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香港神童11歲讀數學碩士 平靜面對外界質疑(圖)

 

CCTV.com  2009年06月09日 05:2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文、圖/本報記者何濤

  今年9月,年僅11歲的沈詩鈞將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階段的課程,這無疑又是轟動教育界的一大新聞。

  沈詩鈞是香港人公認的“神童”。2007年9月,9歲的沈詩鈞被香港浸會大學錄取,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生,為公眾所關注。

  隨後沈父刻意避開媒體,沈詩鈞度過了兩年低調的大學生活。近日,沈詩鈞剛剛結束了大二階段的學習任務。

  與內地的神童集中在一起“扎堆”學習不同的是,沈詩鈞在香港浸會大學與20多歲的成年學生一起上課。

  這樣一種全新的神童培養模式給人們帶來哪些啟發呢?

  近日,本報記者前往香港獨家採訪香港神童的大學生活。

  6月7日,在香港浸會大學一間名叫聯福樓的餐廳裏,記者見到了11歲的沈詩鈞。

  比起兩年前記者第一次見到他時,沈詩鈞明顯長高了,但仍保留著一張稚嫩的臉。“快喊何叔叔!”沈詩鈞的父親沈振雄對孩子説。但沈詩鈞有些羞澀,沒有好意思喊出來。

  父母不再當陪讀

  沈詩鈞剛剛結束了大二學期的期末考試。此次,沈詩鈞一共考了6門課,其中4門是有關數學的,還有一門西班牙語和一門意大利語。6月7日,期末考試成績仍未公佈,不過沈詩鈞並不太擔心。“數學肯定沒問題,西班牙可能不是很好。”沈詩鈞抓著腦袋,有些頑皮地告訴記者。

  在此次的一次考試中,100分為滿分的微積方程中期考試中,詩鈞得99分,全班排名第四。

  對於一個年僅11歲的孩子來説,沈詩鈞已經順利地度過了兩年的大學生活。

  2007年9月,沈詩鈞入浸會大學後,有整整一年時間,沈振雄都是當沈詩鈞的陪讀。“作為父母,剛開始主要是擔心他年齡太小不適應大學生活。後來,發現這種擔心是多餘。只花了很短時間,他去上廁所、去食堂、找老師都沒有問題了。”

  從去年9月開始,沈振雄決定不再每天陪兒子上學了,沈詩鈞從此獨自上學、放學。

  家住香港灣仔的詩鈞每天在上學的路上就要花費45分鐘,他先從灣仔搭巴士過海,然後在紅磡坐兩站地鐵到九龍塘,出地鐵口後再步行15分鐘到學校。

  沈詩鈞每天的生活都十分有規律,每天早上8點起床,晚上9點睡覺。晚上放學回家後,他還溫習兩三個小時的功課,幾乎是從來不看電視,也不打機。課餘時間,沈詩鈞最喜歡玩的是“LEGO”,一種像積木一樣的兒童益智玩具。

  與普通學生一起上課

  根據浸會大學的安排,沈詩鈞上課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與其他普通大學生一起學習。浸會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唐創時博士説,浸會大學特別為沈詩鈞同學設計了五年全日制課程,完成後可獲頒數學理學士學位和數學哲學碩士學位。沈詩鈞于首學期修讀四科,包括兩科一年級數學主修科《數學分析》和《統計方法和理論》,以及兩科通識科《基礎計算機》和《西班牙文》。

  至於沈同學選修的科目,則會因應他上學期的學習進度作配合,決定選修那些適合他發展的學科。沈同學于五年內,除數學主修科目之外,需要與其他學生一樣修讀語文、體育、計算機、宗教與哲學等科目。

  唐創時説,浸會大學以英語授課,沈同學選修課程的要求和學分不會有別於其他同學,教師在講課時亦會一視同仁,他將與其他同學一起上課和研修,進行學術研究,他同樣需完成課程的要求,繳交功課及通過考試。與其他新同學一樣,數學系將安排係內教授作為沈同學的學術導師,專責發展他的數學潛能和做師友輔導。

  剛剛結束的大二學期,沈詩鈞平均每天有5個小時的課程,一週總共有25節課。

  個子小定坐第一排

  沈詩鈞是小學都沒有讀完,就從小學一下子跳升到大學。面對更自由和更有挑戰性的大學生活,沈詩鈞説自己並沒有什麼壓力,相比讀小學而言,他更喜歡讀大學,“因為不需要學習那麼多的東西。”

  在浸會大學上課的時候,沈詩鈞有一個習慣,就是肯定會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因為其他人比我高。”沈詩鈞邊告訴記者,邊做出調皮的表情。

