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歲月苦中作樂
196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把鄧小平一家推向了災難的深淵。人身失去了自由,工資被停發,生活十分困難。艱難歲月,更顯出夫妻間的情深意切。卓琳對鄧小平的關心體貼從喝茶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來。鄧小平愛喝龍井,為了節省開支,卓琳每天上午給鄧小平泡濃濃的一杯茶。鄧小平喝完了以後,剩下的茶根卓琳接著喝,下午再給他泡一杯。鄧小平有一件開司米毛衣,是解放初期他在上海工作時一個朋友送的。穿得久了,毛衣的袖子上破了一個洞。家裏沒有開司米毛線,卓琳就找了一些相近顏色的粗毛線,把粗毛線再分成細線,一針一線地把毛衣補好。
1969年10月,鄧小平以“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監管勞動。當時患有高血壓的卓琳往往一手拉著丈夫、一手扶著欄杆上樓。那時,鄧小平被分配到一家拖拉機修配廠幹鉗工活兒,一站就是一天,這活兒對他來講並不陌生,因早些年在法留學時就幹過。然而,那時鄧小平畢竟已是將近70歲的老人了。卓琳看他站著一天勞動很累,就要他搬個椅子坐坐,偷一偷懶,可他不肯坐,他説一旦坐下去就站不起來了。
工資全部停發,只發很少量的生活費,生活尤為拮據。於是,鄧小平夫婦的生活水準明顯降低了。鄧小平原來愛抽的“熊貓煙”不抽了,改為“前門煙”,愛喝的酒也降格了,改喝普通酒。有一次,卓琳找到與自己要好的女工學到一些釀酒的要領,並弄到一些酒藥,請人買了些糯米。很快,卓琳就釀得出一手好米酒,鄧小平很愛喝。兩人還動手做過豆瓣醬。
他們在那裏還開墾出了一塊地,種些菜什麼的。“他挖地,我就拿個小板凳坐在那裏揀石頭。揀完石頭後,弄成一畝地的樣子,我們就跟老百姓要些種子,種些茄子、辣椒之類容易種的東西。澆水呢,他去澆,總是照顧我。”
被“發配”江西的日子,卓琳終生難忘。院子裏挖地、拔草、種菜、施肥,他們幹得很愉快,互相幫扶,互相體貼。不幾個月,菜地長得青蔥翠綠,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青菜可以摘吃了,南瓜開出了金黃的花,蜜蜂在花的周圍來回飛舞。鄧小平夫婦看在眼裏,喜在心頭。
就是這樣,鄧小平幹重活、粗活,卓琳做些燒飯之類的技術活,夫婦倆在配合中相互照顧,收穫勞動中帶來的喜悅。
愛看京戲愛聽評書
晚年的卓琳對待生和死的問題非常坦然,她多次和子女討論身後事。她説,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溝裏就行了,不要給國家添什麼麻煩。她很早就填寫了角膜捐獻志願書。
每逢鄧小平祭日,卓琳預先買些花瓣,在院子裏拋撒,邊撒邊喊——“老爺子,給你撒花了,你聽見了沒有”。這情這景,讓看到的人怎不動容?在接受採訪時,她説:“他去世了,我們全家人都很悲哀,但是這是自然規律,你也沒辦法。每年他的生日,我們全家人還像他活著一樣,大家一塊兒給他過生日,紀念他。”如今,卓琳在兒女和孫輩們的簇擁下安享幸福的晚年。每天早飯後,卓琳要聽上一會兒京戲,這是她一生的愛好。小時候,她家裏有一部老式留聲機,還有很多百代公司出版的京劇名家唱片;每天放學後,她都會仔細地聽上幾遍,從中了解到不少戲曲知識。幾十年過去了,如今,老人對京劇的熱情依然不減當年。她訂了不少戲曲雜誌,電視上只要有戲劇節目,她一般是要看的。
卓琳還喜歡聽評書,她曾請人幫忙找了很多諸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評書的錄音帶,沒事的時候就聽上幾段。在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中,她尤其喜愛的是《紅樓夢》,其中不少精彩段落還能背下來。自己不但訂閱了《紅樓夢研究》,還多次為“紅學”研究捐款。
近些年來,卓琳還設法為家鄉做點事情。她多次為雲南宣威的“希望工程”捐款,並同姐姐浦代英聯名致函家鄉父母官説:“……我們雖然離開家鄉數十年,但對家鄉人民還是唸唸不忘,尤其兒童教育問題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我們現已年邁,常以不能為家鄉多作貢獻而內疚……”還隨信寄出了2600元錢給家鄉的“希望工程”以表心意。(本文來源:黑龍江新聞網)
責編:趙德禮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