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一直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不解之謎,或説深埋于永陵,或説被李自成焚燬,或説不知而終。中國美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明史專家任道斌教授22日在北京明長陵營建600週年學術研討會上提出,《永樂大典》正本下落已有定論,早在明朝滅亡前的一場大火中被焚燬。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永樂年間編纂的一部卷帙浩繁的大型類書,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至今殘存的嘉靖副本由於其重要的文獻價值仍被學術界視為珍寶。據統計,現在嘉靖副本《永樂大典》在全球範圍尚存400余冊,其中223冊存藏國內,國家圖書館館藏221冊。
據任道斌介紹,《永樂大典》原藏于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至北京皇宮內文樓(文淵閣)貯藏。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紫禁城奉天門、午門和三大殿失火,《永樂大典》險被燒燬。明世宗朱厚生怕這部孤本再遭不測,便命儒臣摹錄副本,歷時六年,至隆慶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從此,《永樂大典》有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別,正本藏于文樓,副本貯于皇史宬。後來,正本下落不明,副本則傳到清代,陸續有所失散,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大多被焚燬,少數被劫往英、美、法、俄、日等國,有的流入私家庋藏,有的歸入博物館。現在殘存的《永樂大典》為嘉靖副本的一部分,或其影印件。
有關《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一直説法不一。已故歷史學家劉盼遂在《〈永樂大典〉漫談》中提出“正本不詳其毀於何時何地”。郭沫若在《影印永樂大典序》中認為:“明亡之際,(北京)文淵閣被焚,正本可能即毀於此時。”近來,張忱石著《〈永樂大典〉正本之謎》,稱“正本下落史無記載”,乃提出《永樂大典》正本或“藏皇史宬夾墻”、或“殉葬”于明世宗永陵的猜測。
任道斌説,明末乃多事之秋,北京城在短短的40余天中發生了激烈的動蕩,干戈迭起,硝煙瀰漫,使《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蒙上了一層戰爭硝煙,陷入撲朔迷離之中。據彭孫貽《流寇志》載,當李自成農民軍兵臨城下時,城內“烽火蔽天”“火及西華門”,一片混亂。後來,李自成撤出北京時,舉火焚燬紫禁城,“火光燭天”“殿宇半毀”。郭沫若的推測,更使人産生《永樂大典》正本毀於明亡北京戰火的聯想。
據任道斌考證,《永樂大典》正本並非毀於明朝滅亡時的戰火,而是毀於明朝滅亡47年前的一場大火。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北京皇宮發生大火災,《永樂大典》正本連同其他許多文獻資料一起被燒燬于文淵閣內。晚明學者方以智的《通雅》稱:“近時《永樂大典》,洪州雲命解縉纂集,……今散失矣。”這段文字的後面有方以智的兒子方中履寫的注文:“《永樂大典》藏于文樓,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復命儒臣摹錄,隆慶元年始竟。萬曆中因三殿火,書遂亡。”
方以智為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定王講官等職,長于典章制度和考據之學。其祖父方大鎮、父親方孔炤皆為萬曆年間進士,詳熟京師掌故。方中履秉承家學,亦擅長考據,諳熟明季史事。任道斌認為,方氏都是晚明人物,所記之事應當大致可信,故《永樂大典》正本毀於三殿火災。
據《明史》記載,“萬曆二十五年……夏六月戊寅,皇極、中極、建極三殿災。”晚明文化名人陳繼儒在《眉公聞見錄》中寫道:“萬曆丁酉(即萬曆二十五年)間,有兩宮三殿火災。”朝廷甚至“捐官俸、開礦稅”以集資進行修復,可見火災損失慘重。晚明另一位文化名人董其昌在《容臺集》中記載:“丁酉……六月,大內災,兩宮毀。”“會西蜀陳文獻公請修一代正史,有詔求天下遺事……書藏文淵閣,時方擬撰《方伎傳》。丁酉,三殿災,史事中輟。”
任道斌認為,董其昌與方大鎮同為萬曆十七年進士,後任翰林院編修,參與修史,萬曆二十二年充任皇長子講官,出入皇宮頗知宮內諸事。當萬曆二十五年六月皇宮發生大火時,董氏又在北京,據其所撰《書旨》所載,是月他在京中還得到董源的《瀟湘圖》。由此可見,董其昌所説皇宮火災,殃及典籍等,並不是泛泛的無稽之談,而是切實可信的。無怪乎明史專家談遷《國榷》亦有“萬曆末,《永樂大典》不存”之説。
責編:許桂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