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3日 09:27 來源:
12月5日至12月7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幹出席會議。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來源:環球時報
12月5日至7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今年是“十一五”時期的開局之年,這次會議引起了世界媒體的格外關注。美聯社文章寫道:“這是中國政府在努力控制經濟增長過熱的大背景下制定未來經濟發展的宏觀框架,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走向具有標識作用。”這種關注同時也反映了今天的中國對世界的巨大影響力,有關中國經濟的風吹草動隨時可能在世界掀起波瀾。
內需不足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絆腳石
各國媒體都試圖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嗅出”中國經濟政策調整的走向。美聯社對中國政府決心減少外貿盈餘的政策進行了重點報道,並且把這一做法與美國財長保爾森率領的龐大經貿代表團即將訪華聯絡起來,稱此舉暗示了中方希望減少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則關注中國政府計劃適當控制經濟發展速度的做法,文章稱中國政府在國民經濟連續4年實現2位數的高增長之後,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彭博通訊社的報道認為,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勢頭將至少在今後兩年內持續,這使中國進入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最長的經濟擴張期。
大部分日本媒體都認為,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點是抑制經濟過熱。2007年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要避免大起大落的局面。《每日新聞》8日的文章寫道,中國正修正“增長一邊倒”的方針,今後中國經濟的重點是資源的節約、環境保護以及縮小貧富差距等。有日本媒體認為,為了讓經濟保持持續的增長,中國政府既要抑制過熱的房地産開發又要為解決貧困問題而搞活經濟,這中間要掌握一種微妙的平衡。俄羅斯《每日商務報》8日報道指出,中國不再一味追求經濟高速發展,這將為中國未來經濟穩定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俄羅斯《專家報》8日文章還注意到中國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強調了自主創新能力,因為主要依靠國外技術已開始制約中國的經濟發展潛力。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擴大內需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這也引起了各國媒體對中國內需問題的大討論。共同社5日發表文章認為,中國連續4年經濟大幅增長,貿易順差膨脹,但國內消費增長緩慢。政府尋求轉換增長方式,目標是在保護環境和節省能源的前提下,追求內需主導的穩定增長目標。
“德國之聲”網絡版12月8日的文章把內需不足形容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絆腳石。沒有內需,只靠外貿出口和基建投資,很難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文章説,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分化的程度也在急劇加深。中國的社會福利網絡還很不健全,還不能有效地幫助貧困階層。出於對未來的擔心,中國老百姓不敢放手消費,而是千方百計積攢存款,私人消費總也高漲不起來。雖然中國為經濟發展過熱採取了行政和經濟措施,但貸款數量還在繼續上升,投資的情況也是如此。中國的外貿今年又增長了30%,其餘額進一步加大了外匯儲備。本來,外匯儲備充裕是經濟健康發展的標誌,但中國的外匯一多,卻引來外國保護主義措施的激烈反彈。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過量出口和不受限制的大量投資,“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能經受這樣的供需失衡”。中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消費支出目前只佔GDP(國內生産總值)的40%不到,而其他較大的經濟體的消費支出大多佔GDP的65%左右。羅奇説:“只有設法減少因擔憂所導致的過度儲蓄,中國的消費文化才會形成。”德新社12月7日的文章還援引羅奇的話説,一些地方政府都在各自為政地追求快速增長,“中央僅僅傳達精神還遠遠不夠,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必須貫徹這些精神。”
中國發展模式成為借鑒對象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引起了印度媒體異乎尋常的關注。會議結束之後,大多數印度媒體,包括《金融快報》、《印度教徒報》以及《經濟時報》等均就此進行了多角度的報道。印度媒體的報道及時地抓住了中國所透露出來的“穩定發展”信息,並分析認為中國正“集中所有精力將經濟發展置於健康和效率的軌道”,而不是更看重發展速度。《經濟時報》刊登的一篇題為“中國承諾在2007年減少貿易摩擦”的文章表示,這個工作會議“主要目的是確定明年中國經濟的優先發展項目,”“會議將經濟平衡發展放在了最優先的位置。”文章同時還表示,“為了經濟更好的發展,中國承諾將在明年採取措施,減少與包括印度在內的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
