的缺陷不僅會讓人喪失聽覺功能,還會導致語言障礙。因此,聾兒的治療與恢復是一個漫長而充滿艱辛的過程,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需要更多的關愛。1小時對於正常人而言,可能算不了什麼,但如果把它用在和聾兒的交流上,也許可以幫助他們早日開口説話。

    在救助聾兒的行動中,“慈善1+1”所有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在被感動著:全社會的鼎立支持,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可愛聾兒們的天真爛漫,讓他們堅定了“拯救聲音”的決心。

    大眼睛的小傑傑,拿著手裏的衝鋒槍,追著自己眼中的逃兵,傑傑想開口讓“逃兵”站住,但是張了半天的嘴,什麼也説不出來,因為傑傑是個聾兒。醫生説如果要小傑傑聽到聲音,現有的方法只有人工耳蝸,而一個人工耳蝸的價格是20萬元。

    “慈善1+1”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傑傑家住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父母都是鄉村中學的老師,兩人每月1000多元的微薄收入是這個四世同堂的家庭唯一的收入來源。耳蝸,對於這個家來説,是一個遙遠的夢想。為了不耽誤傑傑的治療,家裏花了幾千元錢先給傑傑佩戴了一個大功率的助聽器。為了省錢,奶奶陪著傑傑坐十幾個小時的車到長沙做語訓,但大半年過去了,由於助聽器的效果甚微,傑傑沒有任何的進步。

    整個家都在為了耳蝸的夢想而努力:80多歲的外祖母體弱多病,但是為了攢錢給傑傑治病,她去外面撿垃圾,60多歲的爺爺也到外面替人做事掙錢,傑傑的父母更是為了省錢自己開荒種菜,甚至還賣掉了房子,但是對於20萬元的耳蝸來説這些還遠遠不夠。

    對於傑傑一家來説,耳蝸的夢想,就是四世同堂的夢想。

    還有一位小朋友叫張宇航。長大以後翱翔藍天,不僅是家人的期望,也是小宇航的夢想。宇航員在沒有空氣的宇宙中是聽不到聲音的,也許正應了這名字,小宇航在小時候因為患上重度神經性耳聾而失去了聽力。

    雖然小宇航的兩個耳朵都是重度耳聾,但為了能讓他聽到哪怕一丁點的聲音,家裏人都會盡一切努力。2002年,父母賣掉了房子,給小宇航配了助聽器。父母夢想著,在助聽器的幫助下,小宇航能儘早開口叫出那幾個字:“爸爸,媽媽”。

    整整5年的康復之路,小宇航先後換了4家康復中心,別人的節日,就是他們一家在路上奔波的日子。這5年,他們到底走了多少路,有多麼辛苦,只有小宇航一家自己知道。但是小宇航的聽力損失太嚴重了,助聽器補償效果微乎其微,做聽力訓練的時候經常有這樣的場景,媽媽説道:“兔子”。孩子用疑惑的眼神看著媽媽説:“褲子?”。媽媽説:“知道”。他説:“拾到?”看到孩子手足無措的樣子,父母心裏別提多難受了。

    儘管如此,“慈善1+1”的工作人員在去看望小宇航的時候,發現雖然小宇航的耳朵聽不見了,但他仍然學會了很多知識、會背很多兒歌、會百以內的加法運算,甚至能講一些簡單的小故事。現在,小宇航已經7歲了,別的孩子都已經進入學校,而他還只能等待聲音。“慈善1+1”的人員告訴記者,做人工耳蝸移植手術的最佳時間是0到6歲,因此對於小宇航來説,時間已經十分緊迫,如果再不做耳蝸手術的話,將會錯過最後的治療時機,如果那樣,小宇航進入正常生活的願望也許真將成為一個永遠的夢。

    舞蹈《千手觀音》的美輪美奐曾經讓無數的人感慨萬分,也讓無數人認識了一個無聲卻可以演繹精彩的群體,它的主演邰麗華有這麼一句話:“殘疾不是缺陷,而是人類多元化的一個特點;殘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有時候人無法選擇命運,但是可以選擇怎樣去生活,小宇航是樂觀的,但是他還有很多夢想沒有實現。讓我們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小宇航伴著自己的夢想翱翔。

    此次活動救助的20名聾兒,每個人的背後都有心酸的故事,但每個人的眼中都充滿了對聲音的渴望。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是有限的,但“1+1”的力量是無限的,只要每個人都獻出一片愛心、做出一點行動,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就會早日聽到大千世界的動聽旋律。

     寫在最後的話

    8月20日,“拯救聲音”第一批的10名失聰兒童的耳蝸就要正式開機了,雖然植入人工耳膜後,這些孩子們就會告別無聲世界,但是聾兒的康復卻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教他們像正常的孩子一樣説話,要付出超乎想象的努力。如果您有空閒時間,不妨也捐出1小時,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本報實習記者 司楠

責編:唐亮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