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紅網:大學生何以群體性“就業恐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6日 01:18 來源:

    稿源:紅網

  三萬畢業生"擠爆"招聘會,就業恐慌彌散京城校園。又遇一年求職時,很多應屆畢業生更是疲於奔命,趕場似的穿梭于各個招聘會。然而僧多米少的尷尬局面,成了許多大學生心中永遠的痛,不久前清華大學一名研究生因找不到工作而自殺的事件更是就業恐慌的極端表現。(12月5日中國新聞網消息)

  由社會精英到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回歸,實質上也多少隱寓著大學生就業的嚴峻現實。伴隨著普遍性的國民教育程度的水漲船高,就業率已經不再是學歷教育所能解決的問題。凱恩斯早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裏預言説:我們賴以生存的經濟社會的突出問題,是不能提供充分就業和武斷而又不公平地分配財富和收入。然而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崗位在既定時間基本是個定量,應對龐大的就業壓力潮,任何結構性調整或者宏觀決策總有滯後效應,我們一味地怨尤宏觀經濟效能是沒有意義的,客觀而言,就業壓力是個全球性問題,但演變為“就業恐慌”就值得我們警惕了——因為它往往伴隨著就業競爭中的規則失范、公共事件頻仍等負性表現。

  在大學生群體性“就業恐慌”中,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的某些媒體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當然,基於就業競爭事實之上的“真相”報道是沒有疑問的,但,媒體報道一旦喪失理性立嘗則對這種艱難、恐慌氛圍的瀰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民調顯示:有26.3%的大學生受訪者稱,報紙、電視上關於就業的宣傳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滿眼看到的全是招聘會擁擠、就業難。看了這些,誰都不可能無動於衷的。”在新聞價值取向上,我們往往把“招聘會”等慘烈的競爭現場做“社會新聞化”處理,放大或突出壓力事實,而不對受眾心理做積極疏導。在這個問題上,單維的負面事實規避了前瞻理性和媒體責任,只傳達一個價值信號——“工作難找”;拒絕對這個事實進行合理建構——“如何好找”,結果是越報道越恐慌、越恐慌越是危機升級。

  當然,在這嘲就業恐慌”裏,主導責任應該是高校。有人恐慌于找不到工作正常,但是優秀的落後的一起“恐慌”就不正常。據説美國的學生為了能順利地大學畢業,在讀大學時也需研究市場,專業和職業關係密切;而我們的傳統是:學生為了考上大學而拼命學習,上了大學就進了“高級託兒所”,對職場和社會的關注率低,所有的精力都虛耗在考試、考證上了。由於缺乏理性的職業生涯準備和規範的職業設計,於是多數的招聘會都是一場場的“趕集”,無目標、無準備,全成了運氣的博弈,結果是門擠碎了、電梯擠壞了,市場配置的成功率卻和火暴程度成了反比。

  在這種群體性“就業恐慌”裏,很多學校的招聘會已經成了應屆生間的“機密”、更多的畢業生在“招聘行頭”上挖空心思:萬元買服裝的、拍火熱寫真的、辦假證書證明的……除了等待崗位,大多人不想、或不能去創設崗位。“就業恐慌”這個難題,就這樣明晃晃地拋給了社會。問題是:“就業恐慌”難道只能靠增設現成的工作機會來解決?

  [稿源:紅網]

  [作者:鄧海建]

 

責編:李二慶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多哈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