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聞社區]>>
專題:2007年高考資訊臺
CCTV.com消息(新聞社區):如果説高考作文是在考學生的思想觀念、文學功底,那麼,恢復高考30年來,“歲歲年年各不同”的高考作文題目也像一面鏡子,折射著我們時代的變遷。
70年代 緊扣時代背景
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的作文題,北京的題目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天津的題目是《宏偉的目標鼓舞著我》。
廣東省中學語文教師 曾湖仙:1977年因為剛剛粉碎“四人幫”,那時候人們都很有熱情地投入工作,像《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有的省出的是《像雷鋒同志那樣》 有的省出的是《每當想起周總理的時候》。
80年代 材料作文
進入80年代,材料作文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毀樹容易種樹難>讀後感》等,這一階段,高考作文題對準經濟體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設、環境污染等方面,強調文學與生活的聯絡。
90年代 辨證看世界
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多元化帶來社會意識的多元化。這一時期,高考作文試圖考察學生對現實生活和倫理道德的思辨能力,思辨類的作文題開始“吃香”,如《玫瑰園的花與刺》、《近墨者黑 近墨者未必黑》等。從文體上來講,則多以議論文為主。
2000年之後 側重道德感悟
進入21世紀後,高考作文題開始關注考生對社會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和認知。比如,2001年的材料作文“誠信”;2002年的材料作文“心靈的選擇”;2003年的材料作文“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等等。這些題目都為考生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話題,讓寫作者追求思維的發散性、創造性,鼓勵大膽想象,自由發揮。
廣東中學教師 謝小勵:專家們在命題的時候更多地關注,讓學生去了解社會, 感悟人生。
過去三十年,詩歌和戲劇這兩種文學形式,一直是高考作文的體裁“禁區”。從今年開始,這兩種文體也不再受限,一些學者認為,放開詩歌、戲劇的寫作限制,表明高考作文在日益淡化它所承載的社會教化功能,讓作文回歸到追求文字之美、思想之魅,同時,對考生的創新和發揮也是一個極大的鼓勵。
責編:肖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