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醫改:“英國模式”治不了“中國病”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20日 15:49 來源:

   新京報消息:日前,11個有關部委組成的醫療體制改革協調小組已經成立。醫改大方案有望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臺。據報道,目前,醫改小組比較青睞政府承擔公共衛生及全民基本醫療的“英國模式”。

    英國模式是怎麼回事兒?報道説,英國實行的是社區醫療的體系,社區醫生對每戶人家的健康狀況瞭如指掌,加上由政府組織的各種體檢,隨時可以把許多疾病消滅于萌芽當中。表面上看,“英國模式”照顧了公平,犧牲了效率,但實際上,真正去大醫院看大病的人卻減少了許多,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是提高了效率的。如果真是這樣,自然值得借鑒。但借鑒是有條件的,而最根本的條件就是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首先要解決的是,根據我國國情計算人人享有健康權的基本資金。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和政府對醫療保健的投入來看,恐怕還很難做到這一點。

    英國現在還算不上是醫療經費投入很高的國家,它的人均GDP為24462美元,衛生費用所佔GDP的比例為7.3%,人均衛生費用達到1774美元。中國的人均GDP為3852美元,衛生費用佔GDP的5.3%,人均衛生費用為205美元。僅此一項就可看出我國的醫療投入不可能達到英國的水平。

    另一方面,在政府和個人負擔衛生經費比例上,我們也達不到英國的水平。比較世界各個國家的醫療保健經費,中國個人負擔60.6%,而政府,包括預算內和社會支出佔約40%.而其他國家是平均個人負擔38.2%,其餘由政府負擔。如果要借鑒英國模式,就需要政府在衛生經費上擔負得更多,把目前的比例倒過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得結合我國情況來設計和確保公眾享有健康權。

    我國的最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村的大部分人口還沒享有國家的醫療保健費。像英國那樣,將所有人包乾,是不現實的。於是,就應當有中國式的醫療保健模式。其實,在這方面我們曾有很好的歷史經驗。在上世紀70年代,人人享有保健醫療的“中國模式”世界知名,這個模式在農村就體現為合作醫療,小病不出村,大病進醫院。在今天的農村恢復和改善這種制度極為重要,基本思路就是“三結合”的方針,政府、公眾、集體各負擔一部分,而政府應當適當多投入,減少農民看病的負擔。

    而在城市,初步的輪廓在8月份北京市通過的《關於加快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中有所體現,讓城市公民“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這是農村合作醫療模式的城市版。但也需要政府提高對醫療經費的投入,比如,在規定的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和預防上,由政府負擔。而在大病、重病上,由政府、個人、單位“三結合”支付,這才可能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醫療保健模式。

    然而,要讓中國的城市和農村公民真正享有健康權,並非僅僅是醫療經費的投入加大,而是要切實落實農村合作醫療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也就是,不僅要把專業人員、設備投入到基層,而且要把服務意識和社會認可轉移到基層。

    另一方面,人人享有健康權在國際上有兩個數字來衡量,一是人均預期壽命,二是嬰兒死亡率。在這兩方面,我國人均衛生費用只有印尼和印度的一半左右,但預期壽命卻遠高於它們。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多,其中中醫的養生保健理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在發展我國的醫療保健制度時,這種因素也需要考慮,這也正生動體現了預防重於治療的思想。

責編:薛藍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