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調查顯示部分國家機關存在就業歧視現象(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8日 02:0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內容速覽]調查顯示中國目前的就業歧視現象相當嚴重——85.5%的人認為當前就業領域存在歧視,其中認為“非常嚴重”和“比較嚴重”的佔50.8%。
專題:關注2007屆畢業生就業

     

  • 2007畢業生薪水排名網上流傳 清華19位 北大27位
  • 乙肝病毒攜帶者起訴諾基亞就業歧視索賠50萬元
  • 中國美院畢業生拿着專利找工作 就業砝碼大增
  • 落入求職圈套 成都4名大學生背上22萬元的債務
  • 北京本科生求職首次出現供大於求 碩士仍存缺口
  • 中國人民大學一研究生辭職離京回村當兼職農民
  •     中國青年報訊“我一直夢想當名老師,現在絕望了。”幾天前,記者收到張星的郵件,他在信中這樣説。

        張星是江西某大學的大三學生,他一直把成為一名教師當做自己的奮鬥目標,但正當他雄心勃勃準備畢業後投身教育事業的時候,卻意外發現,自己根本就沒有資格。

        “按照江西省教育廳網站公佈的體檢標準,男子身高低於160厘米、女子身高低於150厘米,或者男子體重低於45公斤、女子體重低於40公斤者,不予錄取成為教師。”張星説,自己的問題恰恰就出現在身高上。至於為什麼要在這方面設限制,他很不理解:“我從小也接觸過不少個子不高的老師,他們也很受同學歡迎啊!”

        其實,不僅是張星有過這樣的困惑,越來越多的求職者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長相端莊”、“只要男性”、“35歲以下”、“本地戶口”……在眾多用人單位的招聘啟事上,類似的要求和限制層出不窮,僅憑它們,就可以輕易地將很多求職者直接“掃蕩”出局。

        “這些都是明顯的就業歧視。”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這樣説,“我國目前的就業歧視相當公開,而且特別直接。”

        2006年5月和10月,由蔡定劍主持的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就中國就業歧視的現狀,在北京、廣州、南京、武漢、瀋陽、西安、成都、鄭州、銀川、青島等十大城市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3454份)。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目前的就業歧視現象相當嚴重——85.5%的人認為當前就業領域存在歧視,其中認為“非常嚴重”和“比較嚴重”的佔50.8%。

        “從國際上來看,就業歧視的標準很明確”

        “我們不是搞就業歧視,我們是要挑選出適合本單位的高素質人才。”很多用人單位都覺得,列出戶籍、年齡、相貌等要求,只是在挑選更優秀的人,根本算不上什麼歧視。

        “從國際上來看,就業歧視的標準很明確。”蔡定劍説,1958年,國際勞工組織簽訂了一個《1958年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該公約認為雇傭單位在招聘和職業過程中對僱員採取的差別對待,而這種差別對待是法律所列舉的不能採取的條目,從而對當事人造成損害的,就是就業歧視。

        據介紹,1958年國際勞工組織就已經列出了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政治見解、民族血統、社會出身7種情況,不能作為對求職者、僱員進行差別對待的理由。換句話説,如果以這7種情況中的任意一種來拒絕求職者或對僱員進行不公平對待,那就是就業歧視。時至今日,殘疾、年齡、性取向等等也被逐漸納入進來。

        “不僅如此,該公約還規定,各國可以根據僱主和勞工組織協商來確定哪些行為構成就業歧視,由本國法律加以規定。”蔡定劍説,由於各國情況不一,除了上述那些明顯的歧視之外,各國還可以根據本國情況追加一些規定,從而保障平等就業。

        在蔡定劍看來,判斷是否構成就業歧視,最關鍵的就是看雇傭單位的要求是否出於職務本身的客觀需要。至於什麼才算客觀需要,不是由雇傭單位説了算,而是要由法律進行判斷,按照職業要求作具體分析。