  在上課的時候,教師也經常會點沈詩鈞回答問題,“教語言課的老師最喜歡點我回答問題。上數學課的時候,別人不會答的問題,老師也會點我回答。”

  沈詩鈞最喜歡上的課也是數學課。在沈振雄的記憶裏,沈詩鈞對於數學一直特別感興趣。在沈詩鈞上大學之前,有一次父親專門問他,“興趣是什麼?”“數學”,沈詩鈞回答得很乾脆。

  正是因為沈詩鈞從小對數學感興趣,沈振雄才開始不斷教兒子數學,並且不斷增加沈詩鈞對數學的興趣。“並不是我自己喜歡數學,才教兒子數學的。我有時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影響了他的興趣,而會阻礙他的發展。”沈振雄説。

  數學課容易通識課難

  從今年9月份開始,年僅11歲的沈詩鈞將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階段的課程,這將創造一個新神話。根據浸會大學的安排,沈詩鈞將在5年內完成數學系本科和碩士階段的課程。

  在學習上,沈詩鈞遇到的一個困難就是,數學的專業課都沒有問題,但對於本科階段的一些通識課,卻面臨著較大的難度,例如宗教課程等,可能不是一個11歲的孩子能理解的。

  沈振雄説,學校將根據沈詩鈞的情況做出一個十分特殊的教學安排,從今年開始,先讓沈詩鈞攻讀碩士階段的專業課程,然後等到大學第5年,孩子長大一些後,再回過頭來讀本科階段的通識課。

  唐創時副院長説,浸會大學會緊密跟進沈同學在各方面的發展和需要,為他進行深入和全面的評估,以期在他的選修課程上,作出最佳的組合,切合他不同階段的全面發展需要。

  面臨交友困惑

  在學校裏,沈詩鈞並沒有什麼特別要好的朋友,因為其他學生年齡上一般都比他大10歲,而且沈詩鈞與普通大學生一樣經常在不同的教室上課,“大家並不是經常見面”。

  但有時候,也會有同學主動找沈詩鈞討論數學問題,甚至是直接向他詢問一些數學問題的答案。每每面對這樣的請求,沈詩鈞都會用一個較為巧妙的方法化解。他並不會直接把問題的答案告訴同學,而是會告訴要讀的參考書目。“同學們問這些數學問題都很簡單,但我不喜歡直接告訴他們答案。”

  在父親的眼中,沈詩鈞有時也會特別調皮,一次香港一家報社的女記者前來採訪,頑皮的沈詩鈞指著一扇門説,“後面有鬼”!來嚇唬這位女記者。

  令父親沈振雄最擔心的是,沈詩鈞並沒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沈詩鈞已經與以前的小學同學很少來往了。為了幫沈詩鈞交朋友,沈振雄想了很多辦法,他主動邀請其他小朋友和家長一起去吃燒烤,找機會讓孩子們一起玩大富翁的遊戲。但不到一會兒,其他的小朋友都跑開了,只有沈詩鈞一個人還坐在那裏思考。

  與此同時,沈詩鈞也與大學的同學玩不到一起,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出去玩都是唱卡拉OK或是看電影,但這些沈詩鈞都不喜歡。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但很難解決,我也嘗試過很多辦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他和同年齡的學生玩不起來,跟大學同學也玩不起來。”

  平靜面對外界質疑

  對於這麼小就送沈詩鈞上大學,父親沈振雄的做法也受到一些專家學者的質疑。

  著名學者張五常就在博客上指出:任何天才神童被迫而自小急攻或進什麼大學的,都是長輩的愚蠢行為。天才兒童需要的,與非天才兒童一樣,是一般兒童的生活與玩意。缺少了這些,長大後精神狀態多多少少會有點問題。大師的成就與早拿什麼名頭無關。如果一個兒童真的天賦奇高,會成大器的,那就根本不需要提早發勁。也有網友“逆風飛楊”指責,這是“功利性教育”。

  面對質疑之聲,沈振雄説,如果細細一想,大多數成功的人士都是沒有童年的,但還是很快樂。關鍵是所追求的東西是不是你的夢想。關鍵是你開不開心,而不是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

  整整三年為了照顧孩子,沈振雄都沒有外出打工,一家人生活得也較為困難。在沈詩鈞上大學期間,曾有機構提出來要贊助沈詩鈞的學費,但沈振雄最終沒有同意。“當時很困難確實有一種接受贊助的衝動,但最終還是沒有。”

  “有些機構提出附加條件,要求沈詩鈞長大後一定要在香港工作。但我不想因此而限制他的自由,所以沒有接受贊助,我也覺得還有一些人更需要那些錢。”從去年開始,沈振雄重新找到工作,“現在沒有當初那麼困難。”

  天才該不該扎堆培養?

