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 破解有三招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4日 07:21 來源:人民日報
對百所高校五千多名學生和四十多家用人單位的調查分析表明——
人民日報消息:今年大學畢業生有幾成找到了比較滿意的工作?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能力怎樣評論?通過對百所高校五千多名學生和40多家用人單位的調查分析,團中央學校部與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完成了2006年“關於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會予人啟示。
大學生——
薪酬、地域、發展機會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風向標”
截至今年5月底,在接受調查的百所高校5000多名應屆本科畢業生中,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佔49.81%,不想馬上就業的學生佔15.02%,而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比例為27.25%。從參加調查的學生所屬專業看,“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簽約”的比例分別為,農學78.38%、管理學58.02%、工學55.44%、法學37.85%、教育學33.33%、醫學31.01%。其中,在被視為冷門專業的哲學和歷史學,學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簽約”的比例分別達到40.35%和51.85%。這一結果與人們的一般認識有一定距離。
薪酬一直被視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根據此次調查的統計結果,大學生大多已走出開價虛高的誤區,有六成以上(66.10%)的學生將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間。
在就業地區的選擇方面,大學生“重東部,輕西部”、“重大城市,輕中小城市和農村”的想法仍沒有得到明顯的改觀。如仍有45.93%的大學生擔心到基層和西部工作會限制個人的發展,有六成以上的人對到基層和西部工作持不太贊成的態度。
從本項研究的問卷調查結果看,大學生對自我能力的評價、對求職過程中所遭遇問題的反應,以及對就業問題解決方法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反映出“求諸己”的傳統心理,從自身尋找問題的原因,不怨天尤人。
用人單位——
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是大學生主要能力
報告對44位不同類型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以及具體部門的負責人所進行的訪談結果顯示,從用人單位對各種能力的要求的普遍性來看,要求最多的是環境適應能力(65.9%),其次是人際交往能力(56.8%),然後依次是自我表達能力(54.5%)、專業能力(47.7%)和外語能力(25%)。
有77.3%的用人單位(34家)認為大學生存在期望過高的情形,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
用人單位對大學課程設置方面的態度似乎比大學生更明確。在接受訪談的44家單位中,有59.1%(26家)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其中50%(22家)的用人單位明確提出當前大學教育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制約因素,兩者存在相關性。
報告背後——
三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
首先,擇業觀念亟待轉變。根據本次調查,大學生由於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響,存在不少不切實際的地方,而這些觀念確實與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形成了較大差距。一方面,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期,勞動密集型是其突出的經濟增長特徵,因此,不可能提供足夠的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現階段大學生須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
調查顯示,對社會兼職表示認可的學生高達55.65%,因此,在重視校內社會實踐活動的同時,如何平衡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的關係,成為學校教育亟待思考的一個問題。
同時,相關促進就業的政策和措施需要深入下去。報告顯示,在關於“對於國家和各地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認識程度上,“非常了解”的學生僅佔2.56%,“比較了解”、“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分別為23.77%、58.39%和13.93%。可見,在就業政策的宣傳和執行層面上仍須加大力度。
此外,針對目前用人單位某種程度上存在的“高學歷崇拜症”、“唯實踐論”等現象,消除對應屆大學生的偏見,消除人際關係等在求職過程中的不利影響已成為當務之急。(本報記者 董洪亮)
《人民日報》 ( 2006-07-24 第05版 )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