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共同關注]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家園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0日 07:50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作為沙塵暴策源地之一的甘肅民勤,沙塵暴意味著沙漠又向自己的家園逼近了一步。是眼看著沙漠就一天天的逼近自己,還是想辦法減緩沙漠逼近的速度?民勤縣的一名農民劉儉正在用自己的行動挽救著自己的家園。
進入[共同關注]>>

    CCTV.com消息(共同關注):

    沙塵暴來了,這讓許多遭受過沙塵暴侵擾的人們心煩不已。城市裏的人們感受到的是黃塵撲面,而在這場沙塵暴的策源地之一的甘肅民勤,卻意味著沙漠又向自己的家園逼近了一步。那麼是眼看著沙漠就這樣一天天的逼近自己,還是想辦法減緩沙漠逼近的速度?民勤縣的一名農民正在用自己的行動挽救著自己的家園。 <<進入論壇

    

    就在3月27號那場沙塵暴過後的第三天,記者來到了甘肅民勤,我們希望了解居住在沙塵暴策源地人們最真實的生存狀態和當地的生態演變情況。在民勤縣緊挨著巴丹吉林沙漠的一個小鎮泉山鎮採訪的時候,當地人告訴我們,在小西村有一個一直與沙塵暴抗爭的普通農民,這個人的故事幾乎就是民勤人與沙漠化抗爭的縮影,他就是劉儉。在村民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劉儉的家。剛坐下,他就迫不及待地向我們講起了二十七號的那場沙塵暴。

劉儉    

    從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劉儉今年55歲,高中文化程度,是村子裏這個年齡段少有的文化人之一。在劉儉的院子裏,最顯眼的就是地上一盆盆的水。

 

    劉儉的家就在沙漠的旁邊,在他的記憶中,二十年前這裡還是水草豐美、氣候濕潤的綠洲。

    劉儉:就整個我們沙漠那邊,就都是紅柳,棘荊,蓋草各類雜草,那個牛進去吃以後,人找不到,看不到它在裏面藏著呢。

    這裡就是劉儉説的那片原來連牲口鑽進去都無法找到的柴灣,而現在基本上什麼都看不到了,除了幾棵稀疏的白楊沙棗之外,全是寸草不生的荒灘,荒灘之外便是一望無際的黃沙,而這些變化也就是前幾年的事情。據劉儉介紹,這棵已經被沙漠掩埋的榆樹幾年以前還是長在莊稼地裏的。

    劉儉:那個樹榦本來有那麼深,樹長在這點沙子一刮説來以後,沙子再走不動了,這顆樹就把它圍住了,一圍住了以後這個沙丘,沙丘越高越高,樹也越長越高,水高船高,樹長得高了,這個沙丘也高了,所以説他下面能吸上水分,所以説他好著呢,如果説沒有這些的話,這顆樹長在其它地方它早蓋住了。這顆樹以前在地中間的。沙刮把這個地埋掉了。

    現在這棵榆樹的樹榦已經看不見了,短短的幾年,流沙前進了幾十米。

    劉儉最常説的一句話就是寸草擋丈風,由此可見植被對控制沙化的重要性。在沙漠邊緣,每棵草每株樹都是最寶貴的財富。但是隨著近幾年水資源的嚴重匱乏,原先茂密的樹林逐漸乾枯直至死亡,一談起這些,劉儉就想起了自己曾經看護的那片林場,那是他生命中最痛苦的一段記憶。

    這裡是劉儉1997年承包過的小西村林場舊址,原來這裡有二十多畝地全是種的樹,現在除了幾棵樹還長著,其它的全被沙子掩埋了,只剩下兩排乾枯的樹樁在沙漠中佇立,似乎在訴説這裡當年的綠蔭。

    這裡原有的地下水,隨著乾旱與沙漠化日益嚴重,水位逐年下降,看護林地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村裏當時決定放棄這片林子。而劉儉不忍心看著一大片樹林就這樣消失,於是他提出要承包這片林場。

    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這裡無論是種莊稼還是種樹都很難成活,所以根本談不上收益。

    劉儉:沒有收入,目的不是為了種莊稼,目的是為了讓樹活。

    村書記:自己説是信心比較大,讓這幾棵樹不能死掉。

    但是過了剛剛不到兩年,井裏就再也抽不上水了,倔強的劉儉仍然不放棄對林場的看護,常常跑很遠的路運水過來,即使這樣,一些樹還是慢慢幹死了。

    在這片林場,劉儉傾注了多年的心血和感情,即使是幹死的樹榦,劉儉也不允許村民把它們抱回家。為此,劉儉在村裏得罪了不少人。

    為了解決缺水的問題,劉儉找到村裏找到鎮裏,希望能再打一眼深井。然而他的想法沒能得到其他人的支持。

    水位越來越低,沙塵暴也一年比一年重,眼看著幹死的樹越來越多,但即使這樣,劉儉仍然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緊緊地看護著這片林場。

