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第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內蒙古行
CCTV.com(記者多國麗):走進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的大召區塊,映入眼簾的既有威嚴的大召寺,又有精緻的伊斯蘭建築,還有人群擁擠的商業街,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但在三年前,大召區塊並非如此。玉泉區是呼和浩特的發祥地,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坐落于玉泉區的大召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期以來,該區塊市政設施落後,貧困人口集中,街道狹窄不整,房屋擁擠不堪,垃圾隨處可見,污水臟水四溢。通常一個小院住著好幾戶人家,每戶不過十幾平方米,一些居民家一進門就是炕,炕上還架著雙層床。
住在壽陽巷的武藝名老人説:“多年來,我們這裡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説個不好聽的話,早晨連個倒尿盆的地方也沒有,能享受到的現代文明只是一盞電燈。”老人還説,有辦法的人早搬走了,就剩下老弱病殘了。據呼和浩特市勞動部門的統計數據,玉泉區也是全市困難群體的集中地,貧困人口占全市的60%。
隨著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週年的臨近,大召區塊的改造迫在眉睫。
2005年10月26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書記韓志然赴玉泉區調研時指出:“要把讓舊城區的困難群眾住上新房作為當前最大的政績。”隨後,舊城區的改造被列為當年市委、政府的一號工程,呼和浩特最大規模的舊城區改造正式拉開了帷幕。
對於商戶,玉泉區政府為900余戶商家在其他市場找到了攤位。
對於居民,玉泉區政府首先將拆遷範圍內的113名五保戶和孤寡老人安置到敬老院。在內蒙古農科院建設了8萬平米經濟適用房,安置居住面積小、生活比較困難的回遷戶,並規定被拆遷房屋在50平米以內的,拆一平米舊房抵一平米新房,不足50平米的補足50平米,補足部分按建安價收取費用。
此外,為解決好400多戶低保戶、殘疾人的住房問題,政府特別建設了200多套30平方米左右的超小戶型和200套廉租房。超小戶型是針對原有住房在十幾平米、經濟特別困難的居民,不足部分也不補差價。
同時,對有重病的居民給予特殊照顧,例如多給了一位患有癌症的被拆遷戶一萬元的補償費。
由於幹部工作到位,安置措施得力,大召區塊改造創造了30天拆除30萬平方米的“奇跡”,出現了居民排隊簽協議的場面,各級幹部收到了23面居民自發送來的錦旗。
呼和浩特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碰撞融合的前沿,文化底蘊深厚。在這次舊城區棚戶區拆遷改造中,呼和浩特成功地將歷史文化融入其中,賦予了老城新生。
責編:張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