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長征>部隊大霧中行軍 夜宿將被淹沒的劍河縣城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03日 10:21 來源:
專題:我的長征——與小崔一起“體驗”長征路

  【行軍簡報】

  路線:黎平縣敖市鎮——錦屏縣八壽村——劍河縣縣城

  里程:25公里公路+80公里水路(坐船)

  天氣:早間多霧,白天炎熱暴曬,下午有陣雨

  【行軍軼事】

  一年之後,我們所宿營的城市將不復存在,永遠沉入水底,除非有懷舊的故人潛水入城,看看昔日買菜的市場,或者打牌的雜貨舖,估計那時,故地重遊,只能憑記憶想象,整個城市已被泥沙淤滿,幾千年的小鎮被淤的了無痕跡。

  這個城市就是劍河縣城,6月28日晚,《我的長征》隊伍夜宿於此。

  這一日清早,隊伍從黎平縣敖市鎮出發,經25公里公路之後抵達錦屏縣八壽村,在八壽村登船,經近80公里的船行,在晚7:10抵達了劍河縣城。

  劍河,隸屬黔東南州,位於烏下江中游拐彎處,因為下游三板溪大壩的修築、蓄水,導致水位上漲,整個縣城將被淹沒。

  (注:當地人將這條江稱為烏下江,書中資料則標明清水江。)

  劍河,一座即將廢棄的城市,顯得有些自暴自棄,破破爛爛,垃圾隨處,我們所住的汽車旅館,蚊蟲猖獗,床邊滿是蜘蛛網,一樓房間裏的螞蟻忙著搬家。不敢脫衣服睡覺,清晨醒來,一隻無名長蟲和我並排躺在床上,它比我睡得從容。

  大清早從敖市出發,霧濃且大,帶隊製片李亞平説,“不好,霧大暴曬”,後來果然如此,在8點左右,霧漸漸散去,太陽暴烈起來,幸好風光秀麗,走得不至於苦悶。

  下午一點左右,隊伍抵達烏下江邊的八壽村渡口,烏下江原來只是一條小河,一條小路沿著河底蜿蜒前行,1934年,紅軍就是從這條路走過的,但因為現在築壩蓄水,當年的紅軍路已經陷入水底,隊伍只好坐船巡著當年的線路前進。

  現在的水位是第一期蓄水水位,等大壩修築完成,整個水位還將上漲50米左右。

  沿途風景很是養眼,群山、白雲,偶爾有苗寨鋪在山間,霎是壯觀。

  河邊的水面,隨處可見露出的樹尖,在2005年,它們還完全被陽光照射、茁壯成長。在河面往上20米左右,山間蜿蜒公路還在,只是已經沒有車輛行走,再往上70米左右,就可以看見的新路和橋,與之並列前行。

  新縣城即將搬到革東鎮,那兒已經在修建成條成條的房屋,一條通往湖南的高速路從上面穿過,像一條城間高架輕軌。

  (資料:三板溪大壩,號稱世界上第三大壩,為西電東送服務,是國家重點工程。)

  【鄉村故事】

  1》一個母親

  八龍橋村隸屬黔東南州錦屏縣,距離錦屏縣城60多公里左右路程,坐落于山間,公路從村中穿過,山底就是烏下江。

  小河,遠山,大塊大塊的雲朵,太陽毫無吝嗇的灑下來,透過雲彩,炎熱有加。

  地裏農民還在幹活,八龍橋村的吳姓大姐就在幹活,正在給黃豆地拔草,拔下來草可以喂豬,黃豆種的不多,能磨一些豆腐,過年過節食用就可以。

  吳姓大姐今年55歲,有4個孩子,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大女兒大學畢業後參加了工作,至於什麼工作,吳大姐説她也不清楚,只記得是在縣城裏檢查汽車的,問她是不是交管局的,她説是。二女兒還在上大學,三女兒上高中,而小兒子在讀小學六年級。

  問:是不是想要一個兒子超生的。

  答:是的,

  問:為什麼想要一個兒子。

  答:農村裏面嘛,一定要一個崽才行。

  問:罰了多少錢?

  答:1千多。

  問:現在後悔生這個孩子嗎?

  答:不後悔,錢嘛,花出去還可以掙回來的。

  又問:負擔輕不輕?

  答:不輕、很重。

  問:孩子們讀書的錢從哪兒來的?靠種地能掙來這麼多嗎?

  答:自己掙一些,找親戚借一些,再貸一些款。

  問:具體貸了多少,借了多少?

  答:不太清楚,這些都是她愛人辦的。

  再問:大女兒接他們去城裏住沒有?

