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專稿:印度的海軍強國夢可謂由來已久。在1947年獨立後僅僅6個月,印度政府就請求英國皇家海軍幫助印度規劃海軍建設,當時印度就認為,南亞次大陸兩側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各需一輕型航母艦隊,另需一艘用於替換。時至今日,印度“三航母”規劃仍然沒有改變。
今年2月,印度自造3.75萬噸航母的龍骨鋪設完成,印度媒體一片歡呼,認為這標誌著印度加入了“航母大國俱樂部”,具備了像美、俄、英、法等國一樣的航母製造能力。
購買改裝受制於人
早在1957年,印度就從英國皇家海軍獲得一艘未完工的“尊嚴”級輕型航母,並在貝爾法斯特完工。4年後,這艘航母進入印度海軍服役,改名為“維克蘭特”號。
1985年,英國皇家海軍決定向印度出售當時已經服役25年的28000噸的“半人馬座”級航母“競技神”號。印度欣然接受,並經過改裝後將其命名為“維蘭特”號。這樣,此前的“維克蘭特”號航母得以在1997年退役,此後“維蘭特”號航母成為印度僅有的一艘航母。
2004年1月,印度與俄羅斯簽訂協議,購買改裝過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和16架艦載米格29K戰機。
印度原本希望俄羅斯的航母2008年到2009年交付使用後,就讓已服役50年的世界最老航母“維蘭特”號退休。但俄工程師似乎低估了改裝航母所需要的時間,改裝進程一再拖延,最後使交接工作要等到2012年才完成。
更麻煩的是,“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的改造費用不斷上漲,2004年簽訂協議時的價格是9.7 4億美元,到2007年11月時已攀升到22億美元。為儘快達成航母價格協議,印度于2009年1月派代表團去俄羅斯談判。但俄羅斯的答覆又給了新德里當頭一棒,要求將航母改造費用再增加7億美元。印度可算是嘗到了“被大國勒住脖子”的苦頭。
好在1999年到2001年時,“維蘭特”號進行過一次大的整修,升級了動力系統、雷達、通訊系統和武器系統,使其壽命延長了10年。但2008年,印度唯一的這艘航母不得不躺在孟買和科欽的船廠進行整修,一直到2009年7月。這意味著,目前印度沒有一艘正在運行的航母為這個新興大國保護海上利益。
印度媒體將航母青黃不接的這種潛在危險狀態歸咎於政府,認為幾屆政府未能進行與國家地緣政治目標相吻合的長期國防規劃。報道稱,完全是因為印度政府沒有能力做出及時的決定,才導致自造航母的計劃推遲了好幾年啟動,以至於首艘自造航母可能要等到2014年才能下水。
自造之路歷經曲折
其實,印度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産生了自行建造航母的想法。據印度海軍參謀長阿倫 普拉卡什上將介紹,當時由於擔心“維克蘭特”號航母老化、難以購買另一艘航母以及印度培養出來的海上航空人才無用武之地,印度海軍開始考慮自行研製本地艦船。印度海軍的設計人員曾考慮過多種航母設計方案,包括將客船船體改造成航母,但並未得到有關方面的支持。
1987年,印度海軍説服政府同意讓法國艦艇建造局為印度海軍進行25000噸、可以搭載15噸戰機的海上控制艦的概念研究。但因資金緊張,1989年出爐的研究結果只能被束之高閣,但這仍然給印度自行研製帶來了啟發。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印度的飛機型號受到政治考慮的限制,因為冷戰期間印度與蘇聯親近、與美國疏遠,因此無法購得市場上最先進的美國戰機和飛機彈射器,而印度已有的海鷂戰機比當時蘇聯的艦載戰機更為先進,因此在設計上陷入僵局。
直到80年代末開始,蘇聯也開始建造更先進的航母,研製出短場起飛、攔截索降落的技術,這帶給印度設計人員新的希望,設計出了第一個自建20000噸航母方案,並將其命名為“空防艦”,可搭載海鷂和印度正在研製的輕型艦載戰機。但應用短場起飛、攔截索降落技術對艦載飛機起落速度要求更高,也需將飛行甲板加長15米,對應24000噸的排水量。
此時,印度海軍已經開始認真考慮購買俄制“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以及能與其配套的米格29K戰機,並打算將航母重命名為“維克拉馬迪亞”號。
為了能起降米格29K戰機,印度重新設計自行建造的航母方案出現了37500噸的艦船,能搭載30架飛機以及1600余名官兵。
這一方案2003年1月獲得印度政府的資金支持,並獲得意大利和俄羅斯的技術支持。2004年11月底,印度政府撥款300億盧比(約合6.6億美元)開始在科欽造船廠自主建造航母。航母被命名為“藍天衛士”號,國內代號“71號工程”,與國産核潛艇(即“75號工程”)同被視為未來印度海軍發展的核心項目。至此,印度國産航母建造方案歷經波折後終於塵埃落定。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