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0日 08:27 來源:
專題:2007年高考資訊臺
6月9日是2007年全國高考的最後一天,各地高考已全部結束。今年,全國有近1010萬考生走進考場,創歷史新紀錄。
6月7日7點50分,筆者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第20中學看到,此考點已經聚滿了考生、領隊老師以及陪考家長。一些考生在考場外爭分奪秒地翻書,一些家長在囑咐孩子要鎮靜,一些領隊老師則在講解考場
十年之廢與歷史拐點
新中國成立後,于1952年舉行了第一次全國大學統一招生考試。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高考是首批被廢除的重要制度。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學校停止招生。1966年4月6日~14日,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召開。座談會明確提出:高等學校取消考試,採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同年6月18日《人民日報》的社論,傳播了這次會議的精神,提出廢除高考制“要徹底把它扔到垃圾堆裏。”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裏,通過高考選拔人才的教育模式被定性為“培養了資産階級的接班人。”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時,高考制度已被廢除整整10年,國家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檔。
1977年冬天,被諸多評論家稱之為“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當然,它更是許多個人的人生拐點。
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講話,讓當年冬日那場改變歷史的考試有了可能。恢復高考改變的遠不止是那一代人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它悄然擔當起改變中國命運的重任。當年報考高校的人數最終達到570萬,而實際的錄取人數是27.297萬人,錄取率為4.7%。如果再加上1978年夏季的那610萬考生,共有1160萬人。迄今為止,這是世界考試史上人數最多的一次。至今,許多當年報考大學的考生內心都認為,他們的人生,是從恢復高考開始的。
“高考要恢復啦。”1977年的初秋,這一消息讓回城知青們心情萬分激動。
一位參加了1977年高考的學者後來回憶説:“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我感覺春天突然來臨了。高考恢復是突然的,它帶給人的震撼卻是強烈的,而且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大家知道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這話語的背後,寓意的是知識分子有書不能讀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寓意的是一代人終圓大學夢;寓意的是一個民族開始了爭分奪秒地追趕。1977年冬天,在鄧小平親自過問下,關閉10年之久的高考大門,終於在這個涌動著春意的冬天裏重新打開了,中國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當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及時把握命運的機遇,如願走進大學。30年過後,他們中的不少人已是國家的中流砥柱。由於“文革”期間,中國的大學停止了高考招生,因此恢復高考之後培養出的80年代大學生直接成為60年代大學生的後繼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謝朝華在1977年幸運地從570萬考生中脫穎而出,作為27萬名進入大學的年輕人之一,他考入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專業。畢業後,謝朝華被公派赴法國巴黎攻讀法學碩士和博士。1994年他在北京開辦了中國首家個人律師事務所。77、78級是高考制度恢復以後第一批幸運兒,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謝朝華説:“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感激鄧小平,高考給了我們這一代人發揮自己才智、實現自己夢想的可能。”特殊年代給了77、78級大學生歷史性的磨難與後來者再難享受的厚遇,他們中的許多人從田間地頭走出來,走到了今天執掌中國命運的位置上。
如今,30年過去了,鄧小平當年做出的決策,其意義早已超出高考本身。他讓一代代中國人明白:教育不僅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還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在上課
變化的不僅僅是數字
高考,從沒有放慢過改革的步伐。30年,變化的不僅僅是數字。事實上,高考從恢復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處於不斷變革之中。
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到大張旗鼓地擴招,從“國家統包”到“雙軌制”,從三門考試到“3+X模式”,30年的變遷,高考從未停止發展的腳步。
從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數年間我國高校仍沿襲“文革”前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統一招生、統一分配的體制,這種統招統分的制度已經無法滿足飛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上世紀90年代的高考最大的變化就是從“兩包”到“兩自”。“兩包”即考生上大學由國家包下來,畢業後國家包分配。“兩自”即學生上大學要自己繳費,畢業後自主擇業。1985年,教育部出臺了新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計劃外的自費生。為高校辦學經費來源開闢了新渠道,還挖掘了高校的辦學潛力。
同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這是對國家急需人才的基礎性行業的政策傾斜,也協調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
1997年,高校招生實現全面自費化。至此,我國高校由國家“統招統分”改革為統一標準、統一政策的並軌招生。
1999年,教育部開始推行“3+X”科目考試方案,考試科目從最初的7科,到“3+2”,再到現在的“3+X”,考試科目逐漸減少,大大減輕了考生負擔。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進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為一年兩次。
高考隨著21世紀的到來,高考時間調整、科目減少、自主招生、網上錄取、自主命題、課程新改革等高考新名詞的出現,為人們呈現出更加人性化的高考制度。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全面實現網上錄取。復旦大學招生辦主任鄭方賢介紹説:“現在全是電腦錄取,只有分數和志願才直接影響錄取,從排分來講,根本沒有人情可講”。由於網上錄取的高效率,發放考生的檔案只需半個小時左右。“裸考”是2006年的一個高考新名詞。一位去年參加高考的學生稱,他們班能夠得到高考加分的同學,有20多個,高考一次能加20分。這些能夠有加分資格的,“有市三好學生幹部的、有二級運動員證書的、有獲創造發明獎的,還有少數民族、華僑、犧牲警察的子女,爸爸媽媽是現役軍人的,等等”。而剩下的沒有高考加分資格的,就叫“裸考”生。如今的高考已不復當年“千軍萬馬共擠獨木橋”的景象: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有114萬。2003年,第一批擴招本科生進入就業市場後,畢業生成倍增長,逾212萬。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畢業生各增長到330萬與413萬,分別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今年中國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約1010萬,計劃招生數567萬,均創歷史新紀錄。據統計,今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和計劃招生數分別比去年增加60萬和27萬。
剛剛走出考場的考生
把震蕩減到最小
隨著30年時間的推移,我們再度重新審視中國高考制度,卻發現由於高考承載的期許和夢想層層加碼,各種利弊得失正在逐漸顯露出來。高考本身也已不堪重負,高考能否改變命運,高考路在何方?今年正好是中國恢復高考30週年,高考為選拔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確實也存在很多問題,高考肯定要改,但不能取消。
高考改革應該在全面研究和長遠規劃的基礎上漸進地推行,這樣才能使高考改革的震蕩減到最小,使考生能夠非常安心地準備,對我們民族和國家選拔人才繼續起到積極的作用。教育部部長周濟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要想很好地推進素質教育,必須要抓好高考的改革,但不是簡單地把高考取消就行了。他表示:“現在高考在中國還是行得通的,是一個非常公平的制度,但必須要改,要積極,同時還要慎重。如果改革不當,會影響一屆、甚至幾屆人的利益或者部分人的前途命運”。30年來,高考不斷地締造著一個個平凡的、不平凡的人生。毋庸置疑,對於每一位參加高考的考生而言,高考就是成就自己人生奇跡的時刻。而這短短30年間,高考改變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命運,更改變了一個民族的命運,一個國家的命運。高考發展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作者:靳曉姝)
責編: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