        “比如國外曾有這樣的案例,航空公司對空乘人員的長相有要求。航空公司認為空乘人員長相漂亮能帶來公司客流量的增加,從而給公司帶來更多的利潤。”蔡定劍説,但沒有一家航空公司能拿出證據證明這一點。事實上,人們選擇哪家航空公司,主要還是看提供的飛行服務、是否晚點等等方面的情況好壞,跟空乘人員的長相並沒有直接聯絡。

        國外曾有一家書店招聘店員,對身高作出明確規定,被告上了法庭。書店經理認為,書架比較高,客觀上需要一個個子高的店員。“從這個要求來看,不能説完全不合理,但法院依然認定書店是就業歧視,因為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要增加一架梯子就可以。”

        本次調查顯示,在求職中受到歧視比例最高的是殘疾人,有21.8%身患殘疾的被訪者稱,曾經因此遭到用人單位拒絕;第二個受歧視的原因是低學歷,18.7%的人認為自己曾面臨這種境況;第三是戶籍,18.5%的受訪者稱,因為沒有本地戶口找工作時遇到過麻煩。

        值得注意的是,有51.3%的僱主表示,如果因為疾病原因辭退某位應聘者,他們會直接告知這個理由。

        “如果國家機關都不能避免歧視,還怎麼要求企事業單位?”

        儘管全國人大早在2005年8月就已經批准了國際勞工組織《1958年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但此次調查依然發現,國家機關在就業歧視中起了“&&”作用。

        調查顯示,65.9%的被訪者認為公務員招錄和職業中存在差別對待。在公務員招聘中,被認為受排斥的情況依次是:學歷低(45%),外地戶口(43%),殘疾(40.9%)和健康原因(40.7%)。

        “國家機關都有明確的學歷要求,有學歷要求不等於有歧視。扣除這個情況我們發現,在公務員的招錄中,戶口這樣的地域歧視是最嚴重的。”蔡定劍反問,能不能勝任公務員的工作跟籍貫能有什麼關係?可是在我國,這樣的歧視比比皆是。此外,公務員的招錄中也有對性別、身高、長相的區別對待,“很多法院都要求長相端正,説是體現法律尊嚴,我覺得談不上。”

        調查中,66%的受訪者認為,國家機關的歧視主要發生在復試階段,35.8%的人認為“升遷階段”的影響更嚴重,29.4%的人覺得招錄體檢階段存在歧視,27%的人感覺“公務員招錄筆試階段”存在不公平。

        數據顯示,招聘公務員時,42.0%的單位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0歲以下”,58.0%的單位要求“35歲以下”。“這説明公務員招聘時的年齡歧視非常突出。”蔡定劍説。

        他認為還有一個現象同樣值得注意——公務員在升遷提拔中存在的歧視。“人事部門有一個提拔幹部規定,標明了40歲不能提科長、45歲不能提處長、55歲不能提局長,這同樣是歧視。因為能不能勝任處長、局長(司長)甚至更高級別的領導職務,看的是工作能力,跟年齡無關。哪怕提拔之後第二年就到退休年齡,也不能因為這個理由拒絕提拔。”他説,從開始工作到退休之前,不能有任何的年齡歧視。只要有職位空缺,只要能力符合職務要求,就應該有機會被提拔。

        “為什麼我國的公務員隊伍會出現什麼‘39歲現象’、‘59歲現象’等在某個年齡段特別集中的腐敗案件?跟這種年齡歧視有相當的關係。”蔡定劍説,當政府文件都在年齡歧視,就會造成社會的提前老化,讓人産生自己過了某個年齡就已經沒有了價值,社會已經不再需要的感覺。這不僅是對人的不尊重,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相當大。

        從求職、就職時所填的履歷表就能看出種種歧視的傾向,“國內的履歷表要求年齡、民族、政治面貌、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等等眾多項目,而國外的履歷表往往只有兩三項,甚至連年齡那一項都沒有。”蔡定劍説,在國外,如果履歷表中出現了目前國內所要求的項目,很有可能被投訴歧視,可是我國至今還在一直沿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求職者。

