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自殺成大學生意外死亡首因 大學生真的很脆弱?

 

CCTV.com  2009年05月25日 09:5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日報  

大學生應該像愛護身體一樣呵護自己的心靈

  5月25日,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如約而至。

  北京市衛生局發佈播報,北京地區大學生抑鬱症患病率達到23.66%,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另據對北京16所大學的調查,因精神疾病休學、退學的人數分別佔總因病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為大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

  是什麼讓那些年輕的心激情不再?如此燦爛的時光,又該如何珍視?“525”——“我愛我”,這個特別的日子提醒年輕的學子們:像愛護身體一樣呵護自己的心靈。而對全社會來説,該以怎樣的態度看待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加值得思考。

  大學生真的很脆弱嗎

  中國社會調查所的一項調查顯示,26.5%的受訪大學生有過自殺的想法。而另一項確切的統計是,2008年,僅教育部直屬高校就發生63起大學生自殺事件,達到歷史頂峰,其中北京為23起。今年以來,全國已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有近 10起,有關數據表明,自殺已經取代突發疾病和交通意外成為大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接連見諸報端的涉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極端事件總是讓人們發出這樣的感嘆:“現在的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而事實上,大學生真的心理很脆弱嗎?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宋振韶博士對此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事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普遍還是比較積極的。”

  中國農業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主任施鋼10年來對該校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的結果同樣印證了這一結論,“我們的普查從1998年開始,到目前比值基本穩定。”

  對於社會輿論顯示大學生心理問題比例“上升”的現象,施鋼直言道:“不是絕對值的問題,而是民眾對大學生及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關注度在提高,對心理衛生問題的關注度也在提高。”他説,“其實中國大學生自殺事件的發生率比國外低得多。”

  宋振韶也認為,之所以大學生群體給人一種“問題很嚴重”的印象,主要是因為大學生本身就是一個受關注的群體。在人們看來,大學生“不應該”出現問題。他態度鮮明地指出,如果以自殺率作為衡量一個群體是不是心理健康問題最多、最集中的群體,那麼,大學生群體顯然不是。“據我了解,大學生自殺率在十萬分之二到十萬分之四,遠低於普通人群的十萬分之二十三,也低於同齡的其他群體的十萬分之十五。”

  深究“問題很嚴重”的根源,宋振韶認為另有兩點原因。首先是人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界定不準確,“如果把一些正常的心理困擾和困惑都歸結為心理問題的話,那麼,我們的確能夠得出大學生心理問題比例呈上升的趨勢”;其次,宋振韶對測量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工具本身的科學性提出了懷疑。“比如有的測量工具的題目本身就有‘問題’,不斷‘誘導’學生回憶‘負面’的情緒感受,這勢必會‘測出’ 很多問題來。”

  事實上,如果從尋求心理幫助的學生數量看,的確越來越多。但在宋振韶看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息。“説明人們對待心理衛生的觀念在前進,在發展。”施鋼則強調,需要正確客觀地看待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正向引導社會輿論。

  大學生心理變化反映時代特徵

  大一新生,入學不久就開始失眠,夜晚煩躁,白天精神萎靡,求助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才發現原來她是擔心未來找不到工作而焦慮。大三男生,被深深的孤獨折磨,最終走進心理諮詢中心。老師問他為什麼不交朋友,他説,周圍沒有符合他的朋友標準的同學。

  在心理諮詢中心,老師們時常碰到這樣的案例。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鄧小紅分析指出, 從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看,首先是就業引發的心理問題增多。其次是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和社交不適。第三是戀愛和性問題。其常見的表現則主要有強迫症狀、抑鬱、人際關係敏感、敵對和焦慮等。

  很顯然,經濟、社會生活的點滴變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多年與學生接觸,宋振韶深有感觸地説,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反映了時代的特徵,比如感受到了更高的壓力水平,表現出了更多的生涯焦慮,人際互動技能呈現退化的趨勢等。

  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李春茹最真切的感受就來自就業壓力。“現在,除了畢業班的同學會到心理中心接受諮詢外,一些非畢業年級的同學也出現了就業心理壓力,對就業擔心,對未來迷茫,實際上,他們並不清楚自己具體害怕和擔心的內容,只是一種茫然。”

  而在分析出現上述表現的原因時,施鋼指出,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帆風順,以及獨生子女時代造成的幼年缺乏同齡人陪伴等客觀因素鑄成了今天大學生獨有的心理特點。無論是環境適應不良引發的情緒不良,還是人際關繫緊張、主觀感受壓力大帶來的情緒障礙,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今天的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不夠。之所以在大學期間突然爆發,施鋼認為,這與成長過程中家庭對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關注少直接相關,“光重視身體和考試成績了”。對心理健康的忽視則形成一個累積過程,施鋼説,“從幼兒園到高中都處在升學的過程中,由於心理品質引發的問題到了大學這一開放的教育環境中會更易爆發。”

  施鋼同時提到了互聯網,“互聯網真是一把雙刃劍,人機對話代替了人際溝通,大學生因此缺乏必要、有效的人際交往能力,父母、朋友、同學、兩性之間,溝通受阻。”

  壓力太大,承擔太多,當下的大學生的確不容易,“社會大環境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要求高了,真的很難説我處在他們這個年齡能不能比他們強。”施鋼由衷感慨。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