  答:接了,但是家裏走不開,家裏種了20擔地,養了3頭豬,一頭牛,走不開。

  2》下崗再種地

  一輛麵包車停了下來,那是跑出租的,走出一對青年男女,他倆説笑,忸怩:一對小戀人,小夥子做了頭髮,女孩穿吊帶裙,

  他倆由於再三,還是向公路邊的木屋走去,從木質顏色來看,這是一幢新蓋不久的房屋,房屋旁邊就是吳姓大姐拔草的田地。

  小戀人步入木屋的同時,一個中年人走了出來,從相貌上看,是小夥子的父親,後來得到了父親的證實,問及那個女孩是他的兒媳嗎,他説還不知道,這是女孩第二次進他的家門。

  這個中年人姓楊,以前在錦屏縣城某銀行做保衛工作,2003年下崗了,單位一次性付給他6萬塊買斷費用,他揣著這筆錢回到老家,花1萬塊前蓋了這間木屋,找村裏要了一些田地,重新開始農民生活,問及還會種地嗎?説種地長大的,習慣了。

  楊大哥説當兵出生,79年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榮立二等功,戰爭結束後,到石家莊某軍校學習,後分到北京衛戍部隊,86年大裁軍100時,他轉業至錦屏縣工作,直至2003年下崗。

  楊大哥帶著老婆孩子回到了農村,兒子開卡車跑運輸,兒子的女朋友是縣城裏的人,不知道他們能不能成,老楊説。

  (和吳大姐和楊大哥聊天很有趣,我們語言相通,而且我熟悉山區農村一切,一起聊天時,他倆一直在笑,就好像在説別人家的事情。)

  【紅色故事】

  紅軍故事1:

  1934年12月20日,紅軍中央縱隊從這裡離開往河口方向走,從這裡到河口有20多公里路,他們21號趕到河口。紅軍在河口打過仗,準備搶渡河口,國民黨派王家烈的2個團駐守,紅軍派了2個團用炮和他們打,最終搶到渡口過河。

  紅軍故事2:

  當地一個苗族老人病了,毛主席去看他,還派了人來給他打針治病。毛主席要房東在山上打一種叫馬齒莧的野菜給他吃,這種菜既可以吃,又能做藥,有止泄功能。

  紅軍故事3:

  有一段路,最早叫冉西路,是紅軍要走的,國民黨派人給拆了,兩個村子無法通往,紅軍又把路修好,這條路叫紅軍路。

  紅軍故事4:

  烏下江有兩個紅軍犧牲了,老百姓把屍首埋了,這次漲水,村裏人自發把這兩個紅軍的墳往高處遷,還立了碑。(事情原委:渡烏下江時,一個首長,4個警衛員,4個民工,一匹馬。首長先過河,然後派船來接他們,馬在船上受驚跳下水,把船打翻,4個戰士落水,他們都不會游泳,最後兩2個被救,還有兩個不幸犧牲。)

  紅軍故事5:

  在八壽,有2個女戰士被國民黨殺了(在錦壽死了20多個紅軍戰士,有的是掉隊了,不能走的,交當地老鄉家)。被殺害的女戰士當時不知道是女的,因為紅軍缺乏營養,身體嚴重瘦弱,死後搜東西時才知道是女戰士,國民黨兵把屍首扔到河底,至今沒有打撈上來。

  紅軍故事6:

  1957年,八瓢村,蒐集出八挑紅軍遺物,都送到了遵義紀念館,其中有一副銅筷,是當地村民捐贈給政府的。

  當年長征時,紅軍的一個偵察連12個戰士,在一個叫龍稟虔的人家裏住了七天,他們給紅軍煮飯、服裝,紅軍在四週偵察敵情。當地有個叫吳蠻子的人,組織了60個地方上的人,要來收拾這12個紅軍。龍和母親就跟吳談判,吳:60個人打12個人,綽綽有餘,要把他們的武器沒收過來。龍就想辦法不讓吳成功:人家在外面不容易,也為了他們的事,請你們不要這樣(對他們)。最後龍自己出了五挑穀子,幾十斤油,送給吳,請他們打牙祭,不為難紅軍。家裏人還幫紅軍洗衣服。紅軍十分感激,離開時非常感動,當時身上沒有錢,就把一雙銅筷送給了龍,現在它在縣檔案館收藏。

  紅軍故事7:

  當地,保存一張署名朱德、毛澤東的傳單,大概有了400字左右的內容,非常珍貴。這份傳單只有2份孤本,一份在遵義,一份在錦屏,為了保存傳單,費了不少事。傳單最初在啟蒙鄉,保存的人家發現有(國民黨)的兵和鄉長派人來收來抄,就把它輾轉放在親戚朋友家,經歷了許多苦難,東躲西藏很久。家中的老母親,也因為顛簸而去世。1957年,政府來調查紅軍長征歷史時,就捐獻給國家了,上面有“嚮往革命”等字樣。

  紅軍故事8:

  楊和鈞,一個侗族青年。為了救留下的紅軍傷病員(其中有一個姓吳的排長),自己(楊和鈞)上山採藥,給兩個紅軍醫療,為了他們的安全,還轉送到兩邊的親戚家。後來,這事被國民黨鄉保衛隊長髮現了,把兩個傷病員給殺了。楊和鈞寫了很多詩(自由體),有《八板壁上的指南》等作品,被收錄為黎州革命烈士詩集。後來,他按吳排長的指示,西上劍河,南下黎平廣西尋找紅軍,(為了尋找,在家裏賣田賣地,把老人的壽材也賣了)。到黎平後,聯合當地進步人士開展地下活動,最後不幸被國民黨鄉兵抓住,當天就殺害了。1936年11月遇難。82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隨隊記者胡嗎個報道)

責編:王麗華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