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5日 08:01 來源:
省人大代表建議大學生轉變就業觀降低期望值
一次性就業率是教育誤區
深圳商報廣州電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究竟“難”在哪?4日上午,參加廣東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分組審議的代表們就此展開熱烈討論。代表們認為,追求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是錯誤導向。
就業不是教育目標
十年前,大學生籠罩在“天之驕子”的光環下,但是現在,這種“輝煌”已然遠去,大學本科生甚至碩士生、博士生大呼“就業難”,甚至稱自己為“弱勢群體”,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現象。是大學生太多,還是崗位太少?昨天上午在分組討論時,有人大代表就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高中要繼續擴大辦學規模産生擔心,認為高中生擴招後,隨之將帶來大學生的增加,給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再添壓力。“我們不怕大學生增多,現在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還不夠。”多名代表就此擔心指出,我國實施大學擴招,就業只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國家的人民素質,進而提高國家的整體競爭實力,這利國利民。“要趕上國外發達國家的國民教育水平,我們現在還有較大的差距。”
大學生應轉變擇業觀念
“我們不太喜歡招大學生,好高騖遠,不踏實,辭職都不打報告,人突然就沒了。”省人大代表、深圳寶安勁力集團董事長鄭卓輝這樣描述現在他印象中的大學畢業生。在鄭卓輝的公司,本科畢業生以上的比例還不到20%。“實際上現在很多企業、基層都需要很多大學生,整個社會還是缺少大學生。”代表們討論認為,從這家民營企業的例子可以説明,現在大學生認為就業機會少,實情並非如此。大量基層地區、中小企業需求不少,關鍵是大學生的就業觀還停留在“天之驕子”“魚躍龍門”的時代,認為自己就應該或者當公務員,或者在顯赫崗位,或者一步就賺多少錢。省人大代表、副省長李容根就此指出,都往熱門企業、熱門單位擠,“這在思想觀念上就已經給就業堵上了一道墻。”他建議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和擇業方向,改變“都願意去城市、不願意去鄉村,都願意去大企業、不願意去小企業,都願意去‘上層’、不願意去基層”的落後觀念。
代表批評“萬金油”專業
除了擇業觀、期望值外,省人大代表、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鄧海光認為,一些大學專業和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注重吸引學生就讀,不注重畢業後的應用性和實用性,導致部分專業學生就業普遍困難。
鄧海光説,一些學校在課程設置時,考慮的主要是怎麼樣去吸引學生報考,怎樣把專業和課程名字搞得很好聽;但是畢業後就業用人單位要的是應用性、實用性的專業與課程。因此帶來不同專業之間就業難易程度的巨大差異。
“廣東高校的計算機專業,好的學校1個畢業生可以選擇20個崗位,差的學校1個畢業生也可以選擇2個崗位,就業並不難。”鄧海光舉例説,“但是差一些的專業,特別是社會應用不廣的‘萬金油’專業,似乎什麼都合適,什麼都不合適,就業就成問題。”代表們認為,現在大學專業設置已經與市場接軌多年,但還未最終完成,教育部門和各校需要進一步努力。全國人大代表陳觀光建議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力度,培養“適銷對路”的實用性人才,既能提高就業率,又能優化人才結構、提高全民素質。
大學生就業是博弈過程
為了促使學校將專業設置與市場接軌並提高教育質量,教育部門設置了對學校“一次性就業率”考核硬性指標,有的地方還將各個學校的就業率對社會公佈,各校尤其是民辦學校因而對這個指標數字特別看重。“教育主管部門太重視所謂的‘一次性就業率’,這是不科學的。”省人大代表溫思美對此提出批評。他説,國外很多著名大學,要真統計出來,一次性就業率都不超過60%;但我們的這個數字是學校自己報的,有的學校為了追求高數字,安排學生就業的崗位可謂“千奇百怪”,甚至誤人子弟。溫思美指出,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在就業市場的博弈過程,一個不斷選擇與被選擇過程,需要一個時間段來自由選擇、靈活調整,最後畢業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用人單位找到適合自己的人才。現在太強調一次性就業,而且作為一個指標,向全社會公佈,其實不利於大學畢業生個人的職業發展。
責編: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