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軍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開國大典閱兵細節:受閱部隊統一使用三八大蓋

 

CCTV.com  2009年04月08日 14:0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北京日報  

開國大典閱兵式中,限于當時的條件,大炮只能由驢子拉著通過天安門前。

  新中國開國大典中的閱兵式,歷時兩個半小時,受閱部隊共1.64萬餘人,場面非常壯觀。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威武雄壯的陣容展現在國人面前,不僅為新中國的開國盛典獻上了一份厚禮,也給世界以震驚。這次閱兵是我國現代閱兵式的藍本。以後歷次天安門國慶閱兵的程序和內容基本無大的改變,僅在方隊和人員的規模、數量上有所增減和變化。

  ●中共領導人接受斯大林的建議,開國大典舉行的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三個月

  新中國成立前夕,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對蘇聯進行了秘密訪問。訪蘇期間,斯大林曾問劉少奇,你們打算什麼時候宣佈成立中央政府?劉少奇根據出國前中共中央醞釀的意見據實相告:我們目前正集中力量解決華南各省的問題,成立中央政府要在明年1月,可能是1月1日。斯大林建議:解決重大問題時固然要穩妥,要掌握時機,但更重要的是不可錯過時機。我想提醒你們注意防止敵人可能利用所謂無政府狀態進行干涉。這是極毒辣的一招,不能不防。劉少奇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忠告,他立刻向中共中央作出彙報。

  在認真審視國際國內形勢後,中共中央迅速作出決定:1949年10月1日成立新中國中央政府,同時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

  ●1949年7月,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決定將閱兵式作為開國大典的三項內容之一

  新政協籌備會議在6月15日開始開會,7月7日過後,中共中央就成立了由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籌委會根據中央指示擬定的開國大典有三項內容: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三、人民群眾遊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麼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閱兵總指揮由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第二十兵團司令員)、唐延傑(華北軍區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訓練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楊成武兼任閱兵指揮所主任,唐延傑兼副主任。

  ●閱兵式地點有兩套方案:一是天安門廣場,一是西苑機場。最終接受周恩來意見定在天安門廣場

  當時由閱兵指揮所正副主任楊成武與唐延傑受命主持起草了一個《閱兵典禮方案》。閱兵方案提供了兩個地點供中央最後確定:一是市中心天安門廣場;二是市郊西苑機場。

  這兩套方案各有優缺點。天安門地處北平市中心,天安門周圍的街道四通八達,受閱部隊和參加慶典的群眾容易集中,在這裡舉行開國大典無疑會增加熱烈的氣氛和效果。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臺,便於檢閱。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閱兵方隊的排面不能太寬。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勢在於,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後顧之憂,而且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剛進北平時曾在西苑成功地舉行過閱兵。更重要的原因是,那裏地處郊區,地形開闊,萬一遭到國民黨空軍的襲擊也便於疏散和隱蔽。但缺陷是,首先須另搭兩三個看臺,工程大,且不如天安門城樓宏偉壯觀;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較遠,數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

  兩套方案,閱兵指揮部傾向於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經過反復權衡,寫下了自己的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後。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最終,中共中央採納周恩來的意見,將閱兵式地點定在天安門。

  ●閱兵分列式是按海、陸、空的順序,海軍方隊率先出場,這與以後歷次國慶閱兵都不同

  1949年10月1日下午4點35分,開國大典閱兵分列式開始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雄壯節奏聲中,海軍方隊走在最前面。來自安東海軍學校與華東軍區海軍的兩個方隊:海軍軍官方隊和水兵方隊昂首率先走過天安門,代表著新中國最早的海軍。他們當中許多是“重慶”與“靈甫”兩艦起義的官兵。當他們通過天安門主席臺時,廣場上頓時群情激昂、歡聲雷動。這不僅因為海軍是人民軍隊新出現的軍種,也是因為海軍的服裝特別——以藍白色為基調,與草綠色的陸軍服裝明顯不同;大檐帽、水兵帽、飄帶、披肩更是海軍特有的。

  開國大典閱兵式是按海、陸、空的出場順序。當時的習慣叫法是“海陸空軍”,如“海陸空軍大元帥”。而1950年以後,在天安門舉行的歷次國慶閱兵式,都是按陸、海、空的順序。

  ●30歲出頭的年輕師長、政委擔任步兵方隊領隊,受閱步兵統一使用日本造“三八大蓋”步槍

  水兵方隊之後是陸軍的步兵師、炮兵師、戰車師、騎兵師諸方隊。擔任步兵方隊領隊的是兩位“老”紅軍——32歲的步兵199師師長李水清和他的搭檔、年僅30歲的師政委李布德。30歲出頭當師長,這在今天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但戰爭造就人才,他倆十三四歲就參加紅軍,身經百戰,功勳卓著,1955年都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將軍。

  據説李水清將軍是影片《打擊侵略者》中志願軍李軍長的原型。李將軍回憶説:“開國大典頭天晚上,我與兩千多名受閱官兵幾乎一夜無眠,嶄新的軍裝整了又整,手中的武器擦了又擦,許多人還用雞油擦拭槍械鋼盔,使锃亮的裝備更顯威武。”

  因為當時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大多是從戰場上繳獲來的,所以戰士手中的槍械五花八門,嚴重影響受閱時的持槍動作,也有礙觀瞻。為了整齊劃一,閱兵指揮部規定,受閱部隊統一使用“三八大蓋”(日本製造,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生産,由於槍身上有一防塵蓋板,故稱“三八大蓋”)。

  ●閱兵方案中本來沒有安排空軍參加,開國大典前一個月中央決定新中國成立之日“空軍也要出動”

  當戰車師進至天安門廣場時,新中國空軍分別以雙機、三機編隊,一批批接連飛臨上空。現場氣氛達到高潮。

  1949年9月1日,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在傳達中央關於開國大典閱兵的指示時説:“中央決定在新中國成立之日,除地面部隊以外,空軍也要出動。”本來,閱兵指揮部報給中央的閱兵方案中沒有安排空軍參加。但是在8月中旬情況有了變化,人民軍隊的第一個飛行中隊已經在北平組建了,通過半個多月的試飛、訓練,已經完全具備了升空作戰能力。8月下旬的一天,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在聽取關於北平安全的彙報時,突然向在座的空軍代表提出:你們能不能夠組織一個飛行隊?通過天安門,接受毛主席、朱總司令和新中國領導人的檢閱?當時軍委航空局常乾坤局長肯定地答覆:可以組織一個小隊,小一點的,大隊也組不起來。

  這樣,就增加了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的精彩內容。一開始只安排9架“野馬式”戰鬥機參加開國大典。9月上旬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在南苑機場觀看完飛行表演後,朱總司令用企盼的口吻説:“能不能再多幾架飛機,什麼飛機都行。”後來,又有兩架“蚊式”戰鬥轟炸機、三架剛修復的運輸機、一架通訊機和兩架教練機加入了受閱飛行隊。軍委航空局最後敲定,10月1日那一天,將有17架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這幾乎是當時人民空軍的全部家底。

  開國大典那天,為了顯示人民空軍的力量,第一批9架戰鬥機飛過天安門之後,兜了一個大圈,跟在教練機後面,又飛過天安門一次,給人感覺是共有26架飛機。而在場的外國記者也沒能看出個中奧秘,他們在隨即發出的報道中聲稱“一共有26架飛機參加了編隊飛行”,並驚呼“中共一夜之間有了自己的空軍”。

  (作者係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學術研究部研究員、大校)

責編:李永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