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6年獻血救了22人 記大學生志願者張健

 

CCTV.com  2009年04月20日 09:3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不久前,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張健,收到了由衛生部、中國紅十字會、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聯合頒發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金獎”證書。血站來電通知有記者要採訪時,全校師生才知道,6年來,張健的獻血總量達到了1.66萬毫升,比3個成年人的血液總量還要多,這些血量至少能挽救22個人的生命。

    最初,張健只是想有一次獻血的經歷,現在,他願意幫助更多的病患脫離危險。因成績優異,張健目前已被學校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他還曾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哈爾濱工業大學優秀共産黨員”等稱號。

  血型稀有,比例不足3‰

    張健來自吉林省一個僻遠的農村,因家庭貧困曾一度輟學打工,生活的艱辛讓他毅然發憤讀書,並在2003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來校報到時,他兜裏只有借來的1000元。

    學校為他開闢了“綠色通道”,申請了助學貸款,並給他發放了困難補助,使他順利進入大學。在校期間,他沒有伸手向家裏要過一分錢,完全靠勤工儉學完成學業,最多一天要做4份家教。

    即使這樣,他總是充滿感激地生活著,總是找機會為他人、為社會做點什麼。2003年9月,哈爾濱紅十字血站因缺乏B型血到哈工大採血,張健聞訊主動要求獻血。

    正是這一次獻血,讓他知道了自己是非常稀有的RH陰性B型血,即人們常説的“熊貓血”。該血型在西方國家的比例高達15%,而在漢族人群中的比例不足3‰,是實實在在的稀有血型。由此張健被邀請參加了稀有血型聯誼會。

  一有需要,馬上趕到

    “參加聯誼會回來,我查閱大量關於稀有血型的資料,才知道具有這種血型的人非常少,在醫學治療上,稀有血型需求一直都比較緊缺。既然緊缺,我覺得自己應該再獻1次。”張健説,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一直懷著期待的心情,等著血站再次打電話過來,可始終也沒有消息。

    2006年,張健決定“主動去獻血”。身為班長的他當即組織了8名同學到血站獻血。當得知他是RH陰性B型血時,一位護士問他可不可以獻血小板,他欣然應允。“根據規定,1個人平均1年獻血最高次數為4次,而機採血小板每月可獻1次。我原想每個月都去,可血站的大夫勸我説,因為血型稀有,還是等到應急的時候再獻吧。”張健後來得知,需要輸血小板的病人多為重病化療患者。

    此後每個月,他都會給血站的醫生發短信,詢問“有沒人需要”。而只要接到血站打來的電話,即使再忙,他也會按照約定的時間到血站獻血。一個普通的電話在張健看來卻如同接到“命令”,因為他心裏知道,“肯定又有患者急需用血了”,所以不論多忙,哪怕是考試復習期間,只要有需要,他就會及時趕到。就這樣,不到一年,張健就成了到血站義務獻血最多的大學生。

  “為何血濃于水,因為愛在其中!”

    後來,張健加入血站成立的無償獻血志願工作者服務組織,經常走上街頭,向路人講解獻血常識、宣傳無償獻血精神。2006年暑假,張健因為天天到血站做志願服務沒有回家,還放棄了做家教賺錢的機會。同學回憶説,為了節省兩元錢的車費,張健每次去血站都捨不得坐車,來回步行要1個小時。

    這些張健都無怨無悔,他常説:“為何血濃于水,因為愛在其中!”2008年3月初,哈醫大二院為1名來自俄羅斯的病人做手術,急需大量罕見的RH陰性B型血,而醫院血庫裏未儲存該血型的血液,醫院只好向哈爾濱紅十字中心血站求援!

    經緊急搜索,在血站註冊的400多名成員中,最終有6名志願者的血型與其相符,張健便是其一。接到電話後,正在自習的張健,馬上放下書本趕到獻血車上,獻出了400毫升血。幾天后,從醫院傳來好消息,病人手術成功,很快便可出院。

    這是一次跨越國界的獻血行動!6名志願者獻出的不僅是新鮮的血液,更是延續生命的力量。他們完美地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無私奉獻精神,更在中俄兩國人民之間架起了一座友好的橋梁。張健自豪地説:“我一直相信,救人無國界,只要身體允許,無論誰有需要,我都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我一直在堅持的,僅僅是為生活而努力。為自己、為他人、為所有需要我幫助的人而努力。”

    本報哈爾濱4月19日電

責編:李秀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