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核心”都忠心
鄧榕説:“爸爸老在忙工作,因此對我們來説,媽媽自然就比爸爸更為親近。我們的媽媽,不僅在生活上照料我們,在思想上,乃至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媽媽的影響力都是非同尋常的。”卓琳曾是北大物理系的學生,三個子女也都相繼選擇了北大物理系,可見母親對子女影響之大。
在家裏,卓琳是“中心”,鄧小平是“核心”。卓琳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不讓小平操心,讓他專心致志地幹好工作。家裏開支都是由卓琳計劃實行,鄧小平從不過問,當然卓琳總是儘量將開支向丈夫傾斜。在三年困難時期為保證丈夫吃好一點,卓琳要他單獨吃,鄧小平不幹。後來,她就派次女鄧楠陪著老爺子吃。可不久,老爺子又不幹了,堅持要跟大家一塊兒吃。卓琳沒轍了,就單獨多給他炒一個菜,但到了飯桌上也叫鄧小平“給你點、給你點”給大家分了。最後,誰也不再享受“特殊待遇”了。
卓琳夫婦倆都非常喜歡孩子,同他們在一塊兒備感天倫之樂的溫馨。他們自己的5個孩子、鄧小平的妹妹及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都生活在鄧家,由卓琳照顧。同時,她還十分關心老戰友的孩子,並盡力幫助老戰友。
鄧小平也喜愛大家庭中暖融融的氣氛,喜歡一家子住在一起。在他晚年時,卓琳“規定”孫輩每天定時要看爺爺,要在爺爺面前坐一坐。每天老爺子還沒起床,卓琳就把孫輩抱到他被窩裏去陪老爺子。在孩子中間,鄧小平説話不多,可他的品格卻深深影響著孩子們,既親切又威嚴。
鄧小平復出工作後,和卓琳在外出視察的旅途中(資料圖片)
帶著無盡思念安享晚年
晚年的卓琳對待生與死的問題非常坦然,她多次和子女討論身後事。她説,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溝裏就行了,不要給國家添什麼麻煩。她很早就填寫了角膜捐獻志願書。
鄧小平逝世,很長一段時間卓琳都沉浸在綿綿的哀思之中,她再也見不到相濡以沫的身影了,再也聽不到那熟悉的聲音了。當國人、家人還沉浸在悲痛之中,當人們還在思考如何向老人家表達最深切的哀思時,卓琳向家人、向子女們提出了一個要求一切要以中央的決定為準,你們不能提出高於中央標準的要求。於是,喪事從簡,她在家裏沒有設靈堂,只是將鄧小平的書房簡單佈置了一下以方便親友悼念。
“到香港自己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與“親眼看一看中國人民的小康生活”這兩個心願,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遺願。與鄧小平相伴一生的卓琳替他實現了這心中的夢想。每逢忌日,卓琳預先買些花瓣,在院子裏拋撒,邊撒邊喊“老爺子,給你撒花了,你聽見了沒有﹖”這情這景,令人動容。
如今,卓琳在兒女和孫輩們的簇擁下安享幸福的晚年。每天早飯後,卓琳要聽上一會兒京戲,這是她一生的愛好。鄧小平生前關心和愛護高雅國粹藝術,支持“十足的戲迷”卓琳看戲。卓琳看完戲後只要老爺子沒睡著,她就“彙報”表演如何精彩、如何獲得全場喝彩等等。卓琳非常關心老戲新演,如戰友京劇團排演《白衣渡江》和《柳蔭記》時,從經費到演出她都給予具體幫助。
卓琳還喜歡聽評書,她曾請人幫忙找了很多諸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評書的錄音帶,沒事的時候就聽上幾段。在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中,她尤其喜愛的是《紅樓夢》,其中不少精彩段落還能背下來。
近些年來,卓琳還設法為家鄉做點事情。她多次為雲南宣威的“希望工程”捐款,並一次同姐姐浦代英聯名致函家鄉領導説:“……我們雖然離開家鄉數十年,但對家鄉人民還是唸唸不忘、尤其兒童教育問題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我們現已年邁,常以不能為家鄉多作貢獻而內疚……”她還隨信寄出了2600元錢給家鄉的“希望工程”以表心意。
小平走了,但小平時代還在延續,“春天的故事”已延伸進21世紀。(□摘自《傳記文學》2007年第2期余瑋 石妍文)
責編:霍筠霞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