印度經濟增長學院的古普塔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又好又快”,顯示了中國領導人希望用平衡和效率來引導經濟發展走向的決心,而這也是大國為了確保經濟能夠長遠發展而唯一能採取的方法。事實證明,目前世界各國都在追求集約型的經濟發展,以環境和人文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最終會損害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目標。中國政府在此次會議中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目標,顯示了中國領導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仍有著清醒的認識。印度和中國一樣,也是經濟在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更和諧更科學的發展必須是兩國應該嚴格堅持的經濟增長之路。在談到印度媒體對此所給予的“異常關注”時,古普塔表示,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是人口眾多、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大國,目前印度同樣也面臨經濟發展模式上存在的各種問題。中國的經濟改革進程比印度早了十多年,了解中國在目前形勢下的發展模式,對於印度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這恐怕也是印度媒體對此進行廣泛報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俄羅斯的媒體也做了類似對比。在談到中國領導人開始關注貧富差距,並決定採取措施解決這一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時,俄羅斯《晨報》9日的文章聯想到,這也是俄政府所面臨的一個主要社會問題。文章説,目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俄羅斯居民約佔1/3,這已成為俄羅斯社會不穩定的一個主要因素。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做法值得關注。
中國政策變化帶來了機會與挑戰
中國經濟政策的調整讓不少國家看到了機會。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9日文章指出,中國明年計劃努力削減貿易順差,擴大對外投資規模。俄羅斯應利用中國經濟調整這一有利時機,大量吸引中國的資金,促進俄羅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目前俄中兩國經濟具有很大的互補性,俄應進一步擴大與中國的貿易。
日本《朝日新聞》網站5日報道説,日本企業界已經意識到,中國加強節能環保的國家戰略將給日本企業帶來巨大商機,為了在市場上佔據有利地位,以豐田汽車、東京電力等業界巨頭為首發起的“日中節能環保商務促進會”將於本月21日正式成立。日本企業認為,在治理公害和節能方面,日本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明顯的技術設備方面的優勢,企業之間應該加強聯合。
伴隨機會而來的還有壓力。12月7日,韓國貿易協會貿易研究所所長玄?錫在《朝鮮日報》上就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政策變化帶來的危機與機遇》的評論文章。文章寫道,“危機和機遇就像一柄雙刃劍!”文章分析,一方面,重新整頓法律與制度將有助於中國建立起更加透明的商務環境,這對韓國企業有好處。但在另一方面,中國修改《勞動法》,加強工人的權利,而且還提高工資,加強社會保障費用徵收管理,因此,韓國企業的人工費用猛增。在韓國企業集中的地區,人力不足現象進一步加劇。中國還有可能減少對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加強環境保護。
有助於世界經濟健康成長
美國卡耐基國際和平研究所的中國項目資深研究員埃伯特 凱德爾稱,作為“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高達10.7%,外匯儲備達到1萬億美元,印證了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同時,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持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中國能否維持高增長的趨勢,再次成為美國智庫近來辯論的熱門話題。中國政府關於“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説法,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有助於化解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
不少美國的中國問題觀察家認為,中國政府在新年度的規劃中多次使用“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表述,給人印象深刻。凱德爾表示,中國領導人重視消除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等矛盾,強調西部地區和農村經濟的建設,加強保護土地資源,減少銀行不良貸款的政策,不僅有助於實現國內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也將對國際原材料和能源市場産生積極影響,促進世界經濟的健康成長。
美國威爾遜中心的學者、喬治 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教授布魯斯 迪克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政府2007年的經濟規劃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方面比較突出,在經濟發展目標中更多地強調“質量”而不是“速度”,這對於鞏固執政基礎、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具有著重要意義,也體現了中國領導人實現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信心。迪克斯稱,在2007年的中國經濟藍圖中,有關擴大內需和進口,加強教育和醫療社會保險投資的做法,使中國有望朝“消費型社會”轉變,這符合美國的期待。(環球時報駐外記者聯合報道)
責編:張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