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民調:僅17.6%的人相信自己不會碰上“樓脆脆”

 

CCTV.com  2009年08月04日 06:0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7月1日上午,上海“蓮花河畔景苑”在建樓房倒覆事故現場堆土卸載、基坑回填及多餘土方外運工作正有序進行。上海閔行區政府新聞辦表示,事故現場卸土工作將於7月1日晚結束。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中,一旦有結果,將會第一時間通報。 中新社發 潘索菲 攝

  將位於上海市郊區的房子賣掉之後,劉女士在今年3月簽下合同,買了上海蓮花河畔景苑7號樓的一套房子。她在附近租了一個房子,看著新房一點點建起來,“就像養孩子一樣天天盼著他長大”。這種欣喜卻在6月27日嘎然而止,當天早上6點,這棟住宅樓轟然倒塌。

  一個多月過去了,劉女士還沒有從那種震撼中緩過勁兒來,“怎麼會碰上‘樓脆脆’?我的家,就這麼沒了。”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北京益派市場諮詢有限公司,進行一項調查顯示(2870人參加),40.1%的認為自己城市也可能出現“樓脆脆”,42.4%的人表示“無法確定”,只有17.6%的人相信自己不會碰上“樓脆脆”。

  樓倒了,人怎麼辦?

  陳女士至今一想起6月27日就感覺堵得慌。今年“五一”她花了130多萬元買下蓮花河畔景苑18號樓,跟倒掉的7號樓僅隔兩棟樓。房子是給兒子買的。兒子快30了,前段時間剛處了個對象。陳女士很高興,就天天在外面找房子。選中這裡,是看中了它交通方便、價位適合。

  現在,7號樓這個事故把陳女士的生活徹底打亂了。她整晚地睡不著覺,每到週末就得交涉房子的事,心力交瘁還不得不每天上班,“我把我的老本、兒子和父母的錢都挖出來了,還借了好幾十萬。不工作怎麼還錢?”

  人們對住房質量的擔心,隨著一棟樓的意外倒塌集中爆發了。在本次調查中,70.0%的人表示遇到過房屋墻面出現裂縫、地板滲水等問題;62.9%的人發現小區消防等公共設施不完備;50.5%的人遇到樓盤開發商亂改規劃;45.4%的人表示曾發現房屋主體工程質量存在問題。

  林鳴在北京市清河萊鎮香格裏小區買了套房,7月25日裝修完搬進新家,沒想到入住第一夜就聽到斷斷續續像是砸玻璃的聲音。第二天一齣門,眼前的景象把林鳴嚇了一跳:一樓門廳的墻斷了,瓷磚掉了下來,露出一個巴掌大的洞,可以直接看到外面。

  想起上海的倒樓事件,林鳴對自家這棟樓很擔心,但現在只能這麼忍了,“我們都是工薪階層,沒有選擇啊,買房子又不像買件衣服可以隨便退換。”

  一遇到質量問題,就意味著要和開發商展開一場持久戰。北京市朝陽區慧忠路華辰公寓的業主洪尼娜,早在一年半前就收了房,到現在還沒能住上,原因就是地板漏水發黴找不著人修。“買房前,他求爺爺告奶奶讓你買;買了後你求爺爺告奶奶請他修!”從交房開始,開發商就一直沒露面,之後辦公地點搬了,電話也成了空號。物業只負責把情況轉告給開發商,但拒絕告知電話。懷有身孕的洪尼娜一邊苦苦等待,一邊輾轉打聽,直到今年3月才聯絡上了開發商一個負責維修的經理,但要獲得賠償,仍然遙遙無期。

  調查顯示,66.2%的人希望開發商加強行業自律;70.4%的人認為應提高住宅施工和設計水平。

  北京厚土機構主席林少洲,在萬科時曾以“救火隊長”著稱。1996年,在北京萬科城市花園質量糾紛最嚴重時,他被“臨危受命”為北京萬科總經理。此前北京萬科已走馬燈式地換過5位老總。