  對於質優兒童到底該怎麼培養,中國內地不少學校的做法是把一些天才兒童集中到一個天才班裏,進行扎堆培養,而且浸會大學對於沈詩鈞的培養模式卻是融合教育,讓天才兒童與普通大學生一起學習。“到底怎樣好,這個問題困擾了我一整年。”沈振雄説。

  沈振雄説,把神童集中在一個班裏教育,會有一個標簽效應,會讓這些孩子從小就覺得與眾不同。如果一旦遇到問題,他們解決不了,反而容易産生自卑感。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天才,為什麼會解決不了問題。

  如果把天才兒童放在各個班裏,和其他普通學生一起上學,他們會覺得自己與其他同學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這種情況是最理想的。融合教育會更好一些。

  “神童”的明星生活

  媒體的大量報道,讓沈詩鈞成了明星。作為香港最年輕的大學生,沈詩鈞是香港網民過去一年搜尋次數最多的人物,他還被雅虎香港選為“時事焦點人物”。在父親帶著沈詩鈞外出旅行的時候,沈詩鈞有3次被路人當面認出來了。一次是在街頭,一次是深圳關口過關的時候,甚至還有一次是在海南島的一家酒店裏。每次別人都會主動打招呼,並且要求和沈詩鈞一起合影。而在大學裏,幾乎每個人都認識他。

  受到如此多的關注,沈詩鈞説,“我並不覺得自己是明星,也不感覺有壓力。自己每天也是一樣上學、放學。”

  但媒體的採訪還是多多少少影響到沈家的生活,他也要抽出時間來接受記者的採訪。

  兩年來,沈詩鈞也經歷了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想到數學問題最開心,最不開心的是媽媽罵我。”

  “對於其他孩子們有什麼建議呢?”面對記者的提問,沈詩鈞又撓了撓頭,然後説:“多讀點書。因為讀書可以幫我解決問題。”

  沈父公開

  “神童”培養六大秘笈

  秘笈摘要

  父母必須創造環境讓子女專心讀書,犧牲自己的生活方式無可避免。

  要成績好,必須遠離電視和玩遊戲機(包括上網)。

  孩子每天與父母見面,很少父母與孩子之間有超過15分鐘互動談話。

  三四歲起訓練閱讀,現在最大的優點是每天可以坐在書桌旁10個小時。

  對著兒女講話是要小心,每句應富教育意義,不斷引起他們對知識的興趣。

  小朋友九成的學習問題都非因力不所逮,而是心態問題。做父母有如談判專家。

  詩鈞9歲讀大學哥哥14歲上牛津沈父稱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天分

  文/本報記者何濤

  沈振雄的兩個兒子都是神童。除了小兒子沈詩鈞外,大兒子沈怡謀也是一個天才。沈怡謀14歲時已經入讀牛津大學,並在牛津大學以一級榮譽成績完成數學學士課程,現正攻讀博士學位。

  沈振雄是如何培養出兩個天才孩子的,這成為不少家長極其期待了解的內容。

  沈振雄説,自從媒體報道詩鈞入讀大學的消息後,有數十位內地的讀者都寄信來,向他詢問有關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有不少香港的家長就此問題與他聯絡。

  “這次獨家接受你們的採訪也是想把一些管理孩子的經驗與其他父母分享。”

  沈振雄説,他的兩個兒子小時候都沒有超人的能力,以往讀書成績亦未見得突出,只因他能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他們的心態,加上肯犧牲,他們才會發力向上。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天分,視乎父母如何激發他們。

  結合自己多年細心培養兩個兒子的實踐,沈振雄總結出了自己的6條心得。

  第一,父母要肯犧牲。其實父母與小朋友生活方式是有衝突,在父母眼中的家是辛苦上班後可以休息娛樂的地方,在子女眼中的家是做功課及準備第二天測驗的地方,所以有可能出現家長看電視的同時子女做功課,教育子女的好時機被錯過,而且絕大多數父母不願做栽培工作,以為這是學校的工作,家長送子女上繁多的課外課程,其實他們最想與父母在一起,所以生兒育女之前需要三思。

  父母必須製造環境讓子女專心讀書,以身作則,所以犧牲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無可避免。有些工作由父母去做較為理想,有些事學校是幫不了的或做得不好,例如道德,培養判斷能力,而我認為有三種工作須由家長自小去訓練兒童,因為它們有可能改變命運,培養閱讀興趣,溝通技巧及處理挫敗。

  父母切忌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視子女為寵物或玩具,忘記自己管教的責任。

  第二,謝絕物質及享樂生活。要成績好,必須遠離電視和玩遊戲機(包括上網),因為它們屬於靜態的被動活動,習慣長時間做會打擊創意動機,而且現在的遊戲機實在太精彩,打機後再看書就會覺得很悶,無法集中精神。父母必須引導孩子,令他們願意為讀書放棄大部分娛樂。

