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探秘我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
在全國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國60華誕之際,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更好推動以航天與核事業為代表的我國重大高技術産業的進步及國防和武器裝備的可持續發展。首屆《當代中國“兩彈一星”高層論壇》8月即將在京召開。
中國航天創建於1956年,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歷程,中國航天事業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裏,迸發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取得了令國人自豪、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事實證明了中華民族完全有信心依靠自強不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是什麼法寶一直在推動我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讓我們沿著航天歷史的印記,一起來探求輝煌背後的秘密。
1960年11月5日,東風一號近程導彈首次飛行試驗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國發射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發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1988年9月7日,長征4號運載火箭在太原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A氣象衛星。
鄧小平同志表彰我國"兩彈一星"時提出"沒有兩彈一星就沒有我們的國際地位和民族尊嚴"。 當“兩彈一星”的成功讓所有中國人為之歡欣鼓舞的時候,中國的飛天夢也正在孕育之中。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
1999年11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試驗飛船,飛船返回艙于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我國成功發射“神舟”二號試驗飛船,于1月16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準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我國成功發射“神舟”三號試驗飛船。
2002年12月30日,我國成功發射“神舟”四號飛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號飛船實現了兩人五天的太空飛行,標誌著我國跨入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階段,邁開了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的新步伐。
2008年9月27日,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從神舟七號飛船上進行了太空行走,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航天員能從本國自主研製的航天器上獨立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
從1999年起,我們見證了“神舟”飛向太空的每一次輝煌:飛船從無人到有人,飛船成員從一人到多人,飛行時間從一天到多天,航天員活動範圍從艙內到艙外……
一次次超越夢想的背後是經過幾代航天人的開拓創新、拼搏奮鬥的結果。上個世紀50年代,數以十萬計的工程兵、鐵道兵部隊和建築工人從四面八方秘密向大西北開進,開始了導彈、原子彈研製試驗基地和工業企業建設的巨大工程。我國航天事業創建之初,幾乎是一張白紙,在外國的技術封鎖,蘇聯又中止援助,撤走專家的情況下,我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航天技術難關,“兩彈一星”的精神開始萌芽。中國的科學家們戰勝了重重困難,僅用10來年時間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研製了導彈和核潛艇,發射了人造衛星,書寫了中華民族振興史上最輝煌的篇章,鑄就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載人航天作為繼“兩彈一星”後我國尖端科技領域的又一重大工程,與當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一開始就承繼了無數前輩創業者留下的寶貴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對中國實行嚴格的技術出口限制,對載人航天核心技術更是嚴格控制。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牢牢把握髮展的主動權,不能依靠別人、依賴別人。中國搞載人航天,只能立足自主創新,自主創新一定要以持續的技術積累作為基礎。 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牢記使命、不負重托,培育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航天事業培養了一批技術精湛、作風優良的人才隊伍,培育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航天精神、“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精神,都將激勵著中國航天人不斷前進,推動我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譜寫航天事業新的壯麗篇章!
相關鏈結:
責編:王騰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