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清華打破文理招生傳遞哪些“信號”?

 

CCTV.com  2009年06月12日 14:0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解放日報   

  清華大學今年招生出“新招”:被錄取的本科新生將不受文理分科以及所報考專業的限制,在錄取過程中可依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專業。學生在被清華錄取後,就能提出專業意向申請,若通過學校專家組的綜合素質面試考察,經學校招生領導小組審核批准即可直接進入其所申請的專業學習———即文科考生可“直達”自己喜愛的理工科專業就讀,反之亦然。

  如今,不少高校雖已在學生就讀一段時間後放寬轉專業限制,模糊文理分界,但清華此次將選擇權放在“進門”時刻,尚屬首次。這一舉措,給教育部門和社會傳遞了怎樣的“信號”?

  滬上高校探索力度不及清華

  據了解,在清華大學之前,本市不少高校已在打破學科、專業限制,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如在今年的高招中,同濟大學延續了前一年按專業大類招生的做法,填報該校部分志願時“只分大類、不分專業”。學生在完成一二年級學業後,可根據自身的發展目標、興趣特長在專業大類中選擇具體專業。也有不少學校放寬了在校學生轉專業限制。如去年起,復旦將轉專業名額從原來的15%提高到20%。

  對專業選擇的更大自由,如今正成為各高校在優秀生源爭奪中的有力砝碼。上海交大去年對各省市高考成績前30名的優秀學生,除享受獎學金外,進校後由過去的3個月內變成2個月內即可在全校範圍內重新選擇專業或學院。從力度上看,還沒有此次清華大學這麼大。

  學生自主選擇,提升學習動力

  清華“招生新政”出臺,各高校探索頻頻。對此,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章仁彪認為,在進大學之初,再給考生一次專業選擇機會,其深層次意義在於,進一步擴大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時的自主選擇權,幫助其在大學學習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提升學習動力,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專家指出,培養社會進步所需要的高層次創新人才,需要的不是“因為考進這個專業所以只能學”的學生。因此打破文理壁壘意義深遠。

  據了解,國外相當部分高校在“文理不分科”、“模糊專業分野”方面早已有了多年實踐,走得更遠。如在斯坦福大學,學生直到第三、第四年才選專業。在德國不少高校,學生進校後的專業選擇秉持“寬選嚴讀”的原則,可自由申請進入自己理想的專業就讀,但若入讀後連續三次主課考試未能通過,就會面臨勸轉甚至勸退。

  引逼中學教改,導向“文理兼備”

  清華本科招生打破文理分科,印證了高校尤其是名校的態度:青睞“文理兼備”的學生,願意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選擇和發展機會。而與“文理兼備”相矛盾的,是時下許多中學為迎合高考,早早分班,學生主攻高考科目,其他科目隨便學學。

  不少高校教師認為,高中文理分科,不僅使得學生知識面有所缺陷,而且其思維方式産生了“偏科”,導致他們在專業學習中“底氣”不足。如今的高校,越來越多的學科和專業已打破了文理的“分界線”,逐步走向融合。比如,清華大學的建築學院,原先主要招收理科生,現在也向文科生敞開大門,學校認為充滿靈性的文科生學建築有獨特優勢。復旦大學人文學院下屬的歷史地理學專業,也是文理考生兼收。

  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教育部門還在調查研究。但不少教育專家認為,清華招生改革向中學發出這樣的信號:大學歡迎既有科學精神,又有人文情懷的學生。高中教育無論分科與否,都需要在課程設置中注重文理相對平衡,賦予學生廣闊視野,鍛鍊他們多元思維模式,提升綜合素質。本報記者 彭德倩 徐敏

  相關鏈結:

責編:李秀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