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經濟危機催生重大科技創新

 

CCTV.com  2009年01月19日 16:5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瞭望  

  專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

    眼下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之時,“科學的沉寂”已達60餘年,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顯現。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孫英蘭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社會政治格局的影響繼續顯現,國際國內環境的重大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産生了深刻影響,也勢將對中科院的發展産生重要影響。我們必須清醒認識,積極應對,努力化危為機,為我國長遠科學協調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科技、人才準備,提供有力的科技創新支持。”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2009年工作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接受了《瞭望》新聞週刊的專訪。

    針對當前國內外的形勢,路甬祥分析認為,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這場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全球繼續擴散蔓延,尚未見底,有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世界經濟將經歷一個較長的低迷、調整和變革期,全球經濟增速快速下滑,能源資源、糧食價格大幅波動,失業率普遍上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不容低估。

  世界正處在科技革命的前夜

    在路甬祥看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態勢沒有改變,仍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是前進中的問題。當前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時期,面臨多方面的壓力。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賴投資與出口拉動,依賴工業、物質資源和簡單勞動投入帶動,高投入、高污染、低産出、低效益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能源、淡水、土地、礦産等戰略性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路甬祥判斷:“世界正處在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他表示,得出這一重要結論,主要基於以下分析:

    ——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戰後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這次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過度依靠金融投機,過度依靠超前消費,過度依賴監管缺失的虛擬操作,導致金融與經濟泡沫破裂。依靠科技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就業崗位和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是擺脫危機,創新經濟增長的根本出路。這將強烈地激勵和加快科技創新突破與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前瞻全球現代化發展的未來圖景,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近三十億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歷史進程與自然資源供給能力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凸顯和尖銳,按照傳統的大量耗費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經濟增長方式、沿襲少數國家以攫取世界資源為手段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人類生存發展的新需求強烈呼喚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從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態勢看,奠定現代科技基礎的重大科學發現基本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科學的沉寂”已達60餘年,而技術革命的週期也日漸縮短,同時科學技術知識體系積累的內在矛盾凸顯,在物質能量的調控與轉換、量子信息調控與傳輸、生命基因的遺傳變異進化與人工合成、腦與認知、地球系統的演化等科學領域,在能源、資源、信息、先進材料、現代農業、人口健康等關係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領域中,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顯現。

    據本刊記者了解,國際理論界的研究也表明,技術革命與經濟危機之間存在某種很強的關聯性。

    美籍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曾對歷史上三次産業革命進行分析,明確指出,技術創新是資本主義長期波動的主要起因,正是技術革命帶動了經濟的起飛,並首次提出了創新理論。德國經濟學家門施(G..Mensch)在《技術的僵局》一書中,利用現代統計方法,通過對112項重要的技術創新考察發現,重大基礎性創新的高峰均接近於經濟蕭條期,技術創新的週期與經濟繁榮週期成“逆相關”,因而認為經濟蕭條是激勵創新高潮的重要推動力,技術創新又將是經濟發展新高潮的基礎。著名學者弗裏曼(C.Freeman)則認為,技術創新的週期與經濟繁榮週期成“正相關”,在經過幾十年科學技術準備後的長波上升階段,絕大部分的技術創新會導致大規模的新的投資和就業,因此西方國家的失業問題是一個長期經濟結構的問題,而不是短期財政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重點應放在支持高技術研究開發和新興産業發展方面。

  中國科技可能面臨新轉機

   在路甬祥看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態勢沒有改變,仍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是前進中的問題。當前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時期,面臨多方面的壓力。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賴投資與出口拉動,依賴工業、物質資源和簡單勞動投入帶動,高投入、高污染、低産出、低效益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能源、淡水、土地、礦産等戰略性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有效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有效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有效解決制約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對我國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至關重要。”

    路甬祥認為,金融危機有可能帶來中國科技發展的新的轉機。要積極應對,努力化危為機,為支持克服當前經濟困難的同時,要前瞻謀劃,為我國長遠、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好充分準備。

    據了解,中國科學院啟動的知識創新工程就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1997年底,中科院在系統研究了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態勢之後,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的全局出發,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報告,提出建設面向21世紀的國家創新體系的思路和新時期中科院的戰略選擇,建議國家組織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並主動請纓,“承擔知識創新工程的試點任務”。

    翌年2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對報告作出批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於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東南亞的金融風波會使傳統産業的發展有所減慢,但對産業結構的調整則提供了機遇。中國科學院提出了一些設想,又有一支隊伍,我認為可以支持他們搞些試點,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們自己的創新體系。”1998年6月9日,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決定啟動國家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一份具有深遠戰略思考的研究報告,拉開了中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大幕。

    在知識創新工程實施的十年中,中科院取得了近百項重大科技成果:載人航天工程,攻克了70多項關鍵技術,創造了100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技術、新方法;“龍芯”系列通用CPU芯片的研製成功,結束了我國信息産業“有機無芯”的歷史;曙光、深騰系列超級服務器的研發,打破了我國超級計算機完全依賴於國外進口並受到嚴重限制的局面。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産權、世界上第一套萬噸級甲醇制烯烴工業化裝置,是中科院在長期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此外,還有人類基因組計劃1%測序精確圖的完成、水稻基因組測序與功能研究、糧食估産與農情監測、青藏鐵路工程凍土路基穩定性關鍵技術與示範工程、SARS及禽流感研究與防治……

    由此看出,科技創新是一種變革時代的巨大力量,它改變了人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帶動和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顯著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同樣,科技創新也應該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最有效的方式。

    “我國現代化建設已經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戰略要求。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我們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創新,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對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路甬祥強調説。

  中科院謀劃新一輪戰略行動

    路甬祥認為,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必須以服務我國現代化建設為目標,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支持經濟社會科學持續和諧發展為主線,圍繞我國現代化的六大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建設,聚焦相關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系統性科技創新,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提供有力的知識基礎、技術支撐和發展動力。

    “面對實現現代化的戰略任務,面對可能發生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我們必須啟動實施新一輪的戰略行動,前瞻謀劃我院未來發展。”

    路甬祥告訴本刊記者,中國科學院正考慮在知識創新工程三期後組織實施面向2020的創新工程,旨在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必爭領域實現創新跨越;突破或解決若干關係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前瞻佈局若干前沿交叉新興方向與領域,系統優化提升中科院學科基礎,培育未來競爭優勢,力爭在這些領域發揮先導作用。

    路甬祥説,實踐證明,沒有科技創新引領支持的實體經濟發展,只依靠所謂“虛擬經濟”以及傳統産業擴張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新的技術進步與産業革命,才能走出危機,實現新的發展、科學的發展、創新的發展、協調的發展、持續的發展。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必須始終站在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國家現實和長遠需求放在科技創新活動的突出位置,緊緊扭住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這一中心任務,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期發揮重要作用,不斷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努力實現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科協成立50週年大會上所要求的‘勇敢擔負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和歷史使命,集中力量在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努力掌握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解決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

責編:劉立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