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18日電(記者白瀛 顧瑞珍 吳晶晶)2000年,從加拿大留學回國創業的張先生曾意氣風發地想辦一家全國性的城市污水處理公司,許多地方政府捨不得花成百上千萬元建個污水處理廠,而是想要馬上投資馬上就有經濟效益的項目。於是他轉向企業污水處理,卻發現很多企業寧願被罰款,也不願建污水處理設備。
“這種現象很畸形,企業根本不擔心污染,這在國外是無法理解的,歸根結底,是我國的環保法制不健全。”張先生滿臉無奈地對記者説。
據環保總局預測,中國環保産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十一五”期間(2006-2010)可望保持15%至17%的增速,2010年環保産業的年收入總值將達8000億元至10000億元左右。然而相關制度的缺失卻給這個新興産業的發展帶來尷尬。
某些不當的國家經濟政策阻礙著環保産業的發展。國家環保總局原副局長王揚祖舉例説,中國二氧化硫排污收費大大低於脫硫設施的建設費與運轉費,而且脫硫電廠上網電價又無優惠。因此,許多電廠寧可交排污費,也不上脫硫裝置。
“環保産業的市場規範程度比較低,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在一些地區,形成了優質産品不能上市,而劣質産品通過一些不正當手段,銷售卻能暢通無阻。”王揚祖説。
記者從此間召開的全國環保科技大會上獲悉,中國環保産業已形成包括環境産品、環境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的環境産業體系,為環保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保障。國務院新聞辦今年6月發表的《中國的環境保護(1996—2005)》白皮書顯示,到2004年底,全行業年收入達4572.1億元,實現利潤393.9億元。
“環保産品、環境工程缺乏産品標準和技術規範是中國環保産業存在的一大問題。環保産品只可基本滿足目前一般環境污染治理的需要,但關鍵設備和核心産品的技術水平及可靠性等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説。
在此前的全國環保産業協會工作會議上,中國環境保護産業協會會長王心芳坦承,目前國內環保産業標準化、系列化、配套化比較差。産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不完備,缺乏監督管理力度,産業市場亟待規範。
來自環保總局的數據表明,“十一五”期間,中國環保投資總額約達14000億元,比“十五”期間提高0.1個百分點。國家將實施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城市污水處理、燃煤電廠脫硫等八大重點環保工程,總投資約3336億元。這些工程項目的實施,無疑將極大地拉動環保産業的市場需求。
北京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董金獅説,中國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才能保障環保資金合理利用,相關産業順利發展。比如,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有利於確保政府環保投入的剛性;環保産業政策、法律制度的完善,能促進民間資本、非政府組織資金不斷向環保領域匯集,使市場機制在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引導和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此外,專家認為,需要完善的還包括環保法律體系和執法體制,有利於民眾廣泛參與和監督的環境司法訴訟體制,對各級官員能形成有效約束的環保行政考核體系,以及科學、準確的環境監測、統計體系等。
環保總局副局長吳曉青表示,“十一五”期間,中國將加快環保産業的國産化、標準化、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強政策扶持和市場監管,促進公平競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環保産業的發展;制定和完善促進環保産業發展的戰略、政策及標準體系,為環保産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完)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