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多小榮從椅子上跌下,CT檢查無事卻搶救兩次才醒過來,並出現小便失禁
●家長對醫生在照CT前使用的鎮靜催眠藥産生質疑
肖女士的兒子小榮從椅子上跌下,造成頭部外傷,在照CT前,醫生給小榮注射了鎮靜催眠藥,CT顯示小榮頭沒事,但卻昏迷不醒,十幾天來一直全身軟弱無力,小便失禁,家長找到醫院打的藥費清單,發現醫生給小孩注射的鎮靜催眠藥達4克。
昨日,該醫院相關負責人稱,考慮到小孩太小,很難乖乖接受檢查,只好給小孩注射鎮靜藥,開的藥確實是40ml,但實際使用了6ml,其它的只是備用。
孩子從椅子上跌下腦袋着地
肖女士稱,兒子小榮今年1歲10個月,7月15日上午10時許,小榮看到陽臺上擺着一盆花,伸手想去抓,因為比較危險,便將兒子抱住,小榮卻哭起來。
肖女士只好搬了張30厘米高的小凳子,讓他站在那裏擺弄那些花朵。這時,肖女士放在客廳的手機響了,她見小榮站在塑料凳挺穩,便放開雙手去接電話。就在她接電話時,小榮一腳踩空,整個人身子往後仰,頭撞到地上,頭上腫起來,還流血,她趕緊把小榮送到距家不遠的仁康醫院。
萬幸:CT結果腦部沒問題
20分鐘後,當肖女士將小榮送至仁康醫院急診科之後,一位梅姓醫生便開單,要肖女士帶着孩子去做CT,肖女士説,因為小榮哇哇大哭,梅醫生便在給小榮做CT之前説要給小榮進行催眠,隨後便給他注射了一種藥物,“當時並沒有給小孩試對這種藥是否過敏。”肖女士稱看到這種藥的藥名叫“水合氯醛”。
小榮在注射完該藥時,很快便睡過去。隨後,小榮CT結果出來,證實小榮受傷並不嚴重,“沒有出血點”,肖女士才放下心來。
轉折:搶救兩次才醒過來
肖女士稱,當天上午11時許,梅醫生讓她抱着正在睡覺的小榮回家,但她還沒走出門,孩子突然醒來,“而且呼吸急促,臉色發紫”,肖女士又把小榮帶到梅醫生面前,梅醫生稱沒事,“這是正常現象”。
見到小榮又睡去,肖女士抱走小榮,但到醫院門口時,小榮又再次出現類似的異常反應。
她覺得情況不妙,便又帶着小榮找到梅醫生。肖女士説,梅醫生這時也慌神了,告訴她小榮可能是“藥物中毒”,便馬上把小榮帶到搶救室進行搶救,一直到下午2時許,醫院給小榮開了病危通知書,下午3時,小榮醒了一下,臉色又再次不正常,醫院又再一次搶救,一直到晚上7時多,小榮才漸漸醒過來。
肖女士:醫院注射過量催眠藥致“中毒”
肖女士説,孩子頭撞了一下地,CT照出來沒事,卻有這麼多異常反應,而且小榮十幾天來全身一直軟弱無力,小便失禁,這讓她對醫生在照CT前的用藥産生質疑。
她隨後要求醫院開具小榮當天的用藥清單,拿到另外一個醫院檢驗,檢驗結果發現,清單上醫生後來注射的“鹽酸納洛酮”是醫生在給小榮在照CT前注射的“水合氯醛”的“解藥”。
昨日,記者在肖女士提供的“仁康醫院住院病人每日清單”和“仁康醫院門診病人費用清單”上發現,該院確實於7月15日給小榮使用4瓶“水合氯醛”(10ml 10%),即總共注射了4克“水合氯醛”,而後來又確實注射了“鹽酸納洛酮”。
這兩種藥到底是什麼藥?《中華人民共和國醫藥寶典》中記錄:“水合氯醛”是用於CT前鎮靜,每次服用量要嚴格按照“體重一公斤8毫克計算”。“小榮只有11公斤,最多只能注射0.088克,而現在是4克,嚴重超量。”肖女士説。
該書中還明確寫明,這種藥物服用“4~5克可引起急性中毒”,而“鹽酸納洛酮”對於“水合氯醛”具有催醒和解藥作用。
醫院:實際只用了6ml,其他是備用
於是肖女士多次找到醫院要説法,“醫院開過量藥導致小孩中毒,後來又開解毒藥。”
醫生是否當日在給小榮做檢查時出現用藥過量導致小孩中毒?
昨日,該醫院醫務科主任董先生介紹,事發當日,小榮到醫院急診科看病,因醫生懷疑小孩腦子受傷,便要求家長做CT,考慮到小孩的年齡太小,很難乖乖接受檢查,只好給小孩注射鎮靜藥,“沒想到小孩對這種藥物反應大,睡了很長時間”,但現在的情況基本穩定。
董先生認為,醫生當時開的藥確實是40ml,裏面含有“水合氯醛”4克,但實際使用的只是6ml,“其他的只是備用的藥”,並沒有全部使用完。
另外,小榮是屬於過敏性體質,對這種“水合氯醛”比較敏感,所以後來使用了“鹽酸納洛酮”,是這種藥的對抗劑,因為小榮睡的時間比較長,“只好用這種藥進行催醒”。(周偉涵)
相關鏈結:
責編:扈玲娟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