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軍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櫻花背後的惡靈:凋敝的武士階級蛻變于征戰中

 

CCTV.com  2008年07月08日 14:3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編者按:草長鶯飛、櫻花漫舞。如煙花絢爛綻放的櫻花,其繽紛剔透的花瓣下,隱喻著大和民族怎樣意味深長的花語?它與神秘的武士道精神又有著怎樣剪不斷理還亂的淵源?近年來風行一時的《武士道》、《菊與刀》、《葉隱聞書》等著作,都曾經就相關問題論説過,本刊此番推出的這組文章,不迂迴不纏繞,讓歷史在沉積的最深處發軔——開宗明義,要講就直奔與日本國花一樣隱忍的武士道。本文是開篇,花期不長,精彩不容錯過。

好萊塢電影《最後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海報

日本沖繩八重岳的緋寒櫻

櫻花背後的惡靈:揭秘日本武士道的生前身後事

櫻花背後的惡靈:凋敝的武士階級蛻變于征戰中

櫻花背後的惡靈完結篇:武士道精神的不歸路

  新華網消息 據《世界軍事》雜誌2008年6月刊文《櫻花背後的惡靈——揭秘日本武士道》,現刊載如下:

  凋敝于西學浪潮前

  德川幕府帶給日本二百年承平,無仗可打的武士們,在歌舞昇平中享受著太平年華。1840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給一部分日本武士以警醒,以儒家思想立國的中國一直是日本心中的大國,但這樣的泱泱大國居然被幾艘小小的英艦擊敗了。至美國“黑船”到來之際,日本武士們發現自己祖上傳下的盔甲早已破敗,戰袍已經腐朽,不得已很多武士以消防服為戰袍,重新披掛上陣時卻發現對手的船如同一座海上堡壘,日本最大的戰艦也只有佩裏少將旗艦的二十分之一,根本沒有任何獲勝的機會,倉皇中,各地受過教育的武士們,開始探討日本強國禦辱之道。

  就像多年後的中國義和團一樣,當年日本也有很多武士對西方的一切恨之入骨,武士們在各個通商口岸自發襲擊西方人。當這些反西方情緒醞釀到一個極致時,終於導致了日本薩摩藩和英國開戰,英艦炮轟薩摩的港口,並逼迫幕府賠償損失。在巨艦大炮的轟擊下,日本儒家武士道土崩瓦解了。

  慘痛的現實,令日本當時的開明武士開始研習“蘭學”(即西方的學問),重點學習炮術、火槍技能,以求快速強大,其中西南四強藩為盛,四強藩分別為:薩摩、長州、土佐、肥前。這四藩基本都是在戰國末期爭霸戰中失勢的大名(相當於中國的諸侯)領地,迫不得已投向德川幕府,早就對德川幕府心懷不滿。肥前藩,首先建立起日本第一座現代化的煉鐵廠;薩摩藩,則購進西方的新式戰艦。德川幕府當然不能坐視各藩自行其是,於是調動大軍進行鎮壓,但在春田、斯賓塞步槍面前,穿著盔甲、揮舞戰刀的武士損失慘重。挫敗感深重的幕府也開始改革,向法國學習現代化。但革命者等不及了,他們已經找到了一個全新的效忠目標——天皇,這個幾乎被日本社會遺忘的領袖。此外,朝廷內部打倒幕府的希望也越來越強烈,不惜將天皇毒殺,換上年幼的睦仁天皇。全國倒幕派開始高唱 “王政復古,尊王攘夷”的口號,一幅大義凜然的神情將天皇抬上了天,全然不顧剛剛毒死了一位天皇。日後,那些右翼分子們在這一點上,還保有倒幕派的神韻。

  整個維新過程充斥著暴力,倒幕派為了推翻幕府統治,集結軍隊對幕府進行討伐。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眼見大勢已去,宣佈“大政奉還”,將行政權交還給朝廷,試圖以此避免戰爭。但卻拒絕將手中的軍權交還政府,終於導致了倒幕派出動軍隊對幕府發動攻擊,強迫江戶開城,終結了德川幕府的統治。此後,雖在關東局部地區還有叛髮發生,但日本基本上太平了。

  德川幕府是推翻了,但新建立的政權卻人才匱乏,結果不得不大量任用前朝舊臣,包括最後一任徵夷大將軍德川慶喜,以及曾公開反叛中央政權並建立蝦夷共和國的?本武揚,皆在新政府中委以重任,這些舊臣們倒也盡心奉公,一片鹹與維新的景象。在這種情境下,新政府開始解決軍隊問題。解決軍隊問題的關鍵就是武士問題,政府首先要求各個倒幕藩先為新政府做些實事——即把軍隊交出來,由大村益次郎主管並開始改組軍隊,建立完備的政府軍。隨之而來的各種西方科學技術的衝擊,使得虛無縹緲的武士道精神日薄西山。

1/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