  “現在很多開發商不願意住在自己的項目裏頭,怕麻煩,我不怕。”為了隨時解決現場問題,林少洲帶著妻子孩子直接住進了北京萬科城市花園。剛開始,時常有業主半夜來敲門,就得隨時解決。“有的客戶反映房子暖氣不夠,我就問我老婆暖氣暖不暖。因為我們住的是全小區最北面、最冷的一棟房子。”

  上任伊始,單是跟客戶談判,林少洲就花了3個月,談完瘦了十幾斤。“每次談判就是‘受刑’,最多一次面對200多名業主的‘圍攻’,一點退路都沒有,只能耐心應對,一點一點先把問題搞清楚,根據判斷給出時間表,想盡辦法解決問題。”

  林少洲説,解決質量糾紛,其實就是一個責任心的問題。認真對待,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其實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做法。

  大家為什麼對倒樓這事特別關注?

  在林少洲看來,上海倒樓這事確實是個意外,開發商不太可能主觀上把安全質量降低,因為靠操控這塊兒降低成本的空間很小,風險卻極大。

  “現在的問題,主要是公眾的心理安全感不夠。大家為什麼對倒樓這事特別關注?是消費者普遍缺乏安全感,都是驚弓之鳥。”林少洲説,一個社會如果底線失守,大家平時就處在易受刺激或提防陷阱的臨界心態。不幸的是,這些年開發商名聲又差,所以一齣事大家就覺得問題很大。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認為,倒樓並不僅是建築安全問題,而是房地産市場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問題,這種利益關係終究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只是表現方式不同。

  易憲容説,技術上的問題容易解決,畢竟現在建築技術、建築標準已經跟國際趨同。房地産市場最重要的問題仍然是沒有完全市場化,基本上還是權力跟金錢的交易,面臨的利益關係異常複雜。“你買了一個高價房,一輩子都是沉重負擔,這個安全感能有多大?最大問題就在於這裡。”

  “安全感的缺失也和泡沫經濟有關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現在分析地産商的利潤構成,絕大部分不是來自它提供給消費者優質産品帶來的增值,而是從購買土地到開發銷售的環節中碰巧漲價,這是一個非常急功近利的氛圍。現在的房子就像當年的彩電冰箱,是有沒有的問題,而不是好不好。所以,要彌補消費者信心的缺失,第一,加大信息披露,提供更多信息給消費者來決策;第二,要防止供求關係的大起大落,供求關係是最根本的問題。只有在供求基本平衡或者供大於求的情況下,消費者才能有所選擇,才能追求質量。

  巴曙松認為,房地産行業是個很不成熟的行業,基本上從1999年住房制度改革以來,到現在還沒有經歷過一次像樣的房地産週期的洗禮。這回次貸危機剛剛受到點壓力,馬上國家強力的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又把它刺激起來了。現在房地産的亢奮程度已經比2007年最亢奮的時候還要亢奮。北京、上海、深圳等幾個主要城市的交易量、價格都創新高了。“我相信通過這一輪房地産泡沫之後,一些房地産公司會破産得很慘。”

  對上述專家的看法,民調顯示出較大的共識:70.8%的人希望完善信息公開、輿論監督等相關機制,73.1%的人甚至建議完善相關法律。

  “我們倒了一次霉,假如能夠讓全國的老百姓別倒楣了,那也算我們的一個貢獻。希望通過這件事的解決,能給所有的開發商敲一個警鐘,給我們老百姓一個公道。”蓮花河畔景苑業主陳女士説。

  雖然為房子問題操碎了心,但陳女士還是想要這個房子。“還能怎麼辦?兒子總得結婚,房子總得買吧?就是退了錢,我還得買房子。”

  在蓮花河畔景苑業主的群博上,這些準鄰居仍在就種種處理結果和最新動向不知疲倦地討論著,背景歌曲在一遍遍地播放,是潘美辰的一首老歌——《我想有個家》。 (黃衝 實習生 羅雯瑤)

  相關鏈結:

責編:石光輝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