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愛心大姐---河北衡水?強縣南臣讚村農民黨員林秀貞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在河北省衡水市有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共産黨員林秀貞,她開著兩家小工廠賺不了什麼大錢,卻讓很多人的生活變得美好。今天的節目講述的是好人林秀貞的故事。
吳如水,是衡水市南臣讚村的村民。由於患小兒麻痹,他雙腿落下了殘疾,獨自一人靠撿破爛、給人修鞋勉強度日,是村裏有名的困難戶。讓他生活發生變化的是同村的大姐林秀貞。2004年,林秀貞主動找上門,在自己的廠裏為吳如水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一個月有四五百元的收入。如今,41歲的吳如水娶上了媳婦,對生活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在林秀貞不大的廠裏,記者先後見到了八位殘疾職工,林秀貞像照料自己親人一樣照料著他們。
除了照料殘疾人外,林秀貞還贍養了6位非親非故的孤寡老人。南臣讚村村民朱書常,今年76歲,先天性智力低下,僅有3歲孩子的智力。林秀貞不僅管他吃、管他住、管他穿,有時他在外面闖了禍,林秀貞還得幫他去賠禮道歉。一晃26年過去了,當年病病歪歪的朱書常壯壯實實地活了下來。
林秀貞不僅贍養孤寡、扶助殘疾,她還先後資助了14個學生,但他們是誰,林秀貞卻不肯説出來。這些年來,林秀貞做好事不圖名不圖利,她到底做了多少好事,自己也説不清。
30多年來,林秀貞始終堅持把全村的事當自己的事,自己受了很多苦,她從來不説。她只説自己很快樂。看到殘疾工人開心,她開心;看到孤寡老人幸福,她幸福;她用辛勤和汗水在為他人謀幸福中獲得快樂,在他人的快樂中得到幸福。這就是一個普通基層黨員的高尚追求。
詳細內容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靜:
你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焦點訪談》。
畫面中的這位婦女叫林秀貞,是河北衡水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個最基層的農村共産黨員。她開著兩家很小的家庭企業,賺不了什麼錢,但卻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很多人的生活變得美好。一個人的善良到底能夠改變些什麼呢?好人林秀貞的故事會告訴我們答案。
解説:
這個正在愉快工作的人名叫吳如水,是河北省衡水市南臣讚的村民,和普通人不同的是,他幼時患過小兒麻痹,雙腿落下了殘疾,但他現在的生活很幸福。
吳如水 殘疾職工:
一個月(掙)400-500呢。
記者:
400-500元?
吳如水:
嗯。
記者:
那趕得上城裏打工了。
吳如水:
就是,你瞧我活得多輕鬆啊。
解説:
可就在兩年前,吳如水還是村裏的困難戶,獨自一人靠撿破爛、給人修鞋勉強度日,讓他生活發生變化的是同村的大姐林秀貞。林秀貞今年60歲了,是村裏有名的好心人,她家裏開著兩個小廠子,分別生産玻璃鋼製品和橡膠製品。2004年,林秀貞主動找上了他家的門。
林秀貞 河北省衡水市南臣讚村村民:
我説兄弟,我跟你説個事兒,他説怎麼了?姐姐。我説我們這個廠子裏有點兒輕活,你不願不願意上我廠子裏來呀。他把眼一瞪説:我可是願意呀!
解説:
林秀貞在廠子裏為吳如水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如今41歲的吳如水娶上了媳婦,他現在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吳如水:
以前咱是社會的累贅,我這下子覺得我在社會上是有用的人了。
解説:
在林秀貞不大的廠裏,我們先後見到了八位殘疾工人,他們的故事大同小異。林秀貞不是把人招進廠裏養起來就不管了,而是為他們找到了合適的崗位,幹不了重活的就幹輕活,技術不行的就手把手地教,沒有家就建起職工宿舍,讓他們住得舒心,萬一生病了,林秀貞還會像照料自己的親人一樣照料他們。
仉長勝 殘疾職工:
我覺得她比我父母對我還好呢。
記者:
比父母對你都好?
