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2日 13:39 來源:
來源:科技中國網
家長們總是抱怨:現在的孩子總是渾渾噩噩的。那麼,請問,如果一個成人總是不能從時差中恢復過來,他會有什麼感覺?其實,這就是現在青少年的實際感受。並且,這不是孩子的錯。
房間裏一片狼藉,堆滿了衣褲、舊雜誌、沒吃完的零食,你幾乎找不到落腳的地方。這就是現代文明社會青少年房間的真實寫照。雖然孩子的房間亂得如同巢穴一般,但卻充滿了高科技,到處擺放著最先進的電器設備:電腦、電視機、遊戲設備、CD播放器和其他電子玩具,應有盡有。難怪孩子到半夜都不肯睡覺,早晨的時候要被家人轟趕才能起床,上課又要打瞌睡。孩子成了自己的最大敵人,他們是這個每天24小時社會的受害者。
如果我們認為是青少年自己選擇了這種夢遊式的生活方式,我們也許可以採取一些辦法,至少可以勸説他們放下手中的遊戲設備去睡覺。但是,人們不能解釋的是,發展中國家的青少年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在貧困地區,連生活用電都沒有保障,更沒有網絡遊戲,可那裏的青少年也是很晚了才上床睡覺。於是,我們設想,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青少年即使早上床也不能入睡。有證據表明,情況確實如此:從生物學角度分析,如今的青少年在我們認為合適睡眠的時候睡不著覺。
這可不是無足輕重的問題。如果青少年在他們的身體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被迫起床、上學,不僅是對學生和老師來説是強人所難,而且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也將造成不必要的困難。剝奪他們的睡眠,會威脅他們的前途、他們的健康,甚至他們的生命。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又該採取什麼對策呢?
專家建議,青少年每天晚上的睡眠時間至少要有9個小時,但只有大約五分之一的青少年的睡眠時間達到了9個小時,很多學生反映,在不是週末的時間裏,每天晚上的睡眠時間不足7個小時。如果晚睡對英國和澳大利亞的青少年來説是一件壞事的話,那麼對美國和中國的青少年來説就更糟糕,因為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學生上午9點才開始上課,而美國和中國的學生必須在上午7點鐘左右就到校。所以,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今年3月份公佈的最新調查指出,11歲至17歲的學生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每週至少有一次在課堂上打瞌睡,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有一半以上的人反映睡眠不足,白天感覺很疲倦。
百靈型和貓頭鷹型的轉變
美國羅得島普羅維登斯的布朗醫學院(Brown Medical School)瑪麗 卡斯克頓(Mary Carskadon)説,在美國,大約有一半的青少年表現出嗜睡病的症狀,這種疾病是由大腦信號通路缺損造成的。她最近招募了一組青少年到她的實驗室進行睡眠實驗。正常情況下,人們入睡後很快就進入慢波睡眠的模式,然後進入快波睡眠的模式。而當她在早晨對這些青少年進行實驗的時候,他們馬上就進入快波睡眠的模式。她説:“這就是嗜睡病的典型症狀,但是,這些青少年並沒有患嗜睡病。”
那麼,青少年為什麼不早點關燈睡覺呢?原因很簡單:他們在這個時候睡不著。
很早之前人們就知道:不同人的睡眠模式有很明顯的區別。大部分的人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早晨型”或者“夜晚型”,也就是説,要麼是清晨的百靈型,要麼是晚上的貓頭鷹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早起者有他們的生活方式,而貓頭鷹型的人則更樂意于晚睡晚起。
2004年12月,德國魯德維格馬克西米蘭斯大學的蒂爾 羅內伯格(Till Roenneberg)指出,人的“早晨型”與“夜晚型”除了受先天因素影響以外,還隨著年齡而變化。他的結論來自他對25000個年齡在8歲至90歲的人的睡眠習慣的調查研究。其結果是:年齡小的兒童,傾向於清晨的百靈型。但是自從14歲左右起,上床睡覺的時間和起床的時間就變得越來越晚。他還發現,到了20歲左右,這種變化趨勢反過來了,開始睡眠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早了。女性到達這個轉捩點的平均年齡是19.5歲,而男性的轉捩點在20.9歲。他説:“大多數的兒童都是早晨型,他們醒得早,並且在早晨的時候是最清醒的。大約在青春期開始的時候,體內的生物鐘發生變化,變成了夜晚型了。”青少年在比較晚的時候才有較好的表現,要在下午或者是晚上才有好的表現,在晚上11點之前甚至是在淩晨1點之前都很難入睡。
睡眠壓
那麼,從兒童到少年,睡眠模式發生變化的時候,體內發生了什麼變化?當人們對睡眠本身的研究逐步深入的時候,答案也變得明晰起來了。人們過去認為,睡眠是一個被動的過程。但是從十多年前開始,研究人員研究發現睡眠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並且受人自主意識的影響。睡眠的控制中心是由體內的晝夜節律生物鐘──視交叉上核所控制的,它只有豌豆般大小,由一組神經元組成,位於大腦基部視丘下部的深處。在視交叉上核的細胞內,有一組基因,其編碼一組開關蛋白,這些開關蛋白控制這些細胞內別的基因的打開與關閉,而這些被控制基因的被激活與被抑制則構成體內生物鐘的24小時節律。
視交叉上核協調著兩個相反的過程,一個促使大腦變得清醒,另一個則促進睡眠,這兩個調節過程精確配合,使得體內節律與自然界白天與黑夜的節律相吻合。自從醒來的那一刻開始,促進睡眠的因素就開始不斷積累,這就是所謂的“睡眠壓”。而睡眠壓總是由促進清醒的化學物質阿立新(orexin)監控著,阿立新神經元存在於下丘腦中,能夠産生阿立新蛋白質,這種物質在使人保持正常清醒狀態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根據視交叉上核接收到的光信號分泌出來的。傍晚的時候,視交叉上核將信號傳到大腦基部的松果腺,促使其分泌名為褪黑素的激素,而褪黑素是促進睡眠的。在分泌褪黑素的同時,體溫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也降低,最終進入睡眠狀態。
卡斯克頓發現,在青少年體內,上述過程在兩個方面發生了變化。腦電圖顯示的腦電波在睡眠壓加大的時候發生了變化。她去年的一個研究表明,在大腦清醒期間,青少年的睡眠壓積累速度要比十歲以前的兒童慢。她説:“自從青春期開始,由於睡眠壓的積累速度減慢,導致了體內平衡過程的延遲。這樣,使得青少年睡得更晚起得也更晚。同時,褪黑素的開始分泌時間也往後延遲了大約一個小時。而根據對青少年唾液的研究,褪黑素延遲分泌開始於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