    為了挽救這片林場,劉儉想盡了辦法,到處找人協調解決水的問題,然而迫於整體生態環境惡化的嚴重形勢,水的問題最終還是無法解決,結果沙漠邊的最後一眼井也被風沙掩埋了。

    眼看著自己看護多年的樹林在眼皮底下乾枯直到消失,劉儉的心裏很痛苦,他告訴記者,當時他也知道無論是村裏還是鎮裏都無法給他解決水的問題,他也不知道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就狀告村委會,以此來發泄心中的委屈和不滿。後來,他慢慢想通了,這一切都是風沙造成的。於是在農閒之餘,他多了一個愛好,就是關注和研究民勤生態的變化,希望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每年春天播種的時候也是沙塵暴最嚴重的時候,這個時候只要有空,他就會趕上毛驢車,裝上草,到離田地最近的沙丘上去壓沙。

    劉儉:這沙子是在27號那天的大風打來的,就是刮的這麼厲害,我們每回用拉板,把牛套上,用那個拉板把這個沙子散開,散開以後然後再種,你看這個地不種的話,這要形成沙丘怎麼辦呢?所以説這個沙子回來以後,每年的沙子我們就地就得消化掉,不消化的話對以後帶來的災難就更大了,我們就地消化。

    每年,沙塵暴給當地村民造成的損失非常大。

    劉儉:沙塵暴來了以後,那簡直啥都看不見,那個沙子把你的眼睛打得睜不開,臉打得生疼,你看這個沙子,這就是常年的沙子,農民一天都在耕地,首先把化肥這樣一揚一撒,撒透以後再耕地,結果風起來以後,撒下的化肥相當多,那個化肥基本上被風刮走了,也有幾百塊錢的代價,就那一天,27號就那一天,就一百塊錢的化肥呢。

    原先的樹木一片片的消失,新栽種的樹苗成活率又非常低,用於阻隔沙漠和田地之間的屏障越來越弱,農民們只能用麥桿和柴草圍在田地周圍,暫時阻擋一下風沙的侵害。

    劉儉:這麼插著這個就保住了,如果是不插這個風檣的話這塊莊稼不行,保不住。這個風檣插的好,我們就用這個辦法。這個是葵花桿,有的都用葵花桿,麥草桿,棉花桿,什麼桿都行。就這麼插擋風,遮風擋沙子。這樣就能擋住了,它沙子瘀到這塊就進去了。

    這種辦法只能起到暫時的緩解作用,如今,沙丘已經移到了地的中間,但村民們還是盡可能地想盡各種法不讓沙丘前移,像劉儉這樣在沙丘風沙特別大的地方插風墻就是這個目的。

    據了解,在沙地上做這種麥草方格是目前比較有效的防風固沙方式,但要想起到長時間的作用,必須在方格中種樹,而種樹又需要水,由於沒水,這樣的麥草方格用不了多久就會被風沙掩埋掉。

    劉儉的地就在沙丘下面,有兩畝多,但由於地下水鹼化嚴重,只能種一些棉花了。

    地下水位下降了,水質變壞了,他們只能喝到苦水,就連地都不能種了,森林沒有了,草場退化了,沙塵暴衝過來吞沒了他的家園,劉儉此時想的就是怎樣為自己的後代尋一條生路,他不想看著自己的下一輩,在這片已不能帶給他們希望的土地上為生存而掙扎,唯一的選擇就是讓他們走出民勤,這也許是所有民勤人被迫無奈而又唯一的選擇。

    劉儉一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收入來自農業,而近幾年當地政府為了減少對地下水的開採,實行了關井壓田的政策,而這一政策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農民收入減少,雖然當地政府也做出了一些調整種植結構,建日光溫室等相應的補償措施,但效果並不顯著。沙進人退的現實,逼迫當地政府不得不生態移民。

    劉儉現在的家庭收入都來自土地,除了種糧食外他還種一些棉花、辣椒等經濟作物。在民勤,對農業危害最嚴重的就是沙塵暴,有時候一場沙塵暴就可能造成全年絕收。

    每當農閒的時候,劉儉常常一個人走到沙漠深處,他在一個高高的沙丘上坐下來,或者看看書,或者望著眼前一望無際的黃沙,研究著沙丘的走勢,琢磨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劉儉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已接近癡迷的狀態,他常常冒出一些小孩子的想法。他曾經想在民勤造一座像祁連山一樣高的山來調解氣候。他還想過在沙漠邊緣造一道像長城一樣的防護林,將風沙擋在外面。

    劉儉有三個孩子,和其他人一樣,劉儉也希望孩子們能走出去,也許,這是作為一個處在沙漠圍困中的農民最實際的想法。但他自己卻決定還是留在村裏。

    今年最嚴重的一場沙塵暴剛剛過去,劉儉又繼續在沙丘上埋草方格,在他承包的林地地繼續看護著他種下的灌木,因為他對於民勤的未來,還是充滿著希望。

    目前民勤縣荒漠化面積為2280萬畝,五年間,民勤縣荒漠化程度正在向重度和極重度加劇發展。3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防沙治沙大會上再次呼籲: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責編:魏宇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