仉長勝:
嗯。
記者:
那現在在這裡就像找到家了?
仉長勝:
對,比在家裏還自在,還好呢。
吳如水:
我不怕人家笑話,就是這種思想,父母沒給我的關愛,我從貞姐這兒得到了。
解説:
林秀貞開始招收殘疾工人的時候,她的廠並不是福利工廠,而她那麼主動地招收殘疾工人,只是希望這些生活困難的人,也能過上好日子。
林秀貞:
你資助的錢只是暫時的,不能得到長遠利益,像他到我廠子裏上班,每月都有工資,每年都有收入,他生活能夠更好地改善,並且花著(錢)心裏非常踏實,咱何必不這樣做呢。
解説:
一個善良的願望,改變了一群人的生活,這樣的變化不僅僅發生在這幾個工人身上,畫面中這位老人也是這樣。他叫朱書常,今年76歲,先天性智力低下,現在只有3歲孩子的智力,他28歲那年父母雙亡,成了村裏最年輕的五保戶,守著父母留下的一間破房,他過一天算一天。1981年,他51歲了,農村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大家忙著分生産資料的時候,只有他似懂非懂的獨自一人蹲在會場外,這個情景被善良的林秀貞注意到了。
林秀貞:
就在這一天,朱書常老人他蹲在生産隊裏牲口棚那個墻角裏,他就掉眼淚,哭,眼看著沒有集體(生産隊)了,他就認為沒有依靠了,當時我也看他挺可憐的。
解説:
徵得丈夫的同意,林秀貞決定把照顧朱書常的擔子擔起來,當時林秀貞30歲出頭,上有父母,下有兒女,而且她已經在照顧村裏另幾位孤寡老人了,再加上一個她還能照顧好嗎?一直支持他的老生産隊長也曾表示過擔心。
劉丙岩 河北省衡水市南臣讚村原生産隊長:
這不是小事,也不是一天兩天,他高興活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能活,我伺候兩天都能堅持過去,那天長了怎麼辦?她當時説我下定決心了,有我吃的就有他吃的,我喝什麼他就喝什麼,我吃麵條就叫他吃麵條,屋裏我還不能叫他凍著。
解説:
就這樣,林秀貞把朱書常老人的生活管了起來,多年來,林秀貞不僅管他吃、管他住、管他穿,有時他在外面闖了禍,林秀貞還得幫他去道歉。
林秀貞:
我就得像自己家的小孩一樣,給對方賠不是,就給人家説了,不管怎樣,別看他的,看我的吧,別跟他一樣,別生氣了,就給人家道幾句歉,經常的。
解説:
一晃26年過去了,當年病病歪歪的朱書常壯壯實實地活了下來,現在每頓飯還得喝上一小盅呢。其實,在過去30年裏,林秀貞還贍養了五位非親非故的孤寡老人。
這是她1976年贍養的第一對孤寡老人住的房子,補房子用的這些瓶子,還是林秀貞夫婦走街串巷好不容易撿來的。
1981年開始,她又陸續贍養了朱金玲老人、朱淑芬老人和張振起老人,這五位老人現在已經過世了,但他們大多活過了80歲,孤寡老人這麼長壽,在當地並不多見,村裏人説這是林秀貞精心照料的結果。
朱書貴 享年86歲
劉秀煥 享年84歲
張振起 享年88歲
林秀貞:
要説我圖什麼,我就是看他怪可憐的,我把他養起來,起碼能吃飽飯,凍不著,餓不著,我就讓他幸福點兒,給國家減輕點兒負擔,是這樣,沒有別的意思。
解説:
贍養孤寡、輔助殘疾,這些年,村裏頭人都知道,不論誰有難處,只要林秀貞知道了,都會儘量幫忙。
走訪中,住在村北頭的劉桂君告訴了我們另外一個故事。那是2000年,她家二兒子考上大學,需要幾千元的學費,那年大旱,地裏收成不好,再加上她丈夫生病住院,錢一下子緊張起來,正當她愁得不行的時候,林秀貞上門了。
劉桂君 村民:
她説我聽説咱二小子考上大學了,我挺喜歡,我資助孩子兩千塊錢。
解説:
更讓劉桂君高興的是,林秀貞送來了錢還特別交代了一句話,而那句話正是她心裏所希望的。
劉桂君:
她當時給我送來以後,她説,你可別説,別給我往外吆喝這個,我也不願往外説。
記者:
為什麼呢?
