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8月20日專電(記者王婭妮、王海鷹)“我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女士的臉是做過美容的。”山東省濟南市一位姓竇的美容院老闆日前對記者説,做過美容的女士的臉不少是“紅黑臉”。隨著記者對究竟什麼是“紅黑臉”的探詢,美容行業鮮為人知的一些內幕也逐漸被揭開。
美容院老闆説“自己從來不做美容”
竇女士是一家化粧品公司的山東總代理,同時還經營著一家美容院。她對記者説:“一些女士用了美容院的含鉛或汞的美白産品,確實能迅速增白,但皮膚角質層被破壞,太陽一曬臉就發紅,過不了多長時間,臉就開始發黑。”她説,美容院使用的化粧品有相當一部分不合格,有的沒有生産許可證號和衛生許可證號,重金屬、微生物和限用物質超標,有些禁用物質也出現在産品中。
竇女士説她曾經到南方考察過一些化粧品生産廠,發現有的廠家生産的洗面奶居然是用洗潔精兌水,有的甚至是洗衣粉兌水,這些産品大部分直接進入了美容院。有的生産車間裏,污水橫流,散落著大桶,用這些産品,可以分裝出幾十個品牌的化粧品,然後打著“專供美容院”的旗號進入全國的若干家美容店。
除了從廠家進貨,一些美容院還自製各種美容産品。竇女士透露,有的美容院推出的“羊胎素去皺”項目,根本沒有什麼羊胎素,而是維生素兌水,膽大一些的店家還加入了雌性激素。為了滿足顧客求快的心理,甚至直接在顧客臉部注射。短期內,這可能使皮膚變得白嫩,但對人體的副作用很大。即使是外用産品,也有不少添加了激素,尤其是顧客感覺效果不錯的豐胸産品。
“美容院直接面對消費者,消費者一般不會注意用的是什麼産品、質量如何,美容師推薦什麼就用什麼,所以,在美容院什麼産品都能賣出去。”竇女士説。
山東省衛生廳衛生監督所2005年對化粧品的抽檢發現,97%的“問題”化粧品來自美容美發店。衛生監督所公共衛生辦公室主任冷毅介紹,不合格産品有的微生物和理化指標超標,有的虛假誇大宣傳,宣傳或暗示醫療作用和功效作用,一些特殊用途化粧品,包括美乳、健美、祛斑、防曬等用途的化粧品,沒有國家批准文號,有的進口化粧品沒有中文標誌,甚至很多國産化粧品也全部使用外文標誌,故意給消費者一種錯覺。
“別看我自己開美容院,但我從來不去做美容,我可不敢用那些美容用品。”竇女士的話讓記者非常驚訝。
“精油”身價不菲源於精美包裝+唬人“概念”
“一桶5升裝的比較劣質的精油批發價也就十幾塊錢,可是進入美容院之後卻身價倍增”。竇女士説,被分裝成小包裝出售的精油表面看來質量稍微好一些,“其實也好不到哪去,據我所知,市面上根本沒有真正的植物芳香精油,都是油脂、水,添加化學物質調和而成。”這些精油包裝越精緻,越小巧,價格越高,有的美容店一瓶容量在5ML-10ML的精油要買到888元!
和“精油”有一比的還有耳燭,使用時將其插入耳內,從頂部點燃,據稱可以排出顱內毒素。在濟南“化粧品批發一條街”的一家店舖內,記者看到了耳燭包裝上有這樣的説明:“利用燃燒産生的輕微壓力,以及火焰移動使空氣産生震動,達到按摩耳鼓的效果,同時利用燃燒的熱量,結合排毒的手法,使耳燭中所含的各種植物精油,緩慢地進入耳內,以鬆動耳內陳垢,在真空吸引原理下將過去感染或疾病累積的阻塞一起代謝出,而在療程終了時可發現蛋白念珠桿菌結晶物由耳內排出並聚積排毒棒內。”
有著這樣“神奇效果”的耳燭,批發價一盒(2支)要價1元、2元、5元不等,而一進美容院價格就翻著筋斗往上漲,在濟南一家美容院做一次要價100多元。
在化粧品批發一條街,記者發現,不少化粧品包裝簡陋,價格低廉。一個門店老闆説:“我們賣的是專業美容産品,是專供美容院的,不同於商場的化粧品,商場的化粧品因為有廣告費,價格當然要高。”
這些廉價産品一旦進入美容院,價格立刻幾十倍、幾百倍地往上翻。竇女士説,除去房租、水電、人力等費用,起碼可以保證50%~60%的純利潤。
為了給化粧品提高“身價”,需要有精美的包裝,更要有“技術含量”。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一些新的噱頭在美容院中流行,如香熏精油美體、基因療法、幹細胞美容、淋巴排毒……
“二把刀”服務:暗含“健康隱患”
“美容院與其説是在賣産品,不如説是賣服務。”竇女士説,可相當一些美容院産品質量難以讓人放心,服務質量同樣也不讓人放心。按照衛生部門的要求,每家店都要配備消毒櫃,可記者暗訪發現,為了省電,消毒設施在一些美容院成了擺設。
濟南一家美容院曾推出過1萬多元一針的“減肥針”。打針需要一定技術,可這家美容院對美容師的要求竟然是“只要不打歪就行”。更可怕的是,她們不用一次性注射器,用過的針頭泡在一個滴了幾滴酒精的盆子裏,用的時候直接從盆子裏拿。
推拿按摩、刮痧等也是常見的美容項目,可一些美容師並沒有經過中醫基礎知識的專業培訓。記者的一位朋友腰疼想做美容的時候順便“推拿”一下,可經自稱學過按摩的美容師推拿後,她的腰更疼了,連站都站不起來了。
山東省消協王致遠認為:“美容行業有這麼高的利潤誘惑,而被處罰的可能性只有萬分之一,當然要冒險了,真是該整頓整頓了。”他説,消協經常接到消費者對美容院的投訴。“這裡面有一個難題就是責任如何認定,是産品質量不合格引起,還是由於體質不同而出現皮膚過敏?有的出了問題,美容院會讓消費者去做鑒定,一般消費者不願自己出這筆鑒定費,只好息事寧人。
記者了解到,僅山東省有衛生許可證的美容美發店就有1.9萬多家,山東省衛生監督所姚元庚説,對如此龐大的市場進行日常監管是個難題。而現行的法律法規的處罰力度偏弱,也難以對其形成約束。目前的情況是,對美容行業的執法成本比較高,而美容行業的違規成本卻很低。
冷毅建議,有關部門在對美容業加大監管力度的同時,消費者也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對其提供的産品,要看清外包裝上是否有生産企業名稱和地址、衛生許可證號、生産許可證號、有效使用日期等內容;祛斑、減肥、美白、美乳等特殊用途化粧品是否標注“衛粧特字”號;進口化粧品是否有中文標誌,是否標注“衛粧進字”號以及原産國、製造商和經銷商的名稱和地址等內容。對美容院自製的所謂“特效”“祖傳秘方”的産品,要拒絕使用。
據記者了解,我國的美容業由於發展時間短,監管力度不夠,目前正處於魚龍混雜的初級階段。業內人士建議,應多種渠道規範美容業:加大對美容院用化粧品的檢查管理,杜絕其經銷劣質産品;規範美容服務,落實衛生要求,提升各個環節的衛生標準;加強對美容師資質行業管理,使這一“美麗行業”健康發展。(完)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