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
從今天開始,一部反映晉商題材的話劇《立秋》從北京開始了全國的巡演。這部山西省話劇院創作的話劇從2004年首演以來,演出240多場,觀眾達20多萬人次,在海峽兩岸觀眾中引起強烈共鳴。
《立秋》講述的是晉商票號在民國初年國運衰微的形勢下,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仍堅持中國商人的誠信傳統的故事。話劇將故事情節濃縮在立秋這一天,矛盾衝突絲絲入扣、高潮迭起,每次演出觀眾都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觀眾良好的口碑加上劇院成功的市場運作,到目前為止投入只有150多萬元的《立秋》,票房收入已達500萬元,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話劇市場不太景氣的情況下,山西省話劇院為了這部戲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光劇本就打磨了一年半,先後九易其稿,並且整合了全國優秀話劇精英進行創作。聞名全國的導演陳?為了《立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就在首演前九天,她積勞成疾,心臟病突發犧牲在她熱愛的崗位上。國家話劇院副院長、著名導演查明哲是陳?導演的學生,看到老師作品還未完成,他毅然臨危受命,接過重擔,與全體工作人員一起,以對藝術和觀眾的忠誠在六七天內完成了至關重要的舞臺合成。
《立秋》的成功並非偶然,它之所以受到廣大觀眾和專家的肯定、之所以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是因為它凝聚了全體創作人員對藝術孜孜不倦的忠誠、反映了觀眾對誠信傳統的呼喚。
【詳細內容】
主持人:
我們看這樣幾個數字:一部戲、兩年多時間、演出240多場、觀眾20多萬人次,這是一部話劇所創造的業績,這就是山西省話劇院創作的反映晉商題材的話劇《立秋》,這部話劇引起了很多觀眾的強烈共鳴。就在我們今天節目播出的時候,《立秋》全國巡迴演出在北京啟動。而一個月以前,話劇《立秋》來到寶島台灣演出。
(播放《立秋》片段)
2006年12月6日台北中山紀念堂。
正在演出的是山西省話劇院的話劇《立秋》,它説的是晉商票號在民國初年國運衰危的形勢下,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並最終因悲劇性的時代而毀滅的故事。這部話劇雖然有著濃郁的山西特色,然而,首次在寶島台灣演出,卻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共鳴。
觀眾1:
好,太棒了。
觀眾2:
演得太好了,我深受感動。你唱得好漂亮,我好多年沒有聽到了。
董懷玉 《立秋》中馬洪翰的扮演者 國家一級演員:
我們那幾天一直被這種,就是説每天都沉浸在興奮當中,就是那麼長時間他們都不走,每天演完了以後我們謝幕就不走,就圍著。我們簽字簽到沒有辦法了,最後我都跪下了,我單腿跪下給他們簽字,有的演員就坐下簽字,就那樣,人家劇場要關燈了,還是不走。所以感悟很深,原來很多的疑惑什麼的一下就釋然了,畢竟我們還是同胞兄弟,骨肉親情。
五天演出六場,場場爆滿,每場演出結束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連戰、馬英九、王金平等先後專程觀看演出。連戰先生還贈送給山西省話劇院一塊題為“立秋演藝、百尺竿頭”的匾額。
賈茂盛 山西省話劇院院長 :
兩岸本來就是同根同脈,本身就是炎黃子孫,傳統的文化基因已經深深地根植于兩岸人民之中,只要是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品,兩岸人民都會喜歡的。
其實,話劇《立秋》在祖國大陸一直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從2004年首演至今,兩年多時間,他們走遍了大江南北,先後演出240多場,觀眾達20多萬人次,創下了近年來中國話劇界演出的奇跡。前幾天,記者在山西省太原市的山西省演藝中心親身感受了《立秋》的強烈震撼。
(播放《立秋》片段)
大幕打開,把觀眾帶到民國初年山西豐德票號的深宅大院裏,當時時局動蕩,票號總經理馬洪翰面對客戶擠兌、天津票號被燒、大批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誓死為豐德票號護碑守門。副總經理許林祥主張順應潮流,將票號融入現代銀行的軌道。劇中,在一場票號派和銀行派的激烈爭執中,又夾雜著傳統與現代、忠誠與背叛、封建家族與現代愛情的種種糾葛。
(播放《立秋》片段)
解説:
劇場裏一張張專注的面孔、一聲聲由衷的感慨,隨著劇情的發展,有的觀眾流下了眼淚,在兩個小時的演出中,全場有20多次掌聲。演出結束已是晚上10點多鐘了,但不少觀眾仍然沉浸在劇情之中,在《立秋》的大幅劇照前留連忘返。
記者:
老同志,您好,我看您剛看完戲還一直看這個介紹是吧?
觀眾1:
有點時間看看。
記者:
覺得這個戲怎麼樣?