  第三,要與孩子有良好溝通渠道。要掌握孩子的心態就必須建立與孩子的溝通渠道,雖然孩子每天與父母見面,很少父母與孩子有超過15分鐘的互動談話。“我發現我在床上與孩子説悄悄話才能溝通,我們更有共同語言及笑話,這樣他們無論碰到開心事或挫折,都會放膽跟我説。”溝通渠道因人而異,有位母親跟女兒一起洗澡才能暢所欲言地溝通。

  第四,訓練專注力。如果孩子無法連續30分鐘維持專注力,就難以吸收學習內容。三四歲起,我就訓練詩鈞閱讀,起初是20分鐘,每年延長10分鐘。到八九歲時,他可以連續閱讀1小時,休息一會再看書。現在他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每天坐在書桌旁10小時。此外,太太懷孕前半年開始嚴選食物,基本上不含任何添加劑和人造色素,以免影響胎兒腦部發育,損害專注力。

  第五,順應兒童腦部發展而編排教材。詩鈞7歲前,很難教他數學。後來發現兒童對身體動作,情緒,回憶,圖像較容易入腦,應該利用以上途徑傳授知識及概念,只有父母才掌握兒童之回憶,情緒及部分動作,所以父母訓練子女會事半功倍。父母每天不經意對子女講一些話,其實有些影響他的信心,勇氣及以後待人接物的心理狀況。

  對著兒女講話是要小心,每句應是富教育意義,不斷引起他們對知識的興趣,鼓勵他們糾正壞習慣,改善溝通技巧和處理挫敗。

  每次教詩鈞必教3次,第一次教的目的是讓他明白六成,兩個月後同一內容他明白八成,給他幾段內容的混合式練習,再過兩個月,他明白十足,就做以往的試卷。

  第六,掌握孩子心態。小朋友九成的學習問題都非因力不所逮,而是心態問題。父母若不能掌握孩子心態,便不能在孩子遇到挫敗時,教他重新站起來;相反若孩子感到驕傲時,教他虛心學習。做父母有如談判專家,通過了解、掌握,再扭轉孩子的心態。

  記者手記

  每個孩子都有天分

  關鍵在於後天教育

  6月7日,在香港浸會大學的聯福樓裏,記者對沈家父子的採訪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整個採訪期間,11歲的沈詩鈞的屁股始終沒有離開過凳子,甚至衛生間都沒有去一趟。這個細節,已能體現出小小年齡的他已經有了很強的專注力。

  面對記者的提問,詩鈞回答問題時的一個習慣也讓記者感受很深。他不急著拋出問題的答案,總是先捂捂嘴,或是抓抓頭思考一下,再回答。當沒有確定答案的時候,他肯定會説“不知道”,也不會猜測著説出不確切的答案來。

  專注,又勤於思考,這是詩鈞給記者的強烈印象。

  記者與詩鈞的父親沈振雄詳談時,沈振雄一再説明,兩個極有出息的兒子其實都是極為普通之人,並非外人眼中的天才,詩鈞在小學一年級之前、怡謀在初中一年級之前,學習成績都不好。有一次100分為滿分的考試,怡謀只得了28分。之所以後來,兩個兒子錶現得這麼的突出,也多是後天教育的結果。

  沈振雄一直強調的是,“人出生後如果不教育,和猴子也沒有什麼不同。”

  細細一想,沈振雄的話講得極其有道理,而且他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在培養詩鈞和怡謀的時候,沈父一直關注培養孩子們的專注力和思考力。從詩鈞3歲的時候開始,父親便讓詩鈞閱讀,訓練其專注力。遇到問題的時候,沈振雄也多是讓詩鈞自己去想問題解決的辦法。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一種習慣。

  為了能深入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想法,沈振雄堅持每天與兒子聊天15分鐘。從孩子3歲到8歲,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做到這樣需要極大的毅力和付出,這對於家長來説,無疑是一場艱巨的馬拉松,但只要跑下來了,肯定會有大收穫。

  等到有一天,當孩子們都長到9歲了,突然看到別人家出了一個9歲的大學生,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得出的一個結論是,詩鈞是天才,否則不可能做到這樣。這種想法其實是對培養詩鈞付出的艱巨努力的一種不尊重,也是一種逃避自己作為父母管教責任的託詞。

  在結束採訪的時候,沈振雄問了記者一句,現在有沒有孩子?記者説,還沒有。沈振雄連忙説,等到有了小孩,父母一定要盡到管教的責任,否則還不如不生。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鏈結:

責編:彭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