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底,留不留學、上什麼學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左右孩子。”張馳的父親張先生説。張馳從中國到美國又從美國回到中國並參加了高考,在這個過程中,張先生從來沒有事先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張馳,即使在張馳艱難地適應國內高強度的高考訓練時,張先生也“從來沒有同情過張馳”。
“我一直想讓張馳明白,在中國也好,在美國也好,要想成功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張先生説。
但是,張先生的做法並不是每個家長都認同。
“現在不少家長把出國留學當成了孩子高考失利的墊底兒”,北京東方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多年從事出國諮詢工作的姜先生説,“這樣出去的孩子很難成才”。
張馳的父親認為,出國留學並不意味著一定成功,“家長不能用自己的大腦替孩子思考,不能替孩子安排未來”。
其實,在張馳求學的問題上,張先生也有過動搖,有兩次,他做好了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女兒的準備。
第一次是張馳考試成績位列全年級第1004名的時候。那時,張先生回國還不到一年,不太可能馬上再派出國,但是為了女兒張先生還是找到了單位領導,沒想到領導答應了張先生的請求,“後來張馳自己慢慢地把成績趕上來了,我才放棄了馬上去美國的想法”。
第二次是張馳成績越來越好反而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張先生的壓力也隨之加大。張馳失眠的那些夜晚,張先生其實也沒有睡,“每次打電話回家的時候爸爸都像等在電話邊一樣”,張馳説。看著女兒那麼痛苦,張先生又一次想到放棄,“苦已經吃了,女兒也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我不想再讓她忍受高考的痛苦”,這時候,張先生又一次駐外的時間快到了,不過時間是在女兒高考之後,張先生又一次找到單位,想把駐外提前到女兒高考之前。
是張馳的堅定讓張先生又一次堅持了下來。
女兒的變化更堅定了張先生的想法: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鋪就一條無障礙的道路,而是讓孩子掌握取得成功的方法。
“在美國接受的教育對張馳來説會終身受益,它讓張馳學會了獨立思考;中國的教育讓張馳迅速成熟起來,而且給了她最艱苦的磨練。”張先生這樣評價中美兩國的教育對女兒的影響。
其實,如何評價兩國的教育對張先生來説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知道任何一種教育制度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太好的一面,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取捨的能力,讓孩子學會如何取得成功。(樊未晨)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