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5日 09:14 來源:
來源:人民日報
只聽説過博士後流動站,沒聽説過“學士後流動站”。當你走進泰山啤酒廠廠部辦公室,“學士後流動站”的牌子會讓你耳目一新。由共青團山東省委&&挂起的這塊牌子,如今遍佈700多家企事業單位,為大學生靈活就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就業“推進器”
“學士後流動站”設立於2003年。據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張光峰介紹:“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非常困難,為緩解就業壓力,拓寬就業渠道,共青團山東省委&&在一些企事業單位設立了‘學士後流動站’,為就業困難的大學畢業生提供預備就業崗位。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建站單位擇優錄用大學畢業生工作。各市、各高校也都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諮詢報名,發佈信息。”
王曉正,中國計量學院2003屆畢業生,現已是中國衛星通訊公司臨沂分公司的一名正式職工。談起自己的就業經歷,王曉正充滿了感慨:“當時我不停地投簡歷,碰運氣,可是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心裏難受極了。離校一年多,一直在外流浪,東一頭西一頭。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報紙上看到了‘學士後流動站’的消息,便和母校團委聯絡,連夜趕回臨沂,第二天一大早就來到了設有‘學士後流動站’的中國衛通臨沂分公司。”
進入衛通公司後,王曉正參加了業務技能培訓,在與客戶的頻繁接觸中不斷熟悉業務。進站學生每天在晨會中相互交流,部門負責人對此進行點評。每週六下午進行市場調查,把握市場行情及信息。以前王曉正不善言談,和陌生人説話就臉紅。“通過實踐鍛鍊,我可以很自如地給客戶講解公司業務了。以前最怕用人單位説自己沒有實踐經驗,後來不怕了,底氣可足了。‘學士後流動站’為我提供了一個挖掘潛力、展現自己的平臺。”
不到半年時間,公司就與表現出色的王曉正簽訂了正式錄用協議,如今他已經是衛通公司後臺管理的骨幹。
據了解,大學畢業生到“學士後流動站”鍛鍊,時間為3個月到一年不等。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發放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見習工資,為大學生繳納醫療、失業和養老保險,讓大學畢業生沒了後顧之憂。
人才“蓄水池”
“學士後流動站”倡導臨時就業、靈活就業,引導大學畢業生轉變觀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靈活的選人用人模式,也使用人單位願意提供更多的崗位供大學畢業生鍛鍊。濟南大學2004屆畢業生王軍在天津水泥廠“學士後流動站”鍛鍊後,成為單位正式員工,他説:“‘學士後流動站’像個人才蓄水池,幫我暫時避開了畢業洪流,同時也給我提供了鍛鍊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和舞臺。”
煙臺大學計算機系杜啟鈞同樣經受過擇業的煎熬,因為缺少工作經驗,求職屢屢碰壁。正當他心灰意冷的時候,他注意到了學校公告欄裏介紹的煙臺蘭德網絡公司“學士後流動站”。
“一開始,我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流動站的,只想臨時過渡一下。沒想到在這裡我找到了適合的工作。我虛心向老員工請教,更快地進入角色,公司把我6個月的實踐期減到3個月。”
杜啟鈞憑藉刻苦紮實的工作和嫻熟的專業技能,半年後即成為公司的正式員工。他業務精,公關能力強,不久就被提升為建網業務部經理。
用才“實驗室”
據山東省團委學校部部長李玉國介紹:“我們一般選擇規模大、效益好、社會信譽高的企事業單位作‘學士後流動站’的建站單位,大學畢業生在這裡工作,可以考察了解單位經營、管理、效益情況,看是否適合自己的發展,理性地決定今後的去留問題,有效避免一次就業帶來的盲目性。還可以積累經驗,增長才幹,豐富閱歷,彌補自身工作經驗不足的缺憾。”
3年過去,在一些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看來,“學士後流動站”成了他們選才用才的“實驗室”。
衛通公司總經理王延平説:“企業要發展,重在人才。‘學士後流動站’給我們提供了人才庫,也降低了選人的成本,同時還擴大了公司的社會影響。”
“過去學校招聘老師是看簡歷,面試。通過一次面試了解學生的能力,這種方法往往靠不住。有了‘學士後流動站’,我們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了解,選拔出最優秀也是最適合的人才為我所用。同時,進站大學生危機意識強,工作勤奮,勇於創新,不僅給學校輸入了新鮮血液,又帶動了其他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一舉兩得啊!”山東電力學校校長張效勝説。
3年來,全省共有77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站,共吸納近2萬名應屆大學畢業生進站工作,團省委還為“學士後流動站”進行了商標註冊,使這項工作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責編:唐昊