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0日 21:26 來源:
專題:2007年高考資訊臺
新華網北京6月10日電(記者李柯勇、許雪毅、劉丹)在恢復高考30年後的今天,高考改革成了爭論最多的教育話題之一。
高考至今仍是中國最公平、百姓認可度最高的人才選拔制度,但是其缺陷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隨著時代發展,高考制度已站在了改革的十字路口。
2006年6月7日下午,陜西渭南一名女生比高考規定入場時間遲到了兩分鐘,被擋在考場門外。女生跪地痛哭哀求卻無濟於事……不管是時間上遲了兩分鐘,還是卷面上少了一分,對於無數孩子來説,高考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人生軌跡的走向。“一考定終身”是人們對高考最大的不滿之一。
為了給高考“減負”,有關部門進行了多方嘗試:減少科目,1994年,高考科目從7科減到5科,但學生應試訓練強度未見降低;降低難度,2001年,北京考題難度略有下降,清華大學錄取線立刻從前一年的600分升到625分;分散考試,2000年,北京、安徽等省市開始試行春、夏兩季高考,然而由於春考招生人數少、招生學校有限,除上海外,目前其餘省份均已放棄這一嘗試。
在雅禮中學考點,一群學生從宣傳橫幅下自信而輕鬆地走過。小劉軍 攝
但新浪網日前組織的一次高考專題調查顯示,多數人認為,30年來,高考對學生的壓力有增無減,原因是他們除了高考沒有別的出路。
“當前的高考‘一把尺子量天下’,這顯然不科學。”中國知名管理學專家孟昭春是1977年參加高考的,他感謝高考,但同時認為,單一尺度的高考造成了深層的不公平。不同學生的不同專長、興趣和職業傾向被高考壓抑了。
為凸顯學生個性,1999年教育部開始在部分省市試行“3+X”科目考試方案。數年來,對這項改革評價不一。去年國家統計局在十省份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多數人認為“3+X”體現了“一般”和“特殊”相結合的現代教育理念,但仍有約三成學生認為這種方案加重了偏科傾向和課業負擔。
為體現區域特色,2000年上海率先打破全國統一命題的傳統,實行自主命題。去年,高考考場上已有15個版本的試卷。這項旨在促進區域考試公平的改革獲得了較廣泛的認同。
2005年,因面試不過關,11名內地高考“狀元”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港大稱,不願錄取“書獃子”。應試教育造成大批學生“高分低能”,已是不爭的事實。
2006年4月,經教育部批准,上海交大和復旦大學嘗試面試招生,被稱為高考改革的“破冰之舉”。儘管面試招生的公正性、主觀性以及成本還有待實踐檢驗,但是把學生從課本知識中解放出來已是大勢所趨。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寧波大學外語學院院長范誼建議“廢除高考”,去年有專家提出“由中學老師推薦學生上大學”,引起了激烈爭論。
2007年5月29日 圖表:謹防四種招生陷阱 新華社發
事實上,拓寬人才選拔渠道的探索一直在進行。1984年,中國開始進行保送生試點,但隨之出現了中學“推良不推優”、申報材料作假、幹部和教師子女保送比例過高等不良現象。到2001年,保送生規模不得不大幅壓縮,同時保送的“軟條件”都變成了“硬指標”。
還有高校自主招生改革。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擴大自主選拔錄取試點,去年增加到53所。這項改革為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拓展了空間。但出於公正性的考慮,自主招生比例一直控制在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的5%。
目前,在中國還找不到一套比高考更加公平有效的人才選拔制度。新浪網的高考調查顯示,“支持改革,不能廢除”的意見佔到86.14%,而“支持廢除”的只有9%。
責編:陳昌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