        “如果國家機關都不能避免歧視,還怎麼要求企事業單位不歧視?”蔡定劍説。

        從調查來看,公眾認為在招聘公務員中設置的最不合理的條件,首當其衝的就是性別,佔67.7%,之後依次是戶籍、身高、長相、政治面貌等等。

        “造成國家機關‘&&’歧視的原因主要還是觀念陳舊。”蔡定劍説,就跟十幾年前大家都還沒有環保觀念一樣,國家機關還沒有意識到歧視的問題。此外,法律上非但沒有對反歧視作出具體的規定,反而規定了很多歧視性政策,從而導致國家機關招聘時的這一現狀。

        “公眾普遍認為,歧視乙肝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理所應當”

        在當前的環境下,面對就業中的種種歧視,很多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甚至可能覺得這是用人單位的高標準。另一方面,雇傭單位可能也沒有意識到已經無意中對僱員、求職者造成了歧視。

        這種狀況被蔡定劍稱為集體無意識,“歧視者和被歧視者都沒有意識到。”很多學生到國外留學之後才發現,原來國內有這麼多的就業歧視。

        “我國公眾在對待健康歧視上意識最差,公眾普遍認為歧視乙肝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理所應當。”蔡定劍説。

        調查中,被訪者認為在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招聘中可以提出的合理條件,排在第一位的是學歷(80.7%)、健康(59.8%)和年齡(47.9%)。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在調查中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僱主,你可能不會招收下列哪些人員?結果發現,63%的人“不願招收艾滋病病毒攜帶者”,55.8%的人“不會招收乙肝病毒攜帶者”,52.5%的人“不會招收性病患者”。

        與之類似,分別有52.5%、51.6%、49.3%的受訪者表示拒絕與艾滋病患者、性病患者、乙肝患者一同工作。

        “艾滋病患者、性病患者和乙肝病毒攜帶者是最容易受到歧視的群體,很多普通人都對這些人抱有歧視觀念。”蔡定劍説,由於長期以來公眾對於這些疾病存在誤解,因而把對這些人群的歧視視為理所當然。“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將來有一天人們回過頭來看,會覺得今天的認識很可笑。”

        “現在是推動反歧視立法的最好時機,這並不會阻礙經濟發展”

        在談到産生就業歧視的原因時,調查顯示,69.4%的人認為是“勞動力供過於求的原因”,46.6%的人覺得“是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造成的”。此外,還有45.7%的人認為這是“受效率第一觀念影響”的結果。

        “這些認識是非常表面的,有的甚至是不正確的。”蔡定劍評價説。

        儘管有人認為,現在談反就業歧視還為時過早,中國目前的首要問題還是發展經濟,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就業歧視案例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不僅身高、相貌、年齡等可以成為被歧視的理由,甚至有人因為血型、星座等匪夷所思的原因被心儀的工作拒之門外。

        “面對就業歧視,我國目前基本上沒有辦法。”蔡定劍説,儘管國內有很多法律提出反對歧視,但並沒有具體可行的實施機制,也就不能起到反就業歧視的真正作用。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不僅有反就業歧視的明確法律條文,還有專門處理就業歧視的機構——就業平等委員會。公眾非常清楚怎麼投訴、怎麼訴諸法律。“我國還缺少這樣的機制,遇到歧視,當事人往往沒有辦法解決,只能認倒楣。”

        蔡定劍認為,社會上不斷出現的關於就業歧視的案件就説明,公眾已經有了權利意識,但相關的法律滯後。“現在是推動反歧視立法的最好時機,推動反歧視立法並不會阻礙經濟的發展。”

        “推動反歧視,最重要的是國家機關要以身作則,擔負起維護社會公平的責任。”蔡定劍説,出臺統一的反歧視法,設立一套反歧視程序和制度,建立處理歧視的專業機構,做到這三點就能夠很好地營造一個反歧視的環境。

        “中國勞動力市場大,就業崗位少,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遇到了就業難題,越是這樣就越要反就業歧視。”蔡定劍説,就因為蛋糕少,才要創造更加公平的、平等的環境,否則會對社會造成潛在的負面影響。

    責編:石光輝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