劉桂君:
因為我家裏太窮了,到時候出門(怕)人家怕咱。
解説:
劉桂君的想法可以理解,可林秀貞為什麼會主動提出來呢?這得從林秀貞資助的第一個孩子説起,有一年,林秀貞拿出5500元,資助一個貧困孩子上大學,不久,那個孩子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出了一個請求,請林秀貞不要把捐助的事兒説出去,否則,同學會看不起他。
林秀貞:
馬上我就他回電話了,我説小子,你放心,姨資助你的這5500塊錢,一定不向任何人説。我就把它當成一种經驗也好,教訓也好,就當成一種承諾,不管我以後資助多少學生,我一定不説。
解説:
林秀貞説到做到,現在人們只知道她先後資助了14個學生,其中兩個還在讀,但他們到底是誰,林秀貞從來不説,這一次,如果不是劉桂君主動説出來,我們還是不知道林秀貞和她家還有這麼一檔子事兒呢。
這些年來,林秀貞做好事不圖回報,她到底做了多少好事,她自己説不清,可村裏人一樁樁、一件件都記得清清楚楚。
吳發群 村民:
你看這條路,這是秀貞拿出一半的錢,15000元修的這條路。
劉龍站 村民:
村裏成立架鼓隊,她給添了一大部分資金。
劉濤 村民:
在1991年的時候,她家安了一部電話,也是附近村裏唯一的一部電話,也成了公用電話了,附近村民打進打出她從來沒有收過錢,尤其是外地打進的電話,不管颳風下雨她都要送到,有時候還要跑十幾裏的路。
劉寶鎮 尊民:
按説這事兒吧,雖然看起來並不大,她堅持了好幾十年,她真不容易。
解説:
隨著採訪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想知道,是什麼支撐著林秀貞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不圖名不圖利,儘量幫助他人呢?
林秀貞:
我媽有一個格言,好人做好事兒,好事兒做到底,當然咱要當好人啦。
解説:
這句格言解釋不了我們心裏的疑問,深入了解我們發現,這麼一個善待他人的老人,早年生活並不順利。和她照料的殘疾人一樣,她小時候因病沒有及時醫治,導致左眼失明,因為這個生理原因,她明明考上了中專,卻並沒有被錄取,因為這個生理原因,她填了三次轉幹的表,三次卻都被刷了下來,生活給了她苦難,而她卻用友善來回報生活。
林秀貞:
自己的遭遇不能淩駕於別人身上,我就是不願意看到他們有了困難瞪著眼看著他們不管,不是,主要是心軟,看著他們可憐覺得心裏不舒服。
景春華 河北省衡水市委書記:
她把村民、鄰里之間這些平凡的小事不是做一件兩件,她是一種長期性的,而且是一以貫之的,就是毛主席教導我們的,“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這是實屬不易的,這也是她能夠深深地贏得村民的愛戴和擁護的原因。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靜:
30多年來,林秀貞始終堅持把鄉親們的事當自己的事,她自己受了很多苦,但她從來不説。她只説,看到殘疾工人開心,她就開心,看到孤寡老人幸福,她就幸福。她用辛勤和汗水在為他人謀幸福中獲得了快樂,在他人的快樂中得到了幸福。這就是一個普通農村共産黨員高尚的追求。
好,感謝您收看這期的《焦點訪談》,再見!
責編: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