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太湖治水進行時 浙北蘇南直擊滄桑太湖歸去來兮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6日 22:34 來源:錢江晚報

專題:關注中國水污染

   住家船被拖走的那一天,在船上住了20多年的太湖漁民張紅英悄悄地落了淚;“化工之鄉”宜興周鐵鎮上江南化工廠的老闆杭國盤這些天來一直愁眉緊鎖:他的企業因為直排被責令關停,現在看來重新開工遙遙無期……

    由地球上最古老的水生生物藍藻攪起的太湖風暴,就這樣不經意間牽動了這些人的喜怒哀樂,改變著他們的生活。

    5月28日,因太湖藍藻大面積爆發導致無錫全城臭水。由此漾起的漣漪牽動了舉國上下的心。6月11日,溫家寶總理作出重要批示,要加大太湖綜合治理的力度;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提出了太湖治污的五項措施,並明確提出,到明年6月底,太湖流域達不到新排放標準的企業一律堅決關閉。

    緊隨其後,江蘇、浙江等地紛紛行動:關停整頓不達標企業、實施漁民上岸工程、清理圍網養殖……一場治水風暴由此席捲太湖流域,拯救太湖開始艱難起步。

      長不停 撈不止——

    與藍藻賽跑

    離無錫胡埭鎮約4公里的楊灣位於太湖北側,公路與湖面之間是一片開闊的綠化帶,鬱鬱蔥蔥的草坪讓人心曠神怡。一到湖邊,一望無際的還是綠色,但那是藍藻。湖水拍打著岸邊,綠色變成了深綠色,看上去就像是倒了滿湖的油漆,怪異而令人心驚。

    胡埭鎮張舍村68歲的吳全生正和其他幾個村民站在齊膝深的淤泥和湖水中打撈藍藻。一台水泵放在竹筐內,竹筐外面還圍了一圈堤壩。村民們先用圍網將周圍的藍藻圍起來,然後將濃度較高的藍藻兜到堤壩內,水泵再將這些厚厚的藍藻吸到岸上的坑內。坑不大,大概有5米多長、3米多寬、1米深,都是臨時挖的。

    “我們打撈已有1個多月了。夏天光合作用明顯,藍藻繁殖很快。”一位村民説。“上午藍藻還不臭,到了下午就臭了,顏色也慢慢從藍綠色變為白色,最後變成黃色,會散發出腐臭味。”

    張舍村村委會丁主任告訴記者,他們現在實行的是兩班制,早上7點到下午1點一班,下午1點到晚上7點一班,上午下午各16個人,分批打撈。整個胡埭鎮則每天有300多人在打撈,每天的經費估計要5萬元。

    事實上,自從5月底無錫水危機之後,這樣大規模打撈就一直沒停過。無錫市農林局水産技術指導站負責統計藍藻打撈進展的殷文健告訴記者,目前,藍藻打撈採取的是屬地三包辦法,由各鎮政府(街道)組織人員每天打撈。在7月16日藍藻打撈情況統計表上我們看到,到16日為止,全市已經累計打撈藍藻51408.435噸。僅胡埭鎮就打撈了16450多噸。

    儘管每天不停地派人在打撈,可在盛夏的烈日下,藍藻的生長速度似乎遠遠要快於打撈的速度,無數的人力物力似乎投進了一個看不見底的深潭。“我們是在和藍藻賽跑啊。”丁主任有些無奈。這其實是一場並無勝算的賽跑。中科院南京湖泊研究所一位副研究員告訴我們,藍藻是地球上起源最早的水生生物之一,水體富營養化會導致藍藻大量爆發,死亡後分解要消耗水中的氧氣,導致河水變黑髮臭,現在的控藻技術其實只能應急,如果面源污染不根治的話,藍藻是很難控制的。“就算是這樣,我們也必須清理,這關係到太湖的水質啊。”小殷説,這是“上面的命令”。

      向左走 向右走——
    化工老闆撓破頭皮

    和日復一日的藍藻打撈不同,這次治水颳起的猛烈風暴則讓太湖邊數千家企業感到了“壯士斷腕”的悲壯和無奈。太湖流域分佈著大大小小2萬多家企業,不達標的工業污水源源不斷地排向太湖是導致水質不斷惡化的重要誘因。因此,治污是這次治水的重中之重。
    7月18日,我們來到無錫宜興周鐵鎮江南化工廠——在這次水危機事件中,這個廠因把污水直接排入太湖而全國聞名。老闆杭國盤正愁眉緊鎖,在他的大辦公室裏踱來踱去。

    杭國盤發愁的事很多:江南化工廠因直排在6月3日被央視曝光後,當地政府下了馬上停産的命令。到目前為止,廠裏還沒接到恢復生産的通知。作為全國最大的環保增塑劑生産企業,他的訂單遍佈全國,甚至還訂到了國外。現在説停就停,他的客戶生産已經受到了影響;他的工人怎麼辦?他還向銀行借了三千萬的貸款,每天光利息就要一萬多元……

