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男子耗時15年尋神農架野人 19次發現野人蹤跡

 

CCTV.com  2009年06月04日 08:5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張金星在神農架的南天門搭建了大本營。

  在湖北神農架木魚鎮,張金星名聲很響。當地人稱他為“那個在神農架尋找野人的奇人”。

  “野人探索者”,在遞給記者的名片上,張金星對自己的介紹簡單明晰。

  身穿迷彩服,滿臉鬍鬚,通常是張金星的標準外形。昨日,本報記者見到他時,也沒有例外。

  過去15年來,張金星堅持在神農架尋覓野人的蹤跡,他堅信,“野人”這個古老的物種一定生存在神農架的某個角落。

  用張金星的話説,他“捨棄一切,走進這片神秘王國,面對恐懼,無所畏懼,只為了我的夢中情人——野人”。他還立下誓言:不揭示野人之謎決不下山,不達目的決不刮鬍子。

  張金星的科考工作室,臨時設在木魚鎮香溪街,苦於經費不足,辦公地點只是借來的。

  “這個辦公地點,是今年五一節之後才有的,有七八十平方米。這還是一家公司免費借給我的。我準備裝飾一下,做成一個展廳。”張金星説。

  辦公室的一角擺放著張金星上山考察時必帶的帳篷以及其他必用裝備。

  一個人的野外考察

  1994年,張金星來到神農架,首次把野人考察作為自己終生奮鬥的事業。

  “天降大任于我也,當時我就有這樣的感覺,然後就義無反顧,堅持到現在。”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張金星告訴記者,“我29歲開始旅行探險,39歲進行野人探索,一直都處在漂浮的狀態。現在我54歲了。”

  張金星記得,他第一次走進神農架考察是在1994年秋天,那時候,他已經探險多年,積累了一定的野外生存應對經驗,但專門的獨自野外科學考察還是頭一回。

  張金星背著100公斤野考器物和簡單的生活用品,獨自奔向神農架的天門埡,開始了漫長艱難的個人野外考察。

  找不到野人不刮鬍子

  當年7月,張金星曾經帶著《赴神農架科學探險考察報告》來到北京,向當時的國家科委申報,希望這一課題能獲認定。不過,有關部門難以認定立項。張金星僅僅獲得了道義上的支持。

  張金星在心裏給自己鼓勁:不把野人之謎揭開誓不出神農架。他還蓄鬚明志,找不到野人不刮鬍子。

  在天門埡的十多天裏,張金星渴了就喝幾口山泉,餓了就嚼一塊壓縮餅乾或方便麵。用他自己的話説,這是個遠離塵世、不食人間煙火的過程。

  最難克服是孤獨

  山裏露水很重,早晨起來,帳篷內外都是濕淋淋的,衣服都能擰出水來。

  不過,更難以克服的是孤獨感。“我身邊只能聽到嗡嗡的蟲鳴和小鳥嘰嘰聲,連一個跟我同樣大的生命也沒有,心裏空蕩蕩的。”張金星説。

  張金星在神農架的第一個新年,就是在山上度過的。那幾天,由於連日下雪,天寒地凍,他的營地成了生命的庇護所,有黑蜘蛛、白蜘蛛、灰蝴蝶、蜈蚣,還有老鼠,都來和他相伴。

  狂風怒吼,天寒地凍,和這些小動物躺在一起的張金星凍得全身哆嗦,只能呼叫著野人,哼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

  新年那天,張金星生火熬了一鍋辣椒野果蘑菇湯,煮了半盆米飯,還有花生米、榨菜和二兩酒,吃完就又出去探路。

  在考察中,張金星對沿途任何可疑的岩屋洞穴進行搜索,希望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與我的野人朋友相見”。

  由於地形地貌不熟,往往走著走著就沒有路了。他又不願意走回頭路,因此只能依靠繩索下懸崖,攀絕壁。天寒地凍,漫山遍野都是冰雪,張金星穿的衣服總是濕的。帶著一雙濕漉漉的線手套,攀崖時手被繩子勒出道道血痕。

  一年半走訪千余人

  就這樣,在最初一年半內,張金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初步探險摸底科學考察,涉及神農架、鄂西北20多個鄉鎮近千平方公里,走訪調查了1000多人,並對一些信息進行了實地查看和考證。他獨自考察了一些神秘原始地區,寫出各類分析報告和文章30多篇以及30萬字的第一手考察資料。

  1996年8月後,張金星開始了第二階段的探險考察,主要以靜態考察與局部搜索為主。“我劃定了4個重點區域,希望能夠有選擇地重點突破。”張金星説。

  “最重要的是南天門-陰峪河峽谷神秘區,面積有53平方公里,我把它命名為1號區,科考大本營就設在這個區域。2號區是神農區,從太子埡往東,包括大、小神農架,這個區域有71平方公里。因為只有我一個人,1號區和2號區是我最主要的考察區域,3號區和4號區就顧不及了。”他告訴記者。

  在2000年之前,張金星在山上居無定所,睡覺時只能找岩屋。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