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法國學者魏柳南對“中國崛起前景與阻力”等人民網網友的提問認真作答。他認為制約中國發展的最大國內問題是腐敗。各個國家的腐敗問題都有同樣的負面影響,尤其常見、普通的腐敗,它直接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其他國家有一些腐敗是存在於高層,存在於大企業之間,而中國的腐敗,一般是民間的,這其實比較可怕,對於中國來説,這也是未來將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5月17日《長江商報》)
魏柳南説,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腐敗是“基層腐敗”,這一點我頗為認同。解決行政體系中越往下越腐敗的問題,也的確是我國將來要面臨的最重要問題。甚至在我看來,腐敗意識體系的下界,早已超越了執政最底層,在無權者中也已形成深厚的民間基礎。
一種操作規則默化成一種共同準則,即可視之為“文化”。文化是一種非常玄妙的東西,在某種傾向下比任何冠冕堂皇的制度規章更能發揮行動效力。反思我們的基層腐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可否認,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累,“腐敗即合理”的思想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基礎。
首先,從官場文化層面看,做官為自己或者自己親友牟利,在某種層面上已經形成共識,利己是自己應有的福利,利親友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尤其是在基層,自上而下約束權力的制度往往成強弩之末,在制度真空狀態下,“腐敗文化”無疑氾濫得更快、更廣。而“腐敗即合理”思維一旦形成氣候,即意味著做“清官”很可能會遭到孤立排擠,面臨著要麼“出局”要麼被“同化”的命運。“腐敗文化”就像大染缸,其腐蝕與氾濫能力是非常強的。
其次,從“民間文化”層面看,雖然近年來民間的反腐呼聲日益高漲,但認為好不好與現實中“合不合理”其實是兩回事。痛恨腐敗的視角有兩種:一是作為旁觀者,與腐敗者沒有利益瓜葛,可以單純從道德角度來評判;二是受害者,對權力腐敗侵害社會公平公正深有所感。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假如我們自己當官會怎樣?假如我們自己遇上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是否希望能有“後門”可走?相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經不起這樣的拷問。為什麼官員手上的公章那麼值錢?為什麼禮品市場的生意那麼興旺?其中原因絕非偶然,背後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
很明顯,“官場文化”對“民間文化”的形成無疑是有決定性作用的。氾濫于坊間的“腐敗即合理”思維,其實並非出於人類天然的價值判斷,而是民眾在長期實踐中被動積累出來的辦事“智慧”。因為你不按照官場那套規則,你就會成為現實中的吃虧者。這樣的“智慧”久而久之,其中的道德評價因素就會慢慢地被剝離,“不合理”就會變成“合理”。民眾變得更加“務實”,甚至由痛恨權力腐敗轉而羨慕權力,把自己也能腐敗當成追求的目標。而 “民間文化”對“官場文化”同樣有反作用力,因為官員都是從民眾中來。兩者如互動,就會墮入惡性循環的深淵中。
要防止“官場腐敗”與“民間腐化”的惡性互動,正本清源之舉是從掌權者入手,建立嚴格的制度對權力進行有效的約束,嚴懲制度內腐敗。單單自上而下的制度內懲戒還不夠,還必須引入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制約機制,只有在老百姓面對腐敗官員不再束手無策、不再默默接受其“潛規則”的時候,“腐敗文化”的民間基礎才會逐漸土崩瓦解。這不僅僅是一種制度建設,更是一次民主意識的啟蒙。
作者:葉樹濃
相關鏈結:
責編:王鑫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