    所有的擔子都壓在杭國盤身上,他一下子懵了。“6月3日忽然接到通知説不能生産了,我還沒想明白怎麼一回事,廠子就在那樣的狀況下被停了。”一開始杭國盤還真有點想不通,説恨不得要跳太湖。但痛定思痛,杭國盤覺得,與其停産等,不如趁這個機會改進一下廠裏的設備,“以前光顧著賺錢,欠的環保賬太多了,現在該到了還的時候了。”

    杭國盤在這一個多月時間裏,把廠裏所有的機器都整修了一遍,調整管道,更換閥門滴漏,又增加了冷卻塔,使原來的污水達標排放轉變成了循環使用,實現了“零排放”。現在,整個廠區已經沒有排放到太湖的排水口。

    可杭國盤還是憂心忡忡。因為他不知道廠子還有沒有重新開工的那一天。“我很希望有關部門能再來看看,我們的化工廠已經沒有污水排放了。希望政府能給我們一點時間,讓我們考慮一下企業的出路問題。”杭國盤説。

    杭國盤現在開始考慮搬廠子了。他告訴我們:“廠子停産後,有不少外省的有關部門來我們這裡招商引資,叫我去他們那辦廠,説可以給予優惠。太湖是我的家鄉,如果只能以這樣的方式來保護我的家鄉,我願意搬遷。”

    杭國盤説這些話的時候有些悲壯。這種悲壯讓我們隱隱有些不安:在過去數年中,由於當地環保部門的收緊,鎮上不少化工企業已經陸續外遷,相對周鐵,這些招商部門開出的條件是誘人的:有的地區甚至乾脆表態:只要把污水排到我們的下水道入口,其他的事你就不用管了。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環保風暴中,必然涉及到更多類似企業的搬遷,怎樣防止一個“類周鐵鎮”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出現,也許是太湖治理中更值得深入思考和防範的問題。

      船退休 人上岸——
    水上人家換了活法

    7月12日,看到跟了自己多年的那條住家船被拖走的時候,張紅英偷偷地落了淚。
    像所有太湖人家一樣,一條住家船、一條打魚船,飄蕩在太湖上的船載著張紅英所有的記憶。今年41歲的她在太湖上住了20多年,夫妻倆每天早上駕著漁船去打魚,晚上回到無錫大浮嘴,住在一條停在河灣裏的住家船上。運氣好的時候,一天捕到的魚蝦可以賣個百來塊錢。這樣的日子雖然清苦,可張紅英卻很知足:祖祖輩輩,太湖人家哪個不是這樣過的?

    可突然間,這樣的日子要結束了。

    在6月份,張紅英就聽説,因為這次藍藻事件,太湖上的住家船要清理了,一艘也不留。這讓她隱約有些擔心。進入7月份,張紅英的擔心變成了事實。先是幾艘外地住家船陸續遷走了,區漁政所的人也一次又一次找上門來,動員他們儘快上岸。

    張紅英家那條住家船最後拿到了政府發的一萬餘元補償。現在,丈夫每天駕著漁船在太湖上打撈藍藻,一天可賺六七十元。張紅英説,這是政府特地安排給他們這些湖上人家的工作。等秋天藍藻打撈完之後,他們就打算回老家,在鎮上工廠找份工做。

    和張紅英一樣,湖州小梅村漁民金麗一家也準備上岸。

    小梅村是由漁船組成的水上村落,他們大多以打魚為生。

    對於即將要啟動的“漁民上岸工程”,金麗還是願意的:“現在留船上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基本住岸上去了。太湖壞在我們手裏,要被後人罵的,還是上岸好。”金麗説,只是自己打了半輩子的魚,上岸後能幹什麼呢?這也成了這段日子以來他們一家最擔心的問題。

    “漁民上岸工程並不是要漁民失了生活來源。他們生活在岸上,但仍然可以捕撈為生。另外,我們正著手建的生態修復帶,清淤泥、密植蘆葦、打撈藍藻,這些都可以請漁民來做。”針對金麗們的顧慮,太湖旅遊度假區旅遊發展局的負責人李東明説,其實政府早就為上岸的漁民想好了出路。

    事實上,早在6月初,藍藻爆發之後,清理太湖住家船的工程就已大規模開始。在無錫濱湖區,全區455艘住家船到7月16日已經清理完84%,剩下幾十艘也已發下“最後通牒”;在湖州,政府正在給船上人家建安居房,“對那些在船上生活了幾十年的老人,我們也要力勸他們,最後一個不留地搬上岸。”李東明説。(記者 陳欣 王燕平 趙紅燕 余雯雯/文 屠春/攝)

責編:李星池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