觀眾1:
挺好,挺好,樹立了咱們三晉晉商的美德、誠信。
觀眾2:
太感人了,太震撼了,我從首場演出我就看了,到今天我是第五次看了,每一次看都有每一次新的感受。
為什麼《立秋》有這麼大的魅力呢?有評論説,《立秋》將所有故事情節都濃縮在立秋這一天,所有矛盾、衝突絲絲入扣、環環相連、高潮迭起,這是這部戲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薛若琳 中國劇協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
我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品,好看、好聽是它最首要的任務,然後思想性才能發揮作用。這個戲我覺得它現在非常精緻,無論從人物的性格,到舞臺的呈現,都是給人以非常深入,很有咀嚼回味的這種感覺。
(播放《立秋》片段)
《立秋》洋溢著濃郁的山西風味,在精彩好看的同時,《立秋》主題厚重,看後帶給人許多啟迪和反思。劇中,豐德票號在內外交困之際,最後散盡萬金,寧可傾家蕩産,也要維護票號的聲譽。尤其是戲中出現的這段馬家祖訓,每次出現都贏得觀眾們熱烈的掌聲。
(播放《立秋》片段):
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勤奮、敬業、謹慎、誠信!
觀眾3:
挺感人的,我是第一次看話劇,我覺得它弘揚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就是誠信。
記者:
這個戲最打動您的地方是什麼?
觀眾4:
就是山西人這幾百年來以誠信為本,同樣我們現在搞這個和諧社會,也需要以誠信為本,人與人之間就應該以誠信為本。
于丹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這部戲它不是屬於一個山西的戲,它是一個屬於中國文明的戲。《立秋》這部戲是寫了整個一個民族在文明生成的時候,付出的艱辛和痛楚,這種痛楚中的涅?它會直指人心,對今天和對未來,包括對海外的華人都能夠引起一種道德共鳴,一種深深的痛惜和一種對文明傳統建立那種理性的反思。
“金盃、銀盃不如觀眾的口碑”,良好的口碑再加上成功的市場運作,到目前為止,《立秋》票房收入達到500多萬元,而投入只有150多萬元,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記者:
這個戲在您這個劇場演了多少場?
亢翼舟 山西省演藝中心經理:
在我這個劇場演了80多場,而且觀眾反響非常強烈,少有的那種盛況空前,場場爆滿,而且觀眾每天出來評價特別好,我們在門口每天能聽到,第二天領著朋友、親戚重新再來看,好多觀眾看了好幾次。
解説:
在話劇市場普遍不太景氣的情況下,一個地方院團是怎麼做到的呢?其實,從一開始,山西省話劇院就豎立了“衝刺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的目標,他們一絲不茍,光劇本就打磨了一年半,先後九易其稿,並整合了全國優秀的話劇精英,孜孜以求、精心創作,可以説,為了《立秋》,他們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甚至是生命。
採訪中,我們還注意到,在後臺的化粧間一直擺放著一幅照片,她就是本劇的導演,我國著名導演藝術家陳?。為了《立秋》,75歲的陳?導演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就在《立秋》首演前九天,陳?導演因積勞成疾,心臟病突發,倒在了自己鍾愛一生的話劇舞臺上。
賈茂盛: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導演不在了,對劇組來講那真是個天大的打擊,下一步怎麼走,這個戲還能不能演下去,成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著名導查明哲是陳?的學生,他到太原是料理老師後事的,他不願看到因為老師的離去,使這部力作的質量受到影響,他毅然挑起了重擔。然而,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劇本,要在六七天的時間裏完成至關重要的舞臺合成,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查明哲 《立秋》的導演、國家話劇院副院長:
但是我想到的是陳?老師對於戲劇的這種追求,她是為這個戲棄世界而去的,是鞠躬盡瘁在這個舞臺上的。我作為她的學生,作為她的弟子,作為像兒子一樣接受了這樣一個母親這麼年來給我的這種教育和情感,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起這麼一個創作,繼續走下去,用這樣一個她教給我的藝術、教給我的思想,來幫著她完成她沒有做完的一件事情,用這樣一個作品給老師送行。
那六個難熬的日日夜夜,查導演和同事們全力以赴,《立秋》終於如期上演了,成功了。陳?、查明哲兩位導演以為觀眾和藝術的忠誠,嘔心瀝血、前仆後繼打造的《立秋》,正感動和感染著越來越多的人。
主持人:
觀眾的掌聲、觀眾的淚水,這就是觀眾對《立秋》的肯定,也是對《立秋》呼喚誠信、弘揚誠信的共鳴。正是主創人員對藝術的孜孜追求、藝術家的嘔心瀝血才贏得了喝彩。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我們看到的好作品都是順應時代的呼聲,緊扣觀眾的欣賞脈搏,藝術精湛、內涵豐富,只有這樣一部戲才會有生命